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中旬和12月初,我写过两篇关于新冠的文章,分别是《石家庄在给全国人民探路了?》和《即将到来的大流感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判断新冠会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暴发,所以从11月中旬开始(当时政策还没有放开,相关物资也很容易买到),我就强烈建议大家,要在家中备好药品、防护用品和检测仪器。

然而,后一篇文章很快就被和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形势也确实如预判的那样。

从12月中旬开始,血氧仪价格翻倍了,退烧药、咳嗽药更是一度花钱都买不到,一时人心惶惶。

当时就有很多读者在后台给我留言说,幸好看了我的文章,提前备好了物资,还有人特意跑到微博上来留言感谢(公众号文章被删后我又发到了微博上)。

"两周前看了这个帖子,买了必备剂量的物品和药物。上周北京很多人中招,明显感觉身边物资紧俏,好多物资已经买不到,周四突然有了症状,阳了。已经居家4天,前来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让我自己也很有成就感,因为我的建议确实帮到大家了,也激励了我勇敢去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

两年后的今天,我看到了一些新的变化,也有了一些新的建议,所以想再次和大家聊一聊新冠。

02

自6月开始,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表示,自己“又阳了”。

微信群里关于新冠的讨论也多了起来。

“身边已经有三四个阳过一圈了。”

“上一次阳还没缓过来呢。”

“昨天刚补了两盒药给我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内外的数据也证实了新冠的“反弹”。

根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日前公布的数据,今年7月,广东省新发新冠感染病例18384例,相比于6月大增1万多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7月初开始该院发热门诊新冠阳性患者逐渐增多,发热患者中约20%检测到了新冠病毒,10%的感染患者需住院治疗,“基本上都是合并基础病的高龄患者”。

国外的情况更不乐观。

8月6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届奥运会已至少有40名运动员的新冠检测结果呈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告,新冠病毒感染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攀升,全球平均阳性率超过10%,欧洲地区更是高达20%。

“来自世卫组织遍布84个国家的哨点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百分比在过去几周里一直在上升。新冠尚未远离我们。”

世卫组织担忧,更严重的病毒变种可能即将出现。

自从经历了2022年底的那波新冠大暴发后,我身边的一些人觉得,反正已经感染过了,不用过于担心;也有些人则认为,新冠防不胜防,那干脆就不防了。

但我真的建议大家,不能因为已经感染过了就掉以轻心。

因为无论是我自己的切身体会,还是国内外的研究都显示,“长新冠”真的存在的,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自从2022年底感染了新冠之后,我的身体到现在都还没完全恢复。

一个是体检时查出了肺部有小的结节,另一个是夜间心跳很不规律,偶尔还会有心脏被什么东西压着一样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感染新冠前从来没有过的。

当然,感觉可能有主观成分,但是心跳数据和肺部结节是客观的——确实和以前不一样了。

所以我强烈怀疑自己也受到了“长新冠”的影响。

所谓的“长新冠”,其实就是指新冠后遗症,相关的研究从2020年就已经开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长新冠指在最初的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3个月后继续或出现新的症状,包括疲劳、呼吸短促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并且这些症状持续至少2个月。大约10%-20%感染SARS-CoV-2的人可能会继续出现长新冠症状。

由于防控政策的差别,国外关于长新冠的研究远远多于国内,并已累积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比如下面这张图大家可能见过,这是英国的一项关于新冠后遗症的早期研究,其中包括疲劳、肌肉疼痛、睡眠困难、头痛、呼吸短促、眼睛酸痛等20多种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后续的一些研究,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2023年1月,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IF=78)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Long COVID:major findings,mechanisms and recommendations"的研究综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研究显示,新冠不只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而是会影响人体多个组织和器官,常见的包括:心脏、呼吸系统、免疫系统、胃肠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新冠患者在多个器官系统中经历了数十种症状,常见的新发疾病包括心血管、血栓和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肌痛性脑脊髓炎/慢性疲劳综合征(ME/CFS)和自主神经障碍,特别是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症状可能持续数年,尤其是在新发ME/CFS和自主神经障碍的情况下,预计会持续一生。

根据2年多的长新冠研究和过去数十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研究发现,如果不采取行动,相当比例的长新冠患者可能终身残疾。

2024年2月,英国镜报(Mirror)发布了一篇文章:'Silent' organ damage found in more than half of long Covid patients, warns new study(标题翻译过来大意为:新的研究警告称,超过一半的长新冠患者发现了“无声的”器官损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报道援引发表在《英国皇家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冠感染会导致“无声的器官损伤”,有59%的长新冠患者在出现最初症状的一年内会出现单器官损伤,29%会出现多器官损伤。即使是那些最初感染时没有出现严重症状的患者,也有可能造成器官的持续损伤。

该报道还称,由于病毒还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进化,随着新变种的不断出现和疫苗保护作用的下降,英国没能控制住感染率,这意味着人们未来将面临着持续不断的感染潮,这引起了人们对健康影响的担忧。

发现了没?

国外虽然放开得早,但是对于长新冠的影响,一直都在向公众发布警示。

而国内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放开之前和放开之后,媒体的口径有着明显的区别,一些专家和临床医生甚至还跳出来说:长新冠基本没有,“后遗症”可能来源于心理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在严重误导公众对长新冠的认知。

其实一直到2023年的前几个月,国内学界对于长新冠都存在争议。

直到2023年5月,在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学术年会上,这个问题终于有了定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争议,中科院院士高福表示,长新冠是一个基本事实,不要回避,不要因为长新冠可能对人类有影响就不敢讲,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不能因为有影响就当鸵鸟,而是要让“公众理解、参与依从”。

高福还表示:“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这是有临床数据的,所以病人该诊断要诊断,该用药要用药。”

我非常同意高福院士在会上的这些观点,不仅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还点出了某些人对长新冠避之不谈的原因,可谓振聋发聩。

然而,哪怕是一年多后的今天,我们有权威的平台去了解长新冠相关的最新研究吗?

又有多少媒体做过相关的科普和警示呢?

正是因为我们缺乏公开的权威平台对长新冠进行持续的科普,公众无法获得可靠的科学信息,导致国内对长新冠的认识不足。

不得不说,这真的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病毒不会停下进化的脚步。

自去年开始,各种呼吸道疾病轮流来袭,除了新冠以外,还有甲流、乙流、副流感、肺炎支原体、腺病毒、鼻病毒等等,没完没了。

家里有小孩的,可能会印象尤其深刻。

去年带我家酸崽去儿保(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真的是人山人海,连医院大楼外的草坪上都铺了地垫、搭满了帐篷。

小孩子生病了之后,大人总是非常重视,会及早带孩子去就医,然而到了大人中招的时候,很多人却选择了硬扛,或者简单用点退烧药什么的。

但正如上面分析的,这其实是有风险的。

新冠病毒它不仅仅是针对呼吸道的,它还可以通过免疫介导反应和炎症反应,损伤人体所有的器官,所以“长新冠”可以表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

在呼吸道,一些患者转阴后出现肺的纤维化,重症患者肺里产生血栓,这类病人呼吸功能的恢复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在心血管系统,常见的“长新冠”症状是心肌的炎症,最严重的情况是心肌传导神经被损伤后导致心脏骤停。这也是一些媒体报道的新冠康复后猝死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些“长新冠”症状是普通人不太熟悉的,但医生却经常能碰到。比如尿路感染,患者感到尿频、排尿困难,这是因为病毒对尿肌功能造成了损伤,还有急性肾损伤的患者也不在少数。

总之,国内外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显示,新冠病毒可以对人体各个器官带来长期的损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美国的一项研究还显示,新冠会导致乳腺癌、口腔癌、胰腺癌、结直肠癌以及肺癌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可能和感染后的炎症风暴有关,早在2002年,nature就曾发文称,炎症风暴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长新冠对人体的伤害,可能远远超出了你的认知!

所以,我们真的不能因为感染过了就对新冠掉以轻心。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

1.平时还是要适当做一些防护。

尤其是陪老人小孩去医院看病的时候,还是得戴好口罩。

2.一旦有了中招的感觉,建议尽早开展检测,锁定病原体。

现在一些带跑腿功能的APP已经可以提供上门快检服务了,部分地区甚至支持19种病原体一次检出。

如果你所在的地址不支持上门快检,也可以看看小区周边的诊所、社区医院是否支持多种病原体的一次性检测。

如果有的话,赶紧做一个,确定了病因,接下来才好用药。

3.对症下药,借助抗病毒药物清除病毒。

有些人可能会说,新冠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把病程熬过去了,靠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可以清除体内的病毒。

这种观点其实也没有错,但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因为“自限性”并不是说感染后就不会给身体脏器带来损伤。

之所以会有长新冠,就是因为在熬的那个过程中,有些人的脏器受到了损伤,这个损伤可能是一时的,也可能是不可逆的。

临床实践证明,使用抗病毒药物来帮助人体清除病毒,是避免感染损伤的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具体用什么药呢?

05

作为一名理工男,我对药品的选择非常谨慎,不会单纯因为某位专家或者院士说XX药有效就轻易接受,我更看中的是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那么,怎么来衡量安全性和有效性呢?

这就要比较证据的充分性了。

某种药物是不是安全和有效,它需要有足够的数据和证据来进行验证。

目前市面上的抗新冠病毒药中,有两个靶点是经过了充分的验证的,分别是3CL靶点rdrp靶点

针对这两个靶点的进口药物,分别是辉瑞的Paxlovid和默沙东的利卓瑞(药品分子名:莫诺拉韦)。

绝大多数的研究和临床数据都显示,Paxlovid有效性更好,还能降低住院风险;而在安全性方面,莫诺拉韦有致癌风险,而Paxlovid没有。

所以如果让我在这两个药中选,那我肯定选Paxlovid 。

但是Paxlovid 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价格太高。

其实早在2022年2月,Paxlovid就经国家药监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Paxlovid进口注册,价格是2300元每盒。

3月15日,Paxlovid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执行临时医保报销。

同年底,在和中国国家医保局进行谈判前夕,辉瑞主动将价格下调至1890元/盒。

但最终,Paxlovid还是因为“报价过高”未能正式纳入医保目录。

辉瑞在谈判时的具体报价是多少,至今仍未揭晓。

但据《财新》报道,有权威人士称,辉瑞在1890元的价格基础上几乎没有降价。

这也难怪Paxlovid会出局。

以中国的人口基数,这个价格医保基金根本承担不起。

而以中国的人均收入,不走医保普通老百姓显然也吃不起。

Paxlovid的另一个问题则更加棘手,即这个药的疗效有局限性。

临床试验显示,Paxlovid主要适应群体是65岁以上或者有基础疾病的新冠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高危人群;对于40-64岁这个区间的一般感染者,Paxlovid并没有明显作用;对于40岁以下的一般感染者,作用微乎其微。

而今年发表在全球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EPIC-SR临床试验结果,更是让Paxlovid 走下了“神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EPIC-SR的临床试验结果,在已接种疫苗且存在重症危险因素或未接种疫苗且不存在危险因素的Covid-19患者中,Paxlovid在症状持续缓解等主要终点方面疗效与安慰剂无显著差异。

这进一步验证了Paxlovid 主要还是适用于防重症和高风险人群,而对于广大的轻症患者和非高风险人群,它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这是 Paxlovid 的局限性,偏偏价格还这么高。

因此,在综合考虑了价格因素和疗效之后,我认为 Paxlovid 同样不值得推荐,至少它不适合绝大多数的普通中国家庭(除非家里有适应人群,且你家经济条件较好,那另当别论)。

那我们到底应该用啥药?

其实我一直有在关注国产新冠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进展和临床数据,包括阿兹夫定、先诺欣、民得维、乐睿灵等,这些都是国产新冠药的种子选手。

在经历了长期的观察和对比后,以上四款药物中还真的有一款是可以放心推荐给大家的。

只是,在揭晓答案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决策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6

在上面提到了四款国产种子选手里,阿兹夫定是首先被我排除的。

为啥?

因为它的安全性存疑

阿兹夫定最早是抗艾滋的药物,并不是专门针对新冠研发的,而是在后来增加新冠病适应症的基础上才获批上市。

但是,根据该药上市时的评审报告,阿兹夫定存在潜在的遗传毒性与生殖毒性风险。

其中在遗传毒性的试验中,阿兹夫定在三种常用的遗传毒性评估方法中结果全部为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生殖毒性的试验中,大鼠与兔两种常用实验动物中的多个结果也为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试验结果表明,阿兹夫定对动物的生殖和后代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还导致小鼠的体内发生了基因突变。

这种影响会不会作用于人体,我们尚缺乏足够的证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

所以,哪怕是有院士给我推荐阿兹夫定,我也不会选它。

而在先诺欣、乐睿灵和民得维这三款药物中,先诺欣、乐睿灵在原理上和 Paxlovid 相似,都是通过抑制新冠病毒3CL蛋白酶,以此来阻断新冠病毒的复制和扩散;而民得维则和默沙东的莫诺拉韦一样,是去抑制新冠病毒RNA复制酶(RdRp)。

至于这两条路径哪一条更友好?

现成的可参考对象就是Paxlovid和莫诺拉韦——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那我们就可以认为,以3CL为靶点的这条路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有着更充分的证据。

而在同样是以3CL为靶点的两款国产新冠药中,先诺欣和乐睿灵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先诺欣采用的是“先诺特韦+利托那韦”药物组合,而乐睿灵是单药

在利托那韦的作用下,可以延缓两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分解,起到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提高抗病毒的效果,这是联合用药的优势。

要注意的是,利托那韦也可能会引起药物冲突,所以在使用前务必遵循医嘱

但药物冲突的问题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Paxlovid 也含有利托那韦,全球已经有上千万人使用过它了,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问题都可以解决。

而在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研究质量方面,先诺欣的表现无疑是更加让人觉得安心的。

其临床前、临床I期、Ib期研究已于2023年先后发表在《自然》子刊、《欧洲药物科学杂志》、《柳叶刀》子刊;

II/III期临床研究显示,先诺欣可快速、大幅降低病毒载量超96%,显著缩短核酸转阴时间约2.2天,症状显著缩短1.5天,重症高风险人群亚组显著缩短约2.4天,其药效已超过了Paxlovid(Paxlovid的研究显示,可以让病毒载量下降86.4%),且安全耐受性良好,这个表现可以说是让人非常惊喜!

并且这项研究已于2024年1月被发表在了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NEJM,2022 年度影响因子:158.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对该研究的评价是:“这是 NEJM 发表的首个采用安慰剂对照的中国自主研发新冠创新药临床试验,也是首次在优效性试验中证实抗病毒药物对轻中度新冠患者有效。这在新冠常态化、新毒株仍不断出现的当下意义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仅意味着先诺欣的临床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也标志着先诺欣成为首款具有完整证据链的国产3CL靶点抗新冠药物。

这里我还想特别补充的一点是,验证先诺欣有效和把Paxlovid赶下神坛的研究,都是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所以不存在期刊质量上的差异。

换言之,裁判都是同一位裁判,所以这个结果没啥好指摘的。

相比于其它几款国产新冠药,先诺欣在证据的充分性方面,可以说是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7月8日,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意,先诺欣由附条件批准转为常规批准,成为国内首款且唯一获得常规批准的口服抗新冠病毒药物(注意这个“首款且唯一”,其他国产新冠药都是附条件上市,还在“试用期”,只有先诺欣“转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无论从安全性、有效性还是研究的质量方面,先诺欣在国产新冠药中可以说是独一档的存在。

相比于Paxlovid,先诺欣不仅适用于防止重症和高风险人群,试验结果表明它对轻中度新冠患者同样有效,可以给我们青壮年群体用来缓解症状和加快康复,同时,它也可以帮助高危群体用来防止重症和死亡。

而在价格方面,先诺欣每盒/疗程的价格为479元,仅为Paxlovid的1/4,医保报销之后自费部分最低可以控制在百元之内(报销比例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写到这里,突然就有一股老泪纵横的感觉。

过去我们在创新药领域的研发能力不行,就只能受制于人——要么接受外国公司的狮子大开口,不然就只能忍痛放弃,或者漂洋过海去印度买仿制药

好在,我们国家还是有那么一群科研人员,有那么一批创新药研发公司,他们没有放弃,他们依旧在努力。

并且,他们之中,还真的有人把对标Paxlovid的抗病毒药,给做成功了!

这不仅是中国在医药领域里的一项了不起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亿万中国老百姓受益,让大家能够以负担得起的价格买到优质可靠的新冠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虑到长新冠潜在的巨大风险,我真的建议大家在家里常备几盒先诺欣,一旦检测到阳性,第一时间用药。

根据最近发表在《柳叶刀》的一篇论文显示,长新冠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病毒在人体组织内的持续残留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冠病毒感染初期,服用药物可以尽可能在早期阻断病毒,减少病情进展,保护人体,并协助免疫系统来进行清除残留病毒。

这也是经过临床实践证实的避免感染损伤最有效的方法。

尤其是家里老人有基础性疾病的,他们都是新冠重症和长新冠的高风险人群,真的建议大家要听劝,不要让老人硬扛。

还是高福院士的那句话:“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这是有临床数据的,所以病人该诊断要诊断,该用药要用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人生中有些事我们是无法控制的,而有些风险是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的。

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部分,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避免我们留下“要是当时怎样怎样就好了”的遗憾。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缓缓说(huanhuanshuo520),作者缓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