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得挺大。这安安静静的夜,咱就着这哗哗雨声,闲聊一会儿吧。

明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中元节的叫法,是道教留下来的,佛教叫盂兰盆节。我们小时候没听过这些叫法,大人们只说是七月十五,孩子们都叫鬼节。

我是后来读红楼梦,知道了中元节的叫法,而且是个大节,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主要是怀念逝去的人,同时也有感恩之意。

和中国传统文化里延承下来的各节都不一样,中元节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我常想,中元节能够传承至今,实在是太契合中国人的精神内核。它让国人突然就集体停顿下来,去思念、去缅怀、去绵絮故人的亲情、风范,让情感不以空间消逝而中断,真真是大智慧。

或许正是重视感情、不愿折断恩情,才让这个节栉风沐雨代代相传。

这几年,有的地方以环保等名义较为排斥中元节,其实在我个人看来,是有些走偏了。一个社会少了情感的维系,或者说不再重视情感凝集与释放,一定是苍白和冰冷的。

而且,中元节这样的节日其实是社会的软化剂、润滑剂。当活着的人的委屈、愤懑及不能与外人道的辛酸在这个节日以缅怀先人的方式得以释放,它担负了减压和重新积蓄力量的功能。一刀切式的抵制或强行掉头破坏了这种柔性价值,弊大于利。

事实上,早在十几年前,文化部便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足见中元节的独特文化价值。

历史一定是向前的,不管怎么七拐八拐,甚至有时候挂了倒档,但综合起来看,未来一定好过现在。这也是人类一代代生存寄予希望的灯。灯,有时候不在现实中闪亮,但它把心里照得亮堂。如果没有了希望,悲观厌世就会盛行,人还如何前行?

我是一个坚定崇尚科学的人,但这和保护传承传统节日一点都不冲突。很多资深读者知道,我坚定支持烟花燃放,我也坚定支持祭祀先人烧纸钱。这些仪式会不断进化,但它一定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定不是强制转弯,不是一纸指令,而是自然而然的过渡。

当人们发现羽绒服更轻便、美观、保暖的时候,老母亲们就自然放下了做棉衣棉裤的针线。美,多数时候是过程;一个自然的过程之后,还能留下的,就是真正的美。

每到中元节前后,北京无数路口都会有人燃烧纸钱。但饶是中国首都,一样没有制止和驱赶。那年我还专门在“新海言”(当时还叫“新区晚参”)发了一张图片,这边是几堆纸钱烧的正旺,远远的有消防车在旁驻守。你烧你的,我防我的。有火患立刻到位,没火患互不打扰。这样的画面看得心里暖暖。

而今年的贵州,相关部门专门划出来人们乐意去烧纸的地方,让你烧,让你祭奠,让你充分释放。人们踏踏实实在那里完成这个仪式,无须心惊胆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记得有那么一两年,老家的人去烧纸就像做贼一般,为了不被发现,凌晨三四点就起床。本该堂堂正正的仪式感变得鬼鬼祟祟。现在看来,如此畸形又有何用?有些东西绝不可“一刀切”,即使“一刀切”,也完全切不动。天地人心,只要契合的,切断了还会接续上,那是民心的力量。

如果人注定没有情感,什么都不在意,那不如谁和谁都不要交往,弄一堆机器人去代替人类的各种活动。但人偏偏是有感情的,而且是组成人类社会绝不可少的重要部分。那么,有些东西就要注定让度一部分给感情,如果一个半丝半毫都不污染的大气空间里却是一群无情无义的冰冷人,我们挣得那样的环境又有何用?

因此,凡事都有一个平衡点。既不能洪水漫天,也不能一刀砍断。况且,情感如水,抽刀不能断,越堵越泛滥。倒不如因势利导,涓涓细流,浇灌人心。

中元节前夜,雨声急骤又绵绵,些许慨叹,说与活着的和逝去的人听。

我总是觉得,一个朝气蓬勃的社会,绝不是管得有多严,而是放得有多宽。

每个人都会死两回。第一次,是人自己停止了呼吸;第二次,是所有记得他的人也都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只要我们还活着,还记得,我们逝去的亲人,就还在。祈愿他们在平行的世界里,都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