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更新口述历史《庚子西狩丛谈》(本书是信史),最近几篇文章是连续的,有兴趣的话可以回头看前文。
上文说到知县吴永奉旨负责前路粮草供应。吴永当了第一天粮台,就打起退堂鼓,发现这个位置不是那么好坐的。
一
御驾又走了50里,来到沙城,沙城这个小地点,没啥可说的,仍属于怀来县境内。
我事先已经派人在这里准备好了,把一座佛寺当作行宫,俗称东大寺,规模宏大宽敞,勉强可以安顿。
我在县城连日接待应承,已经疲惫至极;等到皇帝和皇太后进入行宫后,部署基本妥当,我找到一座荒寺,在台阶上独坐休息。
突然,一些王公府邸的弓箭手和各种太监来索要车辆和马匹,京城的宦员也陆续赶来,纷纷要求供应。
正当混乱之际,又有许多武卫左军多人,直接上前围住我,向我逼迫索要粮食和饲料,说:
你是粮台,理应提供军需物资,岂能随便推脱?
众人七嘴八舌,举起刀枪白刃,气势汹汹。我怒不可遏,站出来对他们说:
你们都是吃国家丰厚的军饷,现在外敌一到,竟然没有一人抵抗,导致圣上流离失所,你们还有脸作此姿态吗?我接受任命才不到一天,刚从别处赶来这里,一切都来不及安排,我到哪里去找军饷呢?
现在我孑然一身,割肉咀嚼随你们便,军饷一分也没有。
我满腔的怨气喷涌,不由得坐在地上,闭上眼睛,放声痛哭。过了许久睁开眼一看,那些人竟然不知道什么时候都已经离开了,没有留下一个人。
这次幸好一哭解围,但想到我自己没有一分钱的军饷,手中也没有一支部队,来日方长,怎么能够承受这样的困扰呢?
我私下考虑,岑春煊现在带着五万两银子,可以暂时用来应付开支,并且他还带着步兵和骑兵队伍,弹压也有力。看这个人似乎很侠义,不如把督办的职务让给他,我担任副职,我们共同工作,于公于私都有好处。
但是这种情况该怎样上奏呢?于是我去找庄亲王,请他带我去当面上奏。
可是我解释了很久,他竟然茫然听不懂,说:
我记不起这么多地方规矩,原来这么麻烦,我带你一起去,你自己陈奏吧。
随即带着我一同去行宫,由太监进去通报。
(注:庄亲王是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此时指的是载勋,当时47岁,是个极端排外派,曾在王府内设置义和团总坛,可以说是义和团的总首领。
在北京时期,平日里他与几个强硬派,平时头戴红布,腰系红布,一副义和团打扮,呼呼跳跳,气势汹汹,好像狂醉一般。
再联系上文这情况,看样子好像智商不太高。)
没过多久,李莲英从侧门出来,低声问我:
这个时候还需要上奏吗?
庄亲王回答说:他有事情要当面上奏。
李莲英说:那我就为你通报。
不久之后,太后传召,她站在佛殿的正廊上,皇上则站在稍微偏左的位置。
庄亲王立刻上前禀报说:
吴永有事要上奏。
太后随即回头对我说:你说吧。
我向太后禀告说:承蒙皇上的恩典,任命我为前路粮台,本应该竭尽全力效劳。但我只是一个知县,向各省的藩司(相当于现在的省级财政部门)发文催促军饷,在体制上有很多不便之处。
现在有甘肃藩司岑春煊,他率领着骑兵和步兵,职位较高,向各省发文催促军饷,也属于平级往来。
不知道是否可以请求下旨,派岑春煊督办粮台,而我请求改作副职。
这样所有关于行宫的一切事务,我就可以全力伺候,不会耽误。
当时太后正在吸水烟,沉思了很久,然后说:
你的这个主意很好,明天早上就下达旨意。
太后示意庄亲王先退下,然后对我说:
这次差事,真是难为你办得好。你很忠心,不久就会有恩典。外界的情况我了解得很清楚,皇帝的性格也好,差事如此为难,他绝不会挑刺,你可以放心,不必担忧。
我脱帽叩头,不禁感激涕零。
太后又说:
你的厨子周福,很会烹饪,刚才吃的扯面条非常好,炒肉丝也很有味。我想把他带在身边随行,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我回答说:
厨子只是一个低下的仆役,承蒙您恩赐提拔,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荣幸,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荣耀。
太后听了很高兴。过了一会儿,我退出了行宫。
傍晚在宫门口,有一个太监告诉我,说周厨子已经被赏六品顶戴,并在御膳房任职。
然而当晚我没处吃饭,只好到巡检署的朋友,这才勉强吃了一顿饱饭。
二
第二天清晨,太后召见军机大臣,随即下达旨意:
派岑春煊担任前路粮台主职,吴永、俞启元均担任副职。(俞启元跟刚毅的儿子关系好,刚毅乘机给他奏请一个差事。)
我正高兴可以分担重任,没想到这件事却让军机大臣非常不满。
当天,我们驻扎在宣化鸡鸣驿,王文韶叫我过去见他,当即责备我说:
你推荐岑三(指岑春煊)为督办,也应该跟我们商量一下,怎么能直接向皇上陈奏呢?这个人苗性没退(岑春煊是壮族),怎么能干这样的正事?
将来不知道会闹出多少笑话,你会自己受累。你这是引鬼入宅,以后有任何纠纷,千万不要来找我,我绝对不会过问。
听到这些话我十分惊讶。唉,少年鲁莽,轻信他人且考虑不周,以至于得罪了军机大臣,没想到这以后一路上的纠葛,以及我一生的挫折,都与此事有关。
这也算是命中磨难,本来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但挖坑自埋,现在回想起来,既让人觉得可恨又觉得可笑。
注:岑春煊(1861-1933)也算是历史风云人物,他父亲是云贵总督,青年时是纨绔子弟,被称为“京城三恶少”,后来做到两广总督,跟袁世凯是死对头。
辛亥革命之后,还成为讨袁军大元帅,护国军司令等,1933年去世。
第二天,天刚刚亮,圣驾将要出发,
岑春煊一见到我就抱怨说:
谢谢你的好意,将这个破砂锅往我头上套,让我无辜受累。
其实他内心是非常高兴的,求之不得,只是因为是由我保奏的,好像降低了他的身份,而且担心我想他要恩情,所以假装不高兴。
之后他就处处为难我,没有感激反而以怨报德,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七月二十七日,这一天,吴永被提拔为知府,留原省后补,先换顶戴。
两天后,我们仍旧驻扎在宣化。
我呈上了感谢皇恩的奏折,并受到了召见。皇太后对我说:
你忠心并且有才干,将来一定会得到重用,希望你能好好为国家效力。
我叩头表示感谢。
太后又说:你以后如果有什么见解,或是有重要的事情,允许你专门呈递奏折。
在谈话中,太后还讲述了义和团叛乱的始末以及逃离皇宫的情形,说着说着不禁泪流不止。我也忍不住感到悲伤,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我呈上了奏折,提出了十条建议:
一、请下罪己诏;
二、请求派遣王公大臣留在北京,处理善后事宜;
三、随行的京宦,请求适津贴;
四、请求发行朝廷公报,让天下人都知道皇帝所在的位置;
五、对随行的各部队,请求补充数量,并严格制定军纪;
六、对各省的义和团余众,请镇压或解散;
七、请命令各地督抚宣布,让逃避教民回归乡里;
八、请命令各省将应当送往京城的军饷,分别送到行宫的户部,以满足急需;
九、请命令京内外的大臣选拔通晓时务的人才,破格任用,并且关注出国留学的学生,根据他们的才能提拔任用,让他们有机会效忠国家,避免他们转投其他国家,造成人才流失;
十、圣驾经过的地方,在沿途十里范围内,请豁免本年的丁粮税。
皇太后回复说:“交给军机大臣商议采纳,并请旨实施。”
从这里能够看出,吴永这个人是真的虎,前一天刚准他专折上奏,第二天马上就上奏10条。
三
今天先写到这里吧,本来想昨晚写完,但没赶上12点前,今天白天比较忙,就拖到现在。
光翻译的话确实要不了太多时间,但主要查资料比较费事,有些地点、人物、史料真伪还是需要查一查的。
这里补充点额外的事迹,这些事迹有助于我们看到整个事件的全貌,在另一本书中(罗惇曧的《庚子国变记》),记载了岑春煊的事迹:
说有太后住在一座破庙里,岑春煊手持刀剑站在庙门外彻夜守护。
太后在睡梦中突然惊醒呼叫,岑春煊大声回应说:臣岑春煊在此保驾。
太后很感动,后来哭着对岑春煊说:
如果能够复国,一定不会忘记你的恩德。
而根据吴永的口述,岑春煊既被慈禧讨厌,也不受军机大臣的待见,完全就是一个边缘人物,全靠他的举荐,才平步青云的。
还记得前文吴永口中所说的吗?
岑春煊作为一个管民政、财政的宦,非要带兵去护驾,慈禧初次见他问,你带多少兵,回答说不到2000,慈禧就很不高兴,觉得很儿戏。
慈禧又问你的兵呢?岑春煊说还在路上。慈禧就想打发他走,随便找个地方让你去驻扎。结果岑春煊死皮赖脸,非要跟着护驾。
这是吴永的口述,但根据罗的记述,慈禧好像很看重岑春煊。当然,罗的记载也不一定真,只是一个参考。
如果慈禧也宠信岑春煊,那么就很容易理解岑春煊对吴永的恨了,俩人都是新上位的慈禧大红人,是竞争关系。
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吴永这个人没什么心机。
在军机大臣对岑春煊如此厌恶的情况下(见前文),仅凭自己一面之缘,就举荐岑春煊,做事太过轻率,当然也可以说没有私心,太善良。
而老臣王文韶一眼就看出岑春煊这个人不行,后面印证他说对了,如果不是慈禧力保,吴永小命可能都要被他搞没了。
所以说姜还是老的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