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按农历来算,今天恰好是孙志刚官宣落马一周年的日子。

足足过了一年的时间,他当初在贵州“消灭”玉米的“事迹”终于被前沿媒体摆在了台面上。

界面新闻的报道短暂上了热搜之后,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坊间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到今天仍然有人认为孙志刚“消灭”玉米本身没有错,或者出发点是好的。

所以尽管这个话题在本号已经算是老生常谈了,今天我还是想再掰扯掰扯。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全省有超过60%的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上。

再加上严重的石漠化影响,很多坡地土层薄、土质差,既稳不住水,也稳不住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无论种什么作物都意味着高投入低回报,更不要妄想靠农业发家致富。

要想在这片土地上好好活着,那就压根不可能指望土地生活。

过去贵州人盼修路,就是想走出深山,摆脱“挖苞谷蔸蔸”的宿命,而不是跟那几亩玉米地较劲。

农民只是穷而已,不是傻,玉米经济价值不高,大家心里跟明镜一样,用不着大小干部上门掰着手指头算账。

以前之所以种玉米,是为了填饱肚子,我阅历虽浅,仍记得90年代家里大米不够,长期吃苞谷饭。

后来日子好起来,苞谷饭才逐渐从农民的饭碗中退场,偶尔吃一顿也是为了忆苦思甜。

年轻人出去务工、经商,用人肉换了些许猪肉,虽然艰难,倒也不必面朝黄土背朝天。

老年人则守着土地种地玉米,喂猪养鸡,既稳住大本营,也给生活添些色彩。

老百姓总是勤劳的,只要你不搞严刑峻法去恐吓他们,不拿苛捐杂税去压榨他们,不用行政命令去折腾他们,他们天然地知道如何凭自己的勤劳,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想当年,也没有哪个省委书记下命令,也不用什么红头文件来指导,农民都知道打工能挣钱,背起背包涌向东沿海。

怎么到了地里该种什么这个问题,一辈子在土里刨食的农民就愚昧了,就落后了?

各种媒体以及所谓“专家学者”轮番造势,解读阐释孙大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是多么的英明正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干部们忙着给农民发着五颜六色小册子,反复絮叨着让老农民头昏脑涨的产业革命“八要素”“五步工作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不听劝”的,他们态度鲜明、方法简单粗暴,“你敢种,我敢铲,坚决消灭苞谷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孙大人等领导常常会出没的公路沿线、可视范围,都成了“消灭包谷杆”的重点区域。

那几年的贵州农村,可以说怨声载道。

“满坡满岭光秃秃,大猪看着小猪哭。人们问它哭哪样,志刚不准栽苞谷”,这几句顺口溜就是明证。

“调减”掉了玉米,是要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等12个特色“致富”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百姓“致富”了吗?从后来算账的结果来看,当然是“致富”了的,毕竟年年有“分红”。

但那些年这片土地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管什么主体承接扶贫产业项目,第一步就是“利益联结”。

项目都还没有实施完,甚至不知道效益是正是负,就要先“分红”,要多离谱就有多离谱。

投入那么多小目标,究竟有多少打了水漂,有多少进了孙某人和那些硕鼠们的口袋,又有多少成了还不清的债?

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重,一旦上了秤啊,别说千斤,万斤都打不住。

现在来看,他孙某人当初拍板“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出发点也是个问题。

目的当然是搞钱,可究竟是给老百姓搞钱,还是给他自己搞钱呢?

一年就“消灭”近800万亩玉米,要上马多少产业项目,要砸多少钱进去?

我之前说,他要的是路边花,是看起来“热火朝天”的景象,是用一组充满水分的数据可以算出来的账。

也许是我浅薄了,孙大人想要的除了光烫的面子,或许还有实打实的里子。

轰轰烈烈的“消灭苞谷杆”运动,就是在政绩冲动和个人私域的支配下发起的,既无视自然规律,又违背农民意愿的瞎折腾。

这种瞎折腾带来的恶果,其中或许掺杂着腐败,但比腐败更严重、更恶劣。

不过事到如今,对这件事的讨论已经没有意义,听得进去的不用多说,听不进去的说得再多都白搭。

今明两天,贵州人都要过“鬼节”,通过烧纸这种传统的习俗表达对亲人的追思。

我只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孙志刚已经在那边翘首以盼,等着这边的亲人给他烧纸。

多烧点,不要局限于8.13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