李理谦:中元节的由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祭祖感恩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传统节日中元节,也有称鬼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四大祭祖节日,又与上巳节(三月三)、清明节、寒衣节(十月一)并称为四大鬼节。
道教有“三元”的说法,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相对应的就有三个节日,其中上元节就是元宵节。
道教又有“三官”的说法,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水官生日,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传统文化,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中元节的意义
敬畏自然,祭祖感恩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地府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有子孙祀奉的鬼魂可以回家过节,享受供奉。
中元节祭祀除烧纸钱外,还有烧衣、烧包袱等习俗。在有的地方,还需要用麻和谷向祖先献祭,来报告秋熟,所以又称“麻谷节”,有的地方甚至用麻和谷来祭墓。
从祭祀活动形式看,表达生者对亡人的一种缅怀心理——思念,释放着生者对过世亡灵的一种特殊的思念方式。前人做给后人看,后人留给后人悟,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直至今日。
纪念先人和什么迷信不迷信没有关系,这是一种尊重,一种对于先人发自内心的敬爱和感恩,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如果这些悼念方式不是一种纪念,那么那些纪念伟大人物的纪念馆岂不是一种浪费?
所以说,烧纸钱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世道人心最直接的体现方式之一,只是在今天要考虑到祭祀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可以改变一些形式,但是其表达感恩的精神内核应该继承下来。
中元节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个以祭奠先人为主题来弘扬孝道、仁爱的节日。
中元节超度
在道教经籍和传说里,这一天,地官要拿出众生的薄籍,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画赦罪免刑。
故每逢这一天,太乙救苦天尊广开宏恩,大赦地狱,由地官负责赦罪解愆,鬼门大开而慈法普施,广度鬼魂。此时人们为自己的已故先灵烧纸祭祀,诵经超度。此日为祭祀祖先,拔度孤魂,进行孝道的重要节日。
超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亡魂得到解脱,减轻其在阴间的苦难,并希望亡魂能够得到安息或转生到更好的境界。
中元节的超度活动不仅限于家庭成员,还包括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道教通过举行法会、诵经、施放焰口等仪式,以期达到普渡众生的效果。这些仪式被认为能够帮助亡魂消除业障,获得救赎,并最终达到解脱。
此外,中元节的超度活动也体现了道教的慈悲理念和对生命轮回的理解。通过超度,道教信徒表达了对所有生命体的尊重和慈悲,以及对宇宙自然规律的顺应。
在现代社会,中元节的超度活动仍然被许多道教信徒和普通民众所重视,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对先人的纪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