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紫沐,这是我第412篇日记。

有粉丝跟我说,他19年在天河东买了套房,21年的时候,最高浮盈接近200万。

因为吃到甜头,他同年在老黄埔又买了一套,打算再赚一笔。

结果三年过去了,当初天河东200万的浮盈,基本被抹掉。

老黄埔的房子,按目前的市场价去算,扣掉利息,还要亏30万左右。

他说很痛苦,折腾5年啥也没捞着,还越亏越多。

楼市接下来会怎么走,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楼市现在有多惨?

这点,从操盘手态度的转变就能看出来。

前段时间央行发布了“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堪称创造历史。

整份报告,提及“房”字119次,“租”字57次,还专门开了一个专栏,分析未来买房投资价值。

这人设是彻底改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的央妈就像个高冷女神,说话都是端着的。

绝不会跟你明说,要做什么,要买什么,全靠你自己猜自己悟。

但现在的央妈就像个带货主播,隔三差五就通过各种平台带货:

家人们,房子是好东西啊,未来买房出租的收益率将高于多数资产回报率,赶紧下单不会错。

过去几十年,你有见过这样的央妈吗?

以前的公开发言,都是跟你说楼市有泡沫,楼市有风险,买房投资需谨慎。

立了几十年的人设,都不得不改变,可想现在的楼市承压有多大。

看看7月份全国70城房价表,都跌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北京、上海和昆明,剩下的67个城市继续下跌,连强势城市,也没有好起来。

广州跌0.9%,深圳跌1.2%,厦门跌1.8%。

其中厦门和武汉,今年前7个月,已经累计下跌了13.2%和13.4%。

连7月的楼市数据,都没能企稳。

那更为冷淡的8月,数据能有多好看?

你说央妈能不急吗。

让央妈更急的,是最新的社融数据,让人看不到企稳的希望。

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600亿,低于预期的4500亿;

社会融资7708亿,低于预期的10200亿;

M1增速更恐怖,直接去到-6.6%,再创历史新低。

要知道M1的走势和房价关联度非常高。

那M1不反弹,房价又哪来止跌回暖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楼市不回暖,大家都不上杠杆,还把钱拿去还房贷。

相当于银行的利润持续缩水,金融系统同步承压,坏账率同步上升。

整个市场哀鸿遍野,这是央妈绝不想看到的场面。

如果看数据没什么感觉,那就看案例。

就前两天,牛奶厂华润天合成交了一套140㎡四房,成交总价698万,折合单价4.97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在去年,类似的产品,单价要多少钱?

答案是9.57万/㎡。

相当于一年时间,房价腰斩接近50%。

事实也是如此,这套698万成交的四房,去年7月的挂牌价,还是1200万。

后面连续降价23次,降价幅度接近500万,这都能在海珠/万博,买一套刚改房了。

连华润天合四房,这种潜力板块的标杆产品,都跌得这么惨。

更边郊一点的板块,更老旧的产品,你说会有多惨烈?

与之相比,文章开头的粉丝,已经算幸运了。

那楼市是不是就彻底没了希望,这种状态还要持续多久?

其实房地产的底层逻辑,并没有发生改变。

它依然关联大量的上下游产业,依然能影响整个经济环境。

所以在基本面没变的情况下,楼市企稳只是时间问题,北京和上海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但问题是,这时间要多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之间的分化,在这轮行情已经体现得越来越明显。

四大一线,肯定比其他二三线城市,要更快恢复元气。

但在四大一线中,广州大概率是最晚恢复的那一个。

今年前7个月,北京跌了6.7%,上海跌了6.4%,深圳跌了8%。

而广州,跌了9.8%,是最夸张的。

为什么呢,因为广州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最高。

以前像恒大、富力、雅居乐这些地产商,每年能给广州带来几千亿的税收。

但现在这些地产商的情况,大家都懂。

当楼市预冷,为了回补这空缺的土地财政,广州很多操作都在变形。

像前段时间,连琶洲这种关系到城市发展命脉的板块,都改了控规。

而且接下来还有17宗地块,即将挂牌。

这短期剧增的供应量,肯定会扭曲广州核心资产的供需关系。

天量供应的地方,房价很难涨,这我想已经是共识了。

失去土地财政,广州正在饮鸩止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题是,广州为什么这么依赖土地财政?

说到底,还是产业的问题。

广州曾经的产业优势,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

广州现在的产业结构,在城市竞争当中,已经占不到什么优势了。

比如汽车产业,广州曾经是油车领域的霸主。

但在快速崛起的新能源领域,广州没有拿得出手的牌,甚至比不上杭州和重庆。

整个产业结构,老化得非常厉害。

它不像隔壁深圳,已经完成了产业升级,拥有华为、比亚迪、大疆这类科技领域的独角兽,成为全国的科创中心。

所以当深圳基本摆脱土地财政的依赖,能游刃有余地控制供地节奏。

广州能做的,就只有吃教育和医疗的老本。

但产业是发展的基础啊。

如果广州不能抓紧完成产业迭代,那只会被另外三大一线,抛离得原来越远。

甚至,被强二线城市弯道超车。

所以琶洲的控规调整,我觉得是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相当于用广州的未来,换眼前的利益。(楼市这本书,翻到最后都是人性)

所以如何在土地财政和城市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是广州能否重新蜕变的关键。

也是广州楼市,能否逆风翻盘的关键。

而作为个体,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壮大自己的现金流,不要被赶下牌桌。

以时间,换城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