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敏悟读书辄成诵,砚穿纸浅需躬行——试论半路学习中医的捷径

敏悟读书辄成诵,砚穿纸浅需躬行——试论半路学习中医的捷径

张景淼 中医世家 河北大名府“瑞仁堂”第二十一代传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景淼 中医世家 河北大名府“瑞仁堂”第二十一代传人

【作者简介】: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员,出身中医世家,自幼承父亲忠文先生教导习岐黄之学,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曾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进修学习,师从全国著名妇科及不孕症专家孙逊教授。秉承“无德不得从医,诊疑不得处药”的祖训,长期从事基层临床工作,对常见病、多发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诊治全科疾病上蕴存了很深的造诣,特别是运用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汇通的方法处理慢性疑难疾病有独到之处,尤其擅长不孕不育及妇科疑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头痛、鼻炎及久治不愈的慢性发热性疾病、难治性皮肤病的治疗。

拜师典礼上,古承学堂与张景淼师徒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拜师典礼上,古承学堂与张景淼师徒合影

张景淼医生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深造,师从著名妇科及不孕症专家孙逊教授。他秉承“无德不得从医,诊疑不得处药”的祖训,长期从事基层临床工作,尤其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治疗慢性疑难疾病方面有显著专长,擅长诊治不孕不育、妇科疑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近期,古承学堂为张景淼老师于河北石家庄举行了收徒仪式,张老师作为河北大名府瑞仁堂第二十一代传人,接收了一位新徒弟。张氏医脉薪火相传,令人欣喜。

本文为张景淼老师论述中医学习之作,与诸位同仁共勉。

1、关于半路学习中医有什么捷径,怎么快速学开方子诊病,这个课题怎么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句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意味着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但个人的努力和悟性更加重要。比如纯粹的自学,主要靠的就是个人的努力和悟性。以一个简单治疗感冒的疾病为例,跟学者如果缺乏一些悟性。即使师者再尽力讲解,他也不能够举一反三,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治疗中。这样,在教他的过程中老师可能会感到很累,学者很茫然。但更重要的是,他在中医这条道路上能够走多远?不得而知!所以悟性和中医理论知识的积累都很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此乎,则医之能事毕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中医注重强记活用和透过现象看本质,察外知内。现代医学的标准化思维不适合中医的发展,会让中医走进死胡同。对于悟性差、思维死板不活且喜欢学医的人,建议考虑改学现代医学。现代医学医注重实验室结果的微观变化和直观表象,更符合比葫芦画瓢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风格。在学习现代医学的过程中,他可能会更容易取得成功和成就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对他没有学习价值或意义,只是对于他个人而言,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更为重要。另外,人的思维模式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知识层次结构的提升,社会经验的丰富,思维模式会随之发生变化。早有人提出,现代医学研究的终极成果将是传统中医的宏观思维模式。

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学中医读经典,隋唐时期杨上善提出了习道有五“一诵、二解、三别、四明、五彰”的读书方法和要求。“诵”,谓读书要细读、熟读;“解”,就是对书中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都要解释清楚;“别”就是要学会分析、辨别;“明”,就是要明确掌握,不可似是而非;“彰”,就是彰显、应用。“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这三句话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理论从实践中来,必然要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去。

2、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行医关乎人命,不是仁德兼备,品质诚实,性格沉静而有恒心者,未可轻易授医道。在中医传承的几千年来,对于学术传承是很严格的,尤其是师父对徒弟的考核,是近乎苛求的。在理学界,著名的“程门立雪”就是求学的典范。在中医界,扁鹊对长桑君经过长期考核之后,才决定传授其衣钵,朱丹溪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求师之旅,终于感动了罗知悌,最终成为一代大家。清代医学家夏鼎(字禹铸,号卓溪)的《幼科铁镜》提出十种人不可学医:一、残忍之人,必不恻怛;二、驰骛之人,必无静气;三、愚下之人,必无慧思;四、卤莽之人,必不思索;五、犹豫之人,必无定见;六、固执之人,必不融通;七、轻浮之人,必多忽略;八、急遽之人,必期速效;九、怠缓之人,必多逡巡;十、宿怨之人,必欲报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民不可信也。中医自古注重规矩,讲究德和才要兼备。中医的立医之根是临床治疗和实践,极少会遇到“按医书生病”的患者,好中医曝光率低,不评头论足,追求临床疗效;敢于说“治不了某种病”,而且有辞而治之的病症;追其源究其根,不达目的不罢休;杜绝花哨,安静问诊,干净诊病;舌脉兼用,脉探病舌确诊;道不轻传,传承严格苛刻,收徒也只有寥寥三五个,而不是“批量生产”,宁可空缺也不降低标准。

修医求道,百苦难为。经年磨砺, 方显医者仁心, 岁月不负方成贤;艰辛过后是医术的精湛与医德的升华。拜师进的医门,只是学医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学的好医术,砥砺好医德,成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名医,不仅要潜心求教,还要苦心磨练。不仅要求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还要有理解古书药书的能力。铺床叠被洗脚侍睡,晨擦暮扫提壶打水,拣筛簸炒炙煅涮熬,百里采药夜半诊叫。学徒生涯十分艰苦无所不为,最为难熬。若不能讨得师父欢心,还很难能学到师父的真本领。深谙人情世故,方能不被先生贬回家,实现成为良医的抱负。衣钵深循岐黄术,白首不改驱疾志。

3、世界上有很多层 “窗户纸”,有的自己能点破,有的需要别人点破。不然,窗户纸后面的那个人,永远也看不到窗外的风景。当那层窗户纸被点破,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还是很奇妙的。医学道路是艰辛的,单靠研习医书和自我修行远远不够,必须与一位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师父指引教导,方可日渐精进,成为良医。严师勤徒苦究慕,三五七年跟师父。艺界有三年学徒,五年伴足,七年才能承师父的规矩。跟师学艺讲究五勤三亲近,就是眼勤、手勤、口勤、腿勤、心勤。关系上成为师父家庭中的一员,感情上达到亲如父子的程度,授艺上师父传艺尽心徒弟学习尽力。精诚所至,眼中有活、手脚勤快,手心并用,方可得到师父喜欢器重,由爱而私,全心施教,倾囊相授。学医有不少需要用“意”传的道理,有时含在师父的“闲谈话语”之中,常在左右,能在师父的话语中悟出很多东西。

中医学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博大精深的科学内涵,而且具有独特的诊病手段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其突出的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整体观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观点。它首先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所有组织器官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次,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也是一个密切联系着的整体,人依赖自然界得以生存,同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作用于人体,四季的寒热温凉,土地的高下柔刚,日月的斗转星移,五味的酸甜苦辣,五方的地质气候之别,都对人体生理病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与现代医学近几年提出的全科医学的观念是一致的,但是中医早了几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医学是近三百来年发展起来的,是产生于传统医学之后的医学,古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和国家,各自发展出了一套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基本上各自独立的医学体系。现代医学因为教会传教的需要,于19世纪初传入中国,彼时还没有中医的概念,中医这个词汇是由于现代医学传入而出现的,因现代医学是由来自西方国家的医生带来的,所以被称为“西医”,而中国的传统医学便被称为“中医”(古时有岐黄、青囊、悬壶、杏林、橘井、大夫、郎中、先生等称谓)。由于缺少整体的方法论和人文精神,现代医学在繁荣背后,存在诸多困惑和隐忧,现代医学可以解剖人体的细微结构,但任何先进的手术也解剖不了人的心灵,而人类的许多疾病实际上又都与心理、行为、精神等因素密切相关。科学的有限和未知,注定了医学的局限。这种局限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现代医学并不万能,盲目的技术崇拜;专业分科越来越细,而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但医学所能干预的空间却越来越小以及性别困境等,恐怕在较长时间内(可能是永远),临床上现代医学还是有很多病是不能治愈的。

现代医学本身来源于传统医学,只不过是利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传统医学去粗取精,使之由经验演化成科学。血液、体液检查,X线、超声、计算机、核能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对疾病的判断和预后有着非常直观的临床意义,传统医学应该加以学习并要合理利用。当代中国现代医学的就诊率多达80%以上,中医处于了医疗边缘化的状态,也无可辩驳地说明了现代医学的科学性和其在人类健康领域中的作用。所以我们不但应向历史和传统学习,也要向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学习,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使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互融合,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进一步促进不同医学体系的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也是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融合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必要趋势。

4、中医自古讲究的就是全科思维,要求习医者知识面全,要学贯内外妇儿,不但熟练开方处药,还要具备针推罐敷蒸熨熏洗等全面的诊疗技能。而现代很多人会问医生:您擅长哪一科,哪一个病?这是西方教育思维根扎国人的鸩果。现代医学分科的管理模式,医师执业地点的限制,面对急患束手,无法挽危急于狂澜,医师执业范围的限制,造成许多代代相传的医疗技能逐渐被丢失了,师承才可以完整的将祖代总结的经验传承下去并容易发扬光大。‌‌跟师学医首先要学的基本功就是药,药名药性药用都要熟记于心。俗话说“十斗三道七药”。拉十年药斗子,用三年把医学理论学好,再学七年才能够独立接诊处方开药,加起来二十年,可以知道古代中国对行医要求之严格,人命至贵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学院派侧重规模性和系统教育,有利于培养微观科研能力,忽视实践经验,‌导致临床疗效不尽如人意。‌师承派注重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老师的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有利于快速提高临床疗效。

古代“家传师承”是学艺习技包括学医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其中家传是长辈教授晚辈的教育方式,指父辈、爷辈将习得的丰富家族经验通过儿辈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延续;师承是师带徒式的教育方式,这在古代中国是各种技艺的传授传承方式;医者择徒需要师父物色到有兴趣爱好,有天赋、聪慧好学的徒弟,兴趣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注重他是否具有医德,即治病救人的奉献精神。中医是可以身相许并可托付终身的学问,对内可以修身,对外可以行善,真正属的上上善上术。师承不仅仅是抄其方抄其药,更重要传承的是大医精神。很多中医人都说“累并快乐着,因为每天都在见证中医给患者带来的奇迹!”

自古以来,中国人最为推崇的为人处世之道是“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懂得耕读之道是立家之本,明白诗书大义是传家之要。“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刻苦修学要学以致用,报效国家方为学界大儒。家国天下的责任感,族亲用心培养之愿望是如果不能做一个辅助君王治理国家的好宰相,那么就应该做一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宰相和医生都含有拯救苍生的含义,所以有志之人都以此为人生抱负。

5、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学者非读万卷书,未可轻言医。非救急于万人病痛,未可轻言医。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一剂方药是否有效,受到诊断准确、处方精准,药品质量上等、煎服方法得当、按医嘱忌口及调理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医生的功底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诊断的客观性、辨证的准确性以及组方用药的合理性。医生需要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处方。其次,患者的配合也就是依从性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很多人认为,疾病能否治愈完全取决于医生。但实际上,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养护同样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俗话说,“大病治三分”“十分病七分养”,这意味着医生的药效只占三成,而剩下的七分则需要靠患者自己。这七分养包括了患者的饮食起居、情志调节等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舒肝和胃丸为例,医生可能会嘱咐患者在早饭前和晚饭后服用。如果患者没有遵循医嘱,将药物都改在饭后服用,可能会影响到疗效。有人可能会质疑,只要按时按量服药,饭前饭后又有什么关系呢?但实际上,中药的服用方法是有讲究的,古人谓病在上饭后服,病在下饭前服。一般来说,大多数中药饭前饭后服用关系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一些苦寒败胃药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黄连、黄芩、板蓝根、龙胆草、大黄、芒硝、冰片等等,应特别注意要在饭后服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对胃造成刺激,导致胃痛、恶心等不适症状。因此,患者需要听从医生的建议,注意药物的服用时间和方法,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6、在我幼小的时候去父亲工作的峰峰矿区,父亲经常会把我送到爷爷居住的五矿。那时的我经常在玩耍之余,无意间听到爷爷对前来找他看病的患者开方后的叮嘱:“一定要在早饭前,晚饭后服药哦。”那时我还小,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觉得爷爷很关心病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成为了一名医生,也开始像爷爷一样叮嘱病人要在早饭前、晚饭后服药。然而,我一直没有深入地思考过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直到近几年,我内心深处对于这句话的好奇心开始涌现。于是,我向母亲询问了这个问题。

母亲告诉我,父亲在世时,也是经常这样叮嘱患者,从未有人问过他这个问题的原因。她自己也没有问过,所以并不知道答案。虽然有些失望,但我并没有放弃。我继续追问母亲,是否有关于服药时间的感悟。母亲沉默了片刻,然后慢慢地解释道:“早饭前、晚饭后是睡觉的时间,人在睡觉时,气血是最平和的,有利于药力的渗透。早饭前和晚饭后服药,让两次的药力拉起手来,这样药力倍增哦。”

听到母亲的这番话,我深受启发。原来,爷爷的叮嘱蕴含着这么深的道理。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治疗,我开始深入地学习关于服药时间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各种药物的最佳服药时间。例如,补药适合饭前服用,消化药适合饭后服用,导泻药适合空腹或半空腹服用,安眠药适合睡前一到两个小时服用等等。

此外,我还了解到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与服药时间的关系。对于一些需要及时给药的药物,如止泻药和重症药等,应该在病情发作时及时给药,并根据病情需要酌情分次服用。对于一些需要小量多次慢服的药物,如咽喉药等,应该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药不忌嘴跑断医生腿,吃药不忌口失了先生手。关于中药忌口有四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的可以做参考:热症忌辛辣,寒症忌生冷;虚少凉痰少肉,气郁壅滞病难走;肝胆胰病忌油腻,失眠要忌咖啡茶,遇病嘱忌生冷酸辣茶不易有偏差。

7、中医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是中医的核心思想。整体观念意味着在治疗疾病时,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个具体的症状进行治疗。辨证论治则要求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而不是简单地应用一些固定的治疗方法。

这种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它能够防止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偏差(观察有无并病、合病),保证了治疗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其次,它能够帮助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不断优化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最后,它也是医生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和知识的重要途径。

当然,要真正做到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并不容易。这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作为功底,同时也需要医生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仁德为本。因此,对于一名医生来说,终身不断学习和认真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名好的医生不是单单把患者找您来看的病治愈,还要把患者将要发生以及未来会发生的“未病”消灭在萌芽前状态。以一位肺炎患者为例,一次治疗不仅治好了他的肺炎,还顺便解决了他的咽炎、胃炎、肠炎和便秘等问题,另外持续将痰消灭,可以避免痰湿内阻、痰扰清窍引起的如妇女闭经、不孕以及内科的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各种疾病。这就是中医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的典型案例。

当然,这种治疗效果并不是每个医生都能达到的,也不是每个患者都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效果,也不是每一名患者都能够有特别好的依从性去配合根治。但是,作为医生,我们应该始终追求这样的治疗效果,要不断的逐渐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让患者痊愈的更快、花费更少,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得小病是我们终身的任务。

8、此外,中医也特别强调个体化治疗,不同的病人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中医治病无定法,不能刻舟求剑,也不能守株待兔的死记硬背一些固定的治疗方案,等着有相同的症状的疾病患者来找你看。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采用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以神圣工巧言医。又曰:医者,意也。以其传授虽的,造旨虽深,临机应变,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自非尽君子随时反中之妙,宁无愧与医乎?良医医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医学知识要活学活用,中医的思维状态是动态的,“活”是中医的核心特点之一。师古不泥古,善于举一反三,能知微见著,洞察事物的本质,从细微之处见其端倪。在中医的诊疗过程中,医生需要不断地观察、分析病情,并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医生没有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或者没有正确地分析病情,就会导致治疗失败或者加重病情。因此,中医治病需要灵活运用针、药、罐、敷、熨、洗、按、导等各种治疗手段,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比如,有些病人感冒后会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这时候医生需要分辨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并根据不同的基础体质(是血虚还是阴虚,是气虚还是阳虚?)、不同的证候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医生没有正确地辨证,或者采用错误的治疗方法,就会导致病人的治疗效果不佳甚至病情加重。因此,中医治病需要医生具备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手段,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9、同时,我也反对滥用所谓的“偏方”“验方”“祖传秘方”“宫廷秘方”等。虽然这些方子可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往往被一些人用来谋取商业利益,甚至有些人会偷梁换柱,坑害病人。还有万病一方、一病不分体质证候选用一个固定方,也需详加辩证,对证使用方剂才是正理。孰不知,偏方治大病一效难求。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古医先贤的智慧,但也要理性看待这些方子,不能盲目迷信和滥用,临床应用,要详加推敲。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选用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还有一点就是神医不存在,即使最拿手的病也有特例、特案,中医治病就是要老老实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千万不要把话说满喽,不要把路走到头,要留有回转余地,一定要实事求是,只要你的方子用上没有效果就是“误治”了,我们就是要把中医经典理论,扎扎实实学透,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误治”减少到最低,把疗效提升到最高,医生是人不是神。

古人学问无遗力,勤萤万卷志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学习中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首先,你需要对中医抱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大的动力。”这样你才能有自驱力,即使再苦你也愿意坚持,即使薪水不理想你也会愿意去做;其次,学习中医需要付出很大很长艰苦的努力,中医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学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和不断的实践;再次,诚心向医。“心诚则灵”强调了虔诚和敬畏的态度在实现目标中的重要性。心诚的人会以敬畏的态度去做事,这种态度有助于他们获得成功和认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咱开文所说的“悟”,学习中医需要具备很好的悟性,那就要求你多读书,各方面涉猎,达到“诸道旁通”“兼通数术”的能力,才可以具备学医的悟性。悟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更好地运用中医治疗方法,并能不断的通过实践磨练所学,使你在中医这条路上走得更长更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尝思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所以说要想学好中医成为大家,首先要学成文学家、药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逻辑学家、书法家,才可以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医学家。

张景淼

2024年8月12日整理

古承学堂致力于中医人才培养与中医文化传播,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帮助数百名中医爱好者完成了拜师公证。学员通过跟诊师传、学堂授课,积累中医临床经验,考取中医职业资格。目前,古承在上海、江苏、浙江、山西、河北等地与数百名中医明家合作,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一站式”中医学习服务及职业生涯发展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