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寄语,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南开大学“青马工程”第十七期培训班12名基层骨干班学员赴甘肃省庄浪县东门村开展实践调研。
学员们从象牙塔走向泥土地,去到田间地头“俯下身子、沉下心来”。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他们在陇原大地上那抹青马红的故事。
回溯这八天,我们访谈了两位南开驻村干部、三位当地村干部、五位社长,深入走访了四户脱贫村民和党员家庭,参与整理了5个社611户2484人的档案材料,共同踏上了2.5公里的红军小道,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与小朋友们共话未来。
1969年,习近平总书记下乡来到梁家河,在那里经历了艰苦生活的磨砺,闯过了“五关”。而如今,从象牙塔走向泥土地,我们也有自己要闯过的“三关”。
语言关-所到之处,皆是温暖
初到西北,乡亲们语调鲜明的陕北口音就成了我们需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最初几日,我们都要依靠队伍中的陕北同学作“翻译官”,慢慢地,我们积累了一些方言词汇,也能自己辨识出老乡话中的意蕴。
路上遇到一位老爷爷,看着我们笑着说:“南开的娃娃真‘心疼’”。我们听懂了他是在夸我们这些南开来的青年“朝气蓬勃、一表人才”,而这种喜悦也远比听到夸奖本身更加深远。
闯过语言关,既要听懂老乡们说出来的语言,更要听懂他们语言背后的需求。我们和爷爷交谈后才了解,爷爷看到我们时也想起了自己的孙女,这一声声“娃娃”的背后是留守老人对亲情的思念。
跨过语言关,才能走好“联系服务无障碍”的融入之路。在这短短几天中,我们与当地村民,特别是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试着听懂孩子们热切分享的生活见闻,更试着理解他们对未来的理想与期盼,并以“党建引领下新时代东门村青少年价值观培育研究”为题,撰写实践报告一篇,助力乡村的孩子们茁壮成长。
劳动关-所行之事,皆助成长
乡村是一个大课堂,田地是一个好老师。从“掰玉米”“摘大梨”,到如今为农田除草,滚落的汗水滴在潮湿的泥土地上,衣襟鞋底包裹厚厚的泥浆。
我们在劳动中强健体魄,在田野中锤炼本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走到田间地头,才能真正走近老乡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
思想关-所期所盼,皆化为行
初到甘肃时,我们一起重走了2.5公里的红军小路,踏着先辈们那段艰苦卓绝岁月中的光辉足迹,为我们的实践学习奠定了思想基础。
而在随后几堂党课中,驻村干部向大家介绍了乡村工作的经验。而当我们真正接触到基层组织与档案工作,真正在街头巷尾采访沟通后,才更深切地了解到乡村工作的方式与理念。
在村庄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几个抽象的名词,而是要将“勤劳”“质朴”内化于日常生产与劳作之中。村里的干部记得每一位村民的名字,基层工作也不是刻板冷硬的规则条框,而是要走进民众的心坎中,融进村庄的人情里。
走出象牙塔,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要做村民们眼中的“南开娃娃”,小朋友眼中的哥哥姐姐。
从象牙塔到泥土地,从阳春白雪到烟火人间,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成为传导光和热的发光体。向往光、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青马人,我们永远在路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