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坐北朝南,全寺四进院落,建在逐层抬高的四层高台之上,东西面宽72米,南北进深150米,占地面积1.08公顷。山门面阔三间,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山门后是一东西横向长方形院落,正中设数十级台阶,通向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台阶两侧有石碑两通,为明正统八年(1443年)礼部尚书胡濙所撰《敕赐法海禅寺碑记》和吏部尚书王直所撰《法海寺碑记》。天王殿面阔三间,歇山顶,削割瓦黄剪边屋面。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庑殿顶,削割瓦黄剪边屋面[3][9]。
播报
建筑特色
法海寺以大雄宝殿内保存完整的十铺明代壁画而闻名。经论证,法海寺壁画堪称中国明代壁画之最,是元明清以来现存少有的由宫廷画士官所绘作品,与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相比各有千秋,并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法海寺四进院落,殿堂形制布局是汉藏两族僧俗官员共同设计,这在北京寺院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5]。
播报
文物遗存
明代壁画
法海寺大雄宝殿保存有明代壁画,共10铺,236.7平方米。在佛像后扇面墙的背后正对后门处绘有水月观音(中)、普贤菩萨(左)、文殊菩萨(右)三大士坐像。两山墙上画的是十方佛众和飞天仙女,以牡丹、月季、菩提、芭蕉为衬托,画面祥云缭绕,更显出神佛的庄严肃穆。后檐墙两侧是由帝后、天龙八部和鬼众等组成的“礼佛护法图”。画面中人物众多,风貌各异,但都表现得惟妙惟肖。线条流畅,工整有力,尤其使用了“叠晕烘染”的传统技法以及描金,沥粉贴金和朱砂、石青、石黄等熏色,更增加了画面烟云飘渺宁静神秘的气氛。其中以三大士像最为精彩,面相饱满圆润,服饰华丽,衣纹流畅生动,有元代遗韵。此殿壁画是北京地区现存较精美、较大的壁画,从佛寺由工部监造的情况看,画工也应当是当时名手,它在中国国内现存明代壁画中亦属上品,在中国壁画史上占有较高的地位[3-4][6]。
水月观音
法海寺壁画
法海寺壁画
法海寺壁画
法海寺壁画
法海寺壁画
法海寺壁画
法海寺壁画
古树
法海寺山门前西南方的香道上,有一座小石桥,在小石桥的四角各生长着一棵古柏,古柏的根都生长在小石桥的石缝中,成为一奇观,人们称为“四柏一孔桥”。在法海寺的山门前,高耸着四棵参天古柏,好像是四大天王守护着寺院,称为“四大天王柏”。在寺内的大雄宝殿前,屹立着两棵白皮松,树冠高达30多米,白干鳞片斑驳,西边的一棵干周长达5.5米,东边的一棵干周长5米。两棵白皮松是明代建寺时所植,今已五百六十多年。它们像两条银龙守护着大殿,被称为“白龙松”[6]。
法海寺白皮松
播报
历史文化
传说轶事
关于法海寺的修建,有一段“托梦”的传说。据说明代正统年间,御用太监李童为报答圣恩便想建造一所梵刹,为此他日思夜想寻访一块风水宝地。一天夜里他梦见一白衣老人对他说,这里就是最好的福地。李童醒后感到惊异,就派懂得风水的人遍地寻访,当寻访到玉河乡水峪,恰好与梦中景色相似,打听乡人发现这里原来是玉泉古刹的旧址。当时李童知道后非常高兴,认为这里就是修建寺庙的绝好地点,于是在这里修建了法海寺[9]。
播报
文物价值
法海寺壁画布局严谨、刻画细腻、技巧纯熟、用色考究,其构图、着色、技巧及用料乃至画基底泥都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佛教文化研究价值[6]。
播报
文物保护
1957年10月28日,法海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
1988年1月13日,法海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https://www.xhspx.com/index.php/vod/detail/id/290195.html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