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8月7日至8月1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榆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榆林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承办的2024全国民歌展演活动在榆林市体育中心成功举办。
本次展演,以”放歌千年”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特色民歌,各地知名民歌传承人同台献艺、各展风采,在主会场榆林体育中心接连带来了5场精彩纷呈的演出。
8月11日晚主会场的闭幕演出中,我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陇州小调参加了展演。《对歌》由陇州小调非遗传承人郑凤玲编排,民间爱好者朱金利、冯剑明演唱,马小曼、刘雪敏、张娇艳、苟颖萱、韦梦琦、郑佳怡伴舞,在当晚第8个节目出场,悠扬的曲调、传神的表演以及鲜明的小调特点收获了现场的阵阵掌声、喝彩声。
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我馆将继续秉持“守正创新”的非遗工作理念,在将“陇州小调”传承发扬下去的同时,积极组织编创,打造出更多精品节目,让“陇州小调”走向更大的舞台。
陇州小调简介
陇州小调,作为陕西省宝鸡市陇县的传统音乐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下是对陇州小调的详细简介:
历史渊源
陇州小调,也称为陇州民间小曲,其起源可追溯至汉代,但具体证据尚显不足。从流传下来的曲目分析,它与隋唐时期以“时令”、“数字”为名的曲子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清时期,陇州小调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流行,民间出现了许多专门演唱小曲的艺术班社,艺人们以此为生,在乡间传唱。至1949年8月陇县解放后,解放军文艺工作队来陇县开展宣传工作,将这一地方曲艺正式命名为“陇州小调”,从而使其得以广泛传播和认可。
艺术特色
陇州小调以抒情、诙谐为主要风格,其题材广泛,涵盖了民间历史故事、婚丧嫁娶、自然风光、娱乐嬉戏等多个方面。通过讽刺丑恶、张扬美好,陇州小调深刻抒发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在演唱上,陇州小调多用方言,通俗易懂,易于流传,同时其曲调悠扬悦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此外,陇州小调的词句格式多变,长短句、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结构以及多段词的反复等较为常见,这些特点使得陇州小调在表达上更加灵活多变,富有感染力。
曲目分类
陇州小调根据内容题材可分为多个类别,如劳动娱乐唱曲、民俗活动唱曲、庙堂唱曲等。其中劳动娱乐唱曲如《姐妹看社火)、《燕麦曲》、《桃园三结义》、《八仙庆寿》、《经堂教子》、《绣荷包》、《十盏灯》、《黑虎搬三宵》《放羊女》等描绘了人们劳动生活的场景;民俗活动唱曲如《王祥卧冰》、《惠娘教女》等则与民间节庆、婚丧嫁娶等活动紧密相连;庙堂唱曲如《五更进佛堂》、《十炷香》等则体现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虔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