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帅作为我军极负盛名的天才战神,自青年成名后,就一路过关斩将、立下卓然功勋。

其性格孤傲不群,即使在猛将如云的东野,能入其法眼、说上几句知心话者,也才寥寥数人而已。

但也有人两次令其“服软”妥协,甚至因此挽救了四十万大军,此人就是黄克诚大将。

具体发生了什么呢?

一,黄大将想撂挑子

1945年11月15日,黄克诚收到一封中央军委的电报,电文字数不多,主要是宣布一项人事调动:派李天佑来你师任第一副师长

李天佑将军是我军出了名的虎将,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军事能力不俗。

当时,黄克诚刚带着三万新四军人马,长途奔劳赶到东北,再加上气候不惯,官兵们身心俱疲。

按理说,此时中央把李天佑调到黄克诚部,是件好事,毕竟多一位虎将,部队实力也会上一个台阶。

但是,黄克诚却提出了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理由主要有一条:没有提前商量打招呼。

可能有些人会纳闷,上级决定人事变动,还要和你下级商量吗?

答案是:需要。

在此举两个例子,各位就能清楚其中利害关系了。

在榆林战役期间,西野彭老总和一纵司令贺炳炎、政委廖汉生两人闹生分,导致部队窝着火打仗;华野发动济南战役时,许上将和粟裕耍脾气,最终没能完成司令部的战略计划。

军队打仗不是儿戏,指挥官们间脾气是否对付、能不能合得来,这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大问题。

李天佑早年在八路军115师当过团长,黄克诚当时也在115师任职,两人互有往来、并不陌生。

但是,部队里的人和李天佑不熟悉,当时的黄克诚部副师长是洪学智、刘震,两人长期在新四军系统,根本不了解李天佑。

此时如果让李天佑空降副师长,将领们之间肯定需要时间磨合,但部队刚到东北,外面有强敌,内里脚跟还没站稳,根本没有磨合的条件。

赶鸭子上架,可能会好心办坏事。

所以,黄克诚立即找到林彪,反映自己的意见。

而林总则考虑命令已下,不好驳回,所以一时没有同意。

黄老是个直脾气,眼见林彪还在坚持,干脆直接提出要求:非要李天佑来三师的话,就让他当师长,我黄克诚当政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家新四军兄弟部队,累死累活跑来支援东北,这时候换掉黄克诚的师长职务,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无奈之下,林总苦笑着让了一步,并和东北局商议,致电中央说明情况,中央最终同意三师人员不动,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二,拒绝中央命令

林总第二次妥协让步,发生在1946年1月。

因敌人大举来犯,我军处于劣势,黄克诚向东北局提议,撤出大城市、分兵开辟根据地。

当时,进入东北的都是各地精锐部队,个个都有自己的傲气,不少士兵刚从农村根据地进入大城市,屁股还没坐热,就要回去再开辟新根据地,而且还是分兵作战

有一时没能想通的,觉得上级此举是长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

面对一些小质疑,黄克诚毫不在意,在他看来,我军实力虽已大幅提升,但还没到可以和敌军正面决战的地步,不必和敌军计较一时长短。

黄老的战略眼光水准,甚至直逼一些元帅。

就这样,黄克诚带着部队奔赴西满一带,开辟起以通辽为中心的根据地。

眼见我军步步为营、实力迅速壮大,国民党坐不住了。

蒋介石趁美国协调国共的机会,要求共军撤出通辽,由国军接管。

中央明知国民党心存祸心,但蒋介石打着和平停战的旗号,没理由直接拒绝。

无奈之下,中央只得告知东北局,要求黄克诚部撤出通辽。

根据三师参谋处长回忆,在黄克诚接到撤离通知后,当场就拍桌子、发了火。

之后,黄克诚亲自找到林彪,态度坚决的表示:西满部队绝不交出通辽,如果国军要来,我部就开火把他们撵出去。

林总也是熟悉了黄老的性格,连忙拉着他,好言好语的劝着消消气。

然后表示自己支撑不撤兵,但这是东北局和中央的意思,得和他们说清楚。

要知道,黄克诚早在新四军时期,就因为曹甸战役问题,拍桌子和陈帅顶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位可不要觉得陈帅儒雅随和,就能好说话。

华野内部山头林立,即使是粟裕这种战神名将,也镇不住,不少刺头将军带头和粟裕闹别扭。

但有谁敢和陈帅拍桌子红脸?

鲁南战役期间,悍将陈参谋因为和粟裕战役构想不同,越级上报中央。陈帅为此大为恼火,当面狠批,吓的陈参谋乖笑低头认错。

老总之名,绝不是空穴来风。

但是,黄克诚却不管这些,无论面对谁谁,只要觉得不合理,黄老当场就说明白,甚至是怼回去。

所以黄克诚立即致电东北局,讲清了自己想法,言语之间多有强硬,意思很明显:必须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

就这样,东北局和中央再三考虑后,决定支持黄克诚,不交出通辽。

三,挽救四十万大军

1948年9月,经过反复沟通后,林彪决意带兵南下,发动锦州战役,并在短时间内把四十万大军调集到辽西一带。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如此规模的部队,又是打攻坚战,对粮草的需求自然非常庞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部队出发后,后方的粮食就按照原先计划的路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方。

然后,补给线还没允许几天,就突然中断了,原因竟是国军突袭了补给线的一个重要节点:彰武城。

林彪得知消息后,立即命令附近两个纵队发起进攻,试图收回彰武。

然而,由于敌人兵力过多且已有准备,我军久攻无果,只得撤退。

按理说,补给线在战争中战略意义极重,一时没收回,应该继续集结兵力进攻才是。

但是,我军在进攻受挫后,竟然直接对彰武不管不问了,而且把精锐全部投放于锦州城外。

这就奇怪了,补给线断了,部队在前线怎么还能打仗呢?

原来,我军另有一条备用补给线,而这条线就在黄克诚曾苦心经营的通辽附近。

什么叫做战略眼光超前?黄克诚大将给东北全军上了一课。

锦州之胜,黄老应记一份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