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清宫剧时,我们常常能见到剧中人物府邸的场景,比如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拜的府邸门前挂着“鳌府”的牌匾,而大贪官和珅的府邸则挂着“和府”的招牌。但你知道吗?如果这事儿真的发生在历史上,鳌拜与和珅敢如此张扬,恐怕早就因为触怒龙颜而被皇帝抄家革职了。
首先,鳌拜和和珅,这两个名字背后,鳌拜的本姓是瓜尔佳,而和珅则是钮祜禄家的。要是他们要给自己的宅子挂个牌子,肯定不会是“鳌府”或“和府”这么直接。再者,清朝那会儿,不是谁家的房子都能随随便便叫“府”的,就算是大权在握的鳌拜和和珅也不例外。这“府”字,可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和规矩的。
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建筑礼制,对于住宅的建造有着严格的身份等级规定,包括规模、样式和布局。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擅自建造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住宅,一旦被举报并查实,就会被视为僭越行为,这是清朝非常严重的罪名。一旦定罪,轻则家产被没收、本人被流放,重则全家都可能遭受灭顶之灾。因此,在清朝时期,人们建造住宅时必须严格遵守建筑礼制,以免惹祸上身。
在清朝,有一套严格的礼法制度,规定了居所的称呼。只有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室宗亲中拥有高级爵位的成员,他们的住所才能被尊称为“府”。这些爵位层次分明,从亲王到郡王,再到贝勒、贝子,以及后续的奉恩镇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一直到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和奉恩将军,总共有十二个等级。而在这众多爵位之中,唯有贝子及以上的尊贵身份,其居所才有资格被称为“府”。有趣的是,这些能够拥有“府”的爵位持有者,大多是皇家的血脉——皇子们。因此,当清朝的皇子们成年后,若获得了相应的爵位并离开皇宫自立门户,这一过程便形象地被称为“分府治事”,象征着他们正式步入了独立治理的新阶段。
在古代的礼制中,不是自家血脉的朝廷重臣,就算他们的爵位和官职再显赫,也不能把家宅称为“府”。一般来说,除了公爵之外,那些三品及以上的官员,他们的住所被尊称为“第”,而三品以下的官员以及普通的老百姓,他们的家则简单地被叫做“宅”。就拿鳌拜和和珅来说吧,他们虽然都拥有尊贵的一等公爵位,但按照这些规矩,他们的住所还是得被叫做“一等公第”,而不能享受“府”的尊称。
其实,现代清宫剧的编剧被指责不严谨,也情有可原,毕竟就连清朝那会儿,不少人也对这些繁琐的礼仪制度摸不着头脑。就像《清稗类钞》里头写的,晚清时候,曾国藩麾下湘军的一位将领鲍超,就因为居所称谓的讲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搞不明白,结果还闹了个大笑话呢。
鲍超是一位勇猛果敢的将领,他的英勇作战赢得了曾国藩的高度赞赏。他曾与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联手,成功攻占了太平天国的心脏地带——南京城。在这场战斗中,鲍超亲手擒获了天王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为平定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他受到了同治皇帝的亲自召见,并因其在剿灭太平天国中的卓越表现,被特封为一等子爵,享受了无上的荣耀。
鲍超因战功显赫被授予子爵之位,心中自是得意非凡。于是,他决定在繁华的京城中建造一座富丽堂皇的府邸。新居落成后,他打算在门口悬挂一块彰显身份的牌匾。鉴于鲍超的子爵爵位乃是一等之尊,根据清朝严格的礼制,他的宅邸应当悬挂“一等子爵府”的牌匾,以显示其尊贵地位。
鲍超,这位直率的武将,对繁文缛节一窍不通。结果,他就被一个书生巧妙地开了个玩笑。书生解释说,按照古老的规矩,子爵的地位相当于是个小国的君主,而那时候君主住的地方都叫宫殿。因此,鲍超作为子爵,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府邸上应该挂上‘子’和‘宫’这两个字,来彰显他的尊贵身份。
这两个字的含义,从古至今未曾改变,因此对鲍超而言,若贸然悬挂,那可就不只是成了笑话那么简单,更可能触及了尊卑有序的禁忌,引来僭越之祸,甚至导致家破人亡、流放他乡的严重后果。幸好,为鲍超打造这牌匾的工匠及时点醒了他,让他最终选择了稳妥之道,制作了一块“一等子第”的牌匾,并安然无恙地悬挂了起来。
清朝的建筑有着诸多繁琐且严谨的礼仪规定,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犯法律红线。在那个时代,只有皇室亲近之人的住所才有资格被称作“府”,并且这“王府”一词还细分为亲王府与郡王府两个等级,等级森严,不可逾越。
清朝的官爵体系确实在继承明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两者间存在着显著差异。清朝的爵位继承制度遵循着世袭但递减的原则,这与明朝那种一个王爵可世代相传、永不衰减的做法大相径庭。在清朝,若亲王未能享有世袭罔替的特权,那么他的后代在继承爵位时,就必须接受爵位等级的下调,无法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承袭原有的爵位级别。这样的制度设计,使得清朝的爵位体系更加复杂多变,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权力和地位传承的独特思考。
明朝时期,王府众多,遍布各地,因为王爷们各自拥有封国,散落四方。然而,到了清朝,王府的数量明显减少,这主要是因为清朝的宗室王爷们不再像明朝那样分散居住,而是大多集中在京城,生活在皇帝的严密监视之下。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清朝的王府大多都位于京城之内,这与明朝的情况截然不同。
清朝的王爷们大多集中在京城居住,但京城地盘有限,这样一来,清朝王爷们的府邸自然没法跟明朝时那些王爷的相比,规模上就显得小了许多。
清朝时期,王府的建筑设计在外观上显然有别于朝廷官员和平民百姓的住宅。皇帝所居住的紫禁城,其屋顶覆盖着璀璨夺目的明黄色琉璃瓦,彰显着至高无上的皇权。相比之下,亲王与郡王的府邸屋顶则采用了青绿色的琉璃瓦,既体现了尊贵身份,又与皇宫的辉煌有所区别。至于其他官员和百姓的住所,他们的屋顶就只能选用朴素的灰色瓦片,这在无形中划分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风貌。
所以,一眼望去王府的建筑外观,就能感受到它那非凡的尊贵气息。王府的建造规格,紧随着紫禁城之后,那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相比之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与其他建筑有着显著的差别,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在房屋的构建上,除了屋顶瓦片的不同,房间的数量也是一大显著差异。清朝时期,皇帝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九五之尊,因此,九和五这两个数字在皇宫中独占鳌头,王府自然不能僭越。为了体现王府仅次于皇宫的显赫地位,王府的建筑设计上,正房往往设置为七间,而厢房则通常为五间,这样既避免了与皇宫的直接冲突,又彰显了王府的尊贵与独特。
从家里走到外面的大门时,你会发现门上那些小小的门钉其实也有大讲究。在皇帝住的紫禁城里,大门上的门钉数量是特别的,一共有九九八十一颗,这象征着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就是“九九至尊”。而亲王府的大门上,门钉排列成九行七列,总共六十三颗,显示出亲王们的尊贵身份。再往下,郡王府的门钉就少了一些,它们排成七行七列,总共四十九颗,这代表着郡王们的地位虽然也很高,但还是要比亲王低那么一点点。
大家都知道,清朝实行的是爵位递减继承制度,也就是说,亲王的子孙后代在传承几代之后,可能就不再享有王爵的尊贵地位了。那么,当这些曾经的王族后裔不再拥有王爵身份时,他们原本居住的王府的规格又会如何调整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挺明了的。在清朝,那些华丽的王府并非王爷们的个人财产,而是皇帝私人名下的宝贵资产。这些王府都由皇帝的心腹管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务府来精心打理。王爷们呢,他们只是被赋予了在这些王府里居住和使用的权利,但说到继承或者真正拥有这些王府,那可就没他们的份儿了。
当皇子年满十五岁,准备从皇宫搬出独立处理事务时,内务府会负责为他们精心挑选并分配一处府邸作为居所。然而,一旦这些皇子的后代不再继承亲王或郡王的爵位,他们原先居住的王府便会由内务府收回。随后,内务府会根据他们新的爵位情况,再次分配适合的府邸,确保每位皇室成员都能得到应有的住所。
在清朝,有这么一个故事,和乾隆皇帝的小儿子庆亲王永璘有关。那时,权倾一时的大贪官和珅倒台,被嘉庆皇帝下令处死,而和珅那富丽堂皇的府邸,竟被嘉庆赐给了自己的亲弟弟永璘,从此变成了庆王府。不过,这庆亲王的爵位可不是能一直稳稳当当传给后代的铁饭碗。传到永璘的孙子奕劻那一代时,奕劻就没能保住这王爵,最终失去了它。
咸丰皇帝即位时,他将自己的六弟奕?册封为恭亲王,于是内务府便从奕劻那里接管了庆王府,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翻新和装饰,还更换了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牌,将其更名为恭王府,让恭亲王奕?迁入居住。至于奕劻,则被内务府妥善安置到了其他地方。直到后来,奕劻因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再次被册封为庆亲王,这才重新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王府。
其实,清朝时京城里的王府数量并不多,每当有新的王爷入住,就会对这些王府进行重新装修,并更换新的牌匾,感觉就像是王府是永恒的,而王爷则像流水一样更迭不断。
要是想知道清朝王府的大小,咱们不妨拿紫禁城来做个比较。紫禁城,那地方可真不小,总面积有72万平方米呢。再看看那些个有名的王府,就拿雍正爷以前住过的雍亲王府来说吧,现在成了雍和宫,但就算这样,雍和宫的面积也才6.6万平方米,跟紫禁城一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你知道吗,雍和宫如今的规模其实是后来扩建的结果。原先,它只是雍正皇帝还没即位时的雍亲王府,面积还要小得多。等到雍正登基为帝,他为了纪念自己登基后的权力稳固,特意将政敌弟弟老八胤禩的廉亲王府与自己原来的雍亲王府合并,打造成了一座行宫,并命名为雍和宫。为了让这座宫殿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更加庄重和皇家气派,雍正还下令将所有的青绿色琉璃瓦换成了明黄色琉璃瓦。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雍和宫,它不仅仅是一座宫殿,更是雍正皇帝权力斗争和胜利的象征。
雍和宫,说白了,就是雍亲王府和廉亲王府两大王府联手后的地盘大小。想象一下,把这两座王府拼一块儿,结果面积还没紫禁城的十分之一大呢。这么看来,要是光拿王府来比,紫禁城那才叫一个宏伟,雍和宫相比之下就显得小巧多了。
来源:http://www.i0403.cn
(http://www.kqjhj.c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http://www.condismat.cn
(http://www.oqgj.cn)
来源:http://www.hv361.cn
(http://www.qxbbs.com.cn)
来源:http://www.hletv.cn
(http://www.genieknows.cn)
来源:http://www.verrimilano.com.cn
(http://www.zjtmt.cn)
来源:http://www.babyby.cn
(http://www.h4010.cn)
来源:http://www.yf522.cn
(http://www.cacap.cn)
来源:http://www.skiwe.c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ttp://www.femaleshoes.cn)
来源:http://www.56h.com.cn
(http://www.yichunit.cn)
来源:http://www.satellite-tv.cn
(http://www.yiliduo.com.cn)
现在,我们唯一能够参观的、还保留着清朝风韵的王府,便是闻名遐迩的恭王府。这座府邸,最初曾是权倾一时的大贪官和珅的私人府邸,奢华无比。不过,后来因为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有幸迎娶了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这座豪宅便也沾上了皇家的气息,更加显得尊贵非凡。
其实,恭王府最初并非专为王府而建,所以面积相对有限。直到后来,这里成了奕?的府邸,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恭王府。奕?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被封为恭亲王,并享有世袭罔替的殊荣,这才使得他的家族有了足够的资源和动力去扩建这座府邸。历经时间的洗礼,恭王府逐渐扩展至现今我们所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的6.1万平方米的宏伟规模。
从那以后,恭王府历经岁月变迁,直至清朝结束,它依然是当今留存得最为完好的一座清朝王府,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在京城百姓口中,有这么一句俗话:“若要论王府之大,首推礼亲王府的屋宇众多,次则豫亲王府的高墙巍峨。”这背后的意思便是,礼亲王府以房间众多著称,而豫亲王府则以其高耸的围墙闻名遐迩。这两座王府,无疑是清朝时期占地面积最为宏大的,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它们的主人——礼亲王与豫亲王,都是享受着世袭特权、地位稳固的铁帽子王,历经家族数代人的不断扩建,王府的规模也因此愈发壮观。
礼亲王的最初授予者是清朝的开国元勋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他因为先后支持并助力了清太宗皇太极以及他的儿子清世祖顺治两位皇帝登基,所以备受清朝历代皇帝的尊敬与礼遇。这份荣誉让他和他的后代得以世袭罔替地享有铁帽子王的尊贵地位。
你知道吗,礼亲王府最初其实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岳父,嘉定伯周奎的住所,那时候它的面积并不算宽敞。后来,代善的孙子杰书,那可是个军事奇才,帮着康熙皇帝平息了三藩之乱,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封为了康亲王。康熙皇帝对杰书特别赏识,不仅让他继承了礼亲王的血脉,还亲自下令,拨出巨款,给杰书打造了一座规模更大、更加气派的新王府,也就是康亲王府。这样一来,原本代善时代的礼亲王府,就被融入了这座更加辉煌的康亲王府之中了。
乾隆皇帝在1778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决定恢复礼亲王的尊贵名号,这样一来,原本被称为康亲王的爵位就重新挂上了礼亲王的头衔,康亲王府的名字也自然而然地被礼亲王府取代。时间流转到了嘉庆皇帝的时代,不幸的是,礼亲王府遭遇了一场大火,许多建筑都被烧毁了。当时,继承礼亲王爵位的正是杰书的曾孙昭梿,他见状毫不犹豫地投入资金,不仅修复了被毁的建筑,还进一步扩建了礼亲王府,让这座王府重新焕发光彩。
礼亲王府的规模逐渐扩展,最终占地接近30万平方米,内部包含超过480间房屋,这一数量在京城所有王府中堪称之最,从而赢得了“礼亲王府的屋”这一美誉。更令人惊叹的是,礼亲王府的面积几乎可以容纳下五个恭王府,几乎占据了紫禁城面积的一半,这无疑使其成为清朝历史上最为宏大的王府之一。
现在的礼亲王府已经难觅踪迹,西边的大部分建筑都被拆除了,而中间和东边的房子还算保留得不错,不过很多都被改成了民房或者办公场所。
豫亲王这一尊贵爵位的首位得主,正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多铎,他凭借在清朝统一大业中的卓越战功,赢得了这一荣耀。自此,豫亲王爵位便成为了代代相传、永不削除的铁帽子王称号。而在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中,“豫亲王府的墙”成了一句俗语,形象地描绘了豫亲王府那比寻常王府高出三尺的巍峨院墙,彰显着其非凡的地位与气派。
在豫亲王府的围墙背后,隐藏着一个特别的秘密,那就是它的高度竟比周遭王府要高出三尺。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一个温馨的故事。话说乾隆年间,豫亲王修龄对围棋情有独钟,而巧的是,当时的乾隆皇帝也是围棋的忠实爱好者。两人因棋结缘,时常在闲暇之余,以棋会友,共同探讨棋艺,相互切磋,乐此不疲。于是,豫亲王府的围墙便成为了这段棋缘的见证,而它那高出三尺的独特设计,或许也寓意着这段友谊的高远与不凡。
乾隆某天棋瘾大发,亲自造访豫亲王府,找修龄对弈。他们兴致高昂,还设下了一场小赌局。一番激战后,双方棋艺难分伯仲,最终战成平手。乾隆爷展现了他的豁达,笑说既然如此,就特许修龄将豫亲王府的院墙加高三尺,以示嘉奖。要知道,院墙的高度可是身份地位的一种体现。修龄感激涕零,连忙跪谢皇恩浩荡,于是就有了豫亲王府院墙独树一帜,比其他王府高出三尺的佳话。
关于豫亲王府的具体规模,似乎没有谁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随着清朝的终结,豫亲王府也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其后裔最终决定将这座王府转让给了美国石油巨头洛克菲勒。洛克菲勒接手后,选择拆除豫亲王府,转而投入资金建设了一所融合中西医精髓的医疗机构——协和医院及其附属医院,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协和医院。因此,豫亲王府原始的实际面积,已然成为了历史的一个谜团。不过,根据一些传闻,豫亲王府的面积或许与礼亲王府不相上下,这暗示着它的建筑规模也是相当宏伟的。
尽管清朝的王府相比明朝王府规模有所减小,且远远不能与紫禁城的宏大相提并论,但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它们仍然是遥不可及、令人向往的地方。王府的建筑外观更是独树一帜,与普通百姓的居所有着鲜明的界限,彰显着其尊贵与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