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虹,张文烜,迟青青.公众地方依恋与亲环境行为的关系研究[J]. 今日科苑, 2024, (6): 51-62
环境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及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发布的《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皆强调公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知行合一及一以贯之的重要性,提高亲环境行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早期的亲环境行为研究主要基于“理性人”假设,但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逐渐将情感因素纳入研究中。目前,亲环境行为的研究逐渐转向“情理合一”的研究路径。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改变了人口流动性和地方归属感,地方依恋成为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概念,直接涉及认知、价值情感和环境行为。地方依恋指个体对特定地方的情感联结,这种依恋对亲环境行为有显著影响。此外,地方共情,即对特定地方的情感理解和认同,也被认为对亲环境行为有促进作用。共情能激发个体保护环境的动机,通过提升个体的环境保护意愿,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环境行动。地方依恋的形成较早,情感更稳定,而地方共情则可能在后期发展,具有可控和可改变的特点。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地方依恋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特别是地方共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采用地方依恋量表、地方反应指数量表和亲环境行为自评量表,以Z市当地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研究发现:地方依恋可正向预测亲环境行为,当公众对所居住地区有了更多关于“地方”的意义感,都能让居民对当地有更多的连接,连接后才会产生负责任行为。地方共情在地方依恋与亲环境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共情将人类与环境重新联系起来,并为保护环境的行为提供动力。
基于以上分析,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改善环境问题不仅需要了解生态系统,还需要了解综合社会生态系统。必须考虑公众关心什么,以及什么激励他们实现亲环境行为。本文提出三点建议:首先,依托当地风土人情和生态优势,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事业,并定期将游客的游玩体验和感受反馈给当地居民,激发群众对居住地的关注度,自发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其次,地方部门可以制定有关制度和规则,并将其落到实处。通过外部手段约束当地居民,实现提升亲环境行为的目的。最后,将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学校教育、宣传片、小视频等方式一步步提升居民的地方依恋水平,促使其做出更多的亲环境行为。
本篇为全文摘编版,论文全文请于中国知网下载。
《今日科苑》投稿地址:modsci.cnais.org.cn
邮发代号:18-26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3号
电话:010-68570860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