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不觉,2024年还剩下五个月。

要问我这两年最大的感受就是:世事无常。

比如:每天都有吃不完的瓜,每个人都忙着站队,但真相却永远不得而知。

比如:从前觉得编制是最稳定,但现在不止国企央企开始裁员了,很多县市也开始缩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比如:以前买房是获取财富的最快途径,现在贷款买房的下场就是加速返贫……

时代的巨变让人目瞪口呆,我们的三观被一次又一次地彻底颠覆。

身处于这些宏大叙事下的每一个日常,需要我们找到契合的方式与这个新时代相处,让我们能够更加舒服和自恰。

而不是被时代的“暗面”裹挟,每天在焦虑、愤懑和抑郁中被负能量摧垮。

拒绝消费主义

拒绝消费主义

改开40年,我们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物质水平的极大蹿升。

GDP从1990年的全球排名第11,到如今的全球第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也伴随着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生活理念的剧烈转变。

富裕后的中国人,尤其是成长于物质富裕年代的90后、00后没有太多苦难记忆。

所以在消费上,相较于父母一代的天然通缩,年轻一代显然更推崇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于是,消费主义思潮喧嚣尘上。

从鸽子蛋的钻石到82年的拉菲,从爱马仕的铂金包再到当下小孩哥、小孩姐氪金购买的各类盲盒,这些消费品都有一个属性:

本身没有啥价值,但人为炮制出了“天价”。

在消费主义文化中,拥有和消费物品被视为个人身份、成功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这种思潮确实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持续的需求刺激了生产,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但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早就说过:"把人的价值降低为消费的实惠,无疑是创造性价值的泯灭;把生命变为待价而沽的商品,无疑是人类本质的丧失。"

可偏偏市场经济最善于通过消费能力给用户分级。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首先满足的是人们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然后是人们提升生活品质的改善性需求,最后就上升到了务虚阶段,也就是消费主义最擅长的贴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通过买衣服、买包、买车、甚至是买房子,都会产生一种“爬到不属于自己阶级的错觉”,通过这一笔笔的消费让你觉得自己在精神层面得到了升华。

说句人话就是:觉得自己有逼格了。

而这正是奢侈品行业的内在逻辑。消费者通过购买奢侈品来展现个人的成功、品位和财富,并获得了情绪价值和身份认同,此来达到“我”不同于“你”的目的。

在一切以“钱”为标的资本主义社会,我买一件高价奢侈品,不在乎它本身值多少钱,而是它能让我显得“值钱”。

价格贵反而强化了奢侈品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因为穷逼们买不起,因为消费有门槛。

真正的成功人士无可厚非,但还有很多普通“牛马”也用高端消费给自己洗脑,觉得买个LV包包,自己的阶层就跟着上去了。

于是,你就掉进了消费主义精心炮制的“陷阱”:生活的核心就是消费,花钱是快乐的,是“悦己”的,我天天996的卖命,为的就是追逐消费的快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人自然就成了大城市发展的消耗品。一旦过了35岁被企业抛弃,自己只能挥一挥衣袖回到老家,却带不走大城市的一片云彩。

所以,我们应该拒绝消费主义,拒绝成为消耗品,要把收入的绝大部分投入到生产资料的产出中,少部分用来消费。

说白了,就是该省的钱要省,该存的钱一定要存,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转换的节点。

一笔存款,或许无法让你走上人生巅峰,但至少可以为你的人生“兜底”。

毕竟,裁员、生病、被骗……生活永远比我们想的还要艰难一万倍。

拒绝无效内耗

拒绝无效内耗

最近,有句很火的话,叫做“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非常契合当下的大环境。

人生虽有千千万万种路径,但大多数人走的仍旧是主流赛道:

寒窗苦读12年→努力考上好大学→努力找个好工作→在职场里慢慢爬天梯→升职加薪、结婚生子→人生圆满。

但人生中有太多努力以外的因子:天赋的基因、时代的影响、运气的加成以及几代人资源的积累。

在这条主流赛道中,每一个阶段都会淘汰一大批人,最终能混得如鱼得水的终究只是少数人。

所以我们大部分人都在服一种名为“内耗”的精神苦役。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统计,中国目前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担心被优化裁员、焦虑孩子的学习成绩、苦恼领导的PUA……

尤其当你过了35岁,上有老下有小,各方面的压力一股脑地向你袭来,生活顿时从曾经的美好变成了一地鸡毛。

于是,拧巴、纠结、殚精竭虑、负能量爆棚,时刻处在高度紧绷的精神状态下,最终将自己的神经压垮。

其实,内耗虽然来源于个人的内心状态,但完全是外界的“杂音”导致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攀比。

作者李娟在《我的阿勒泰》中写道:“内耗,是因为我们总是在比较,忘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当我们不再向外寻找答案,内心才会真正平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过计较得失和面子,一味盯着别人的生活暗自较量,只会在攀比中拖垮自己。

花有百样红,人也各有各的活法。

与其羡慕嫉妒别人,不如专注自我。再说了,你所羡慕的很可能是别人表演出的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自己的生活终究是为自己过的,跟别人没半毛钱关系。

其次,就是焦虑。

《焦虑分子》一书中曾讲过一个数据:某机构对2000名中年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72%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焦虑。

为未来焦虑、为孩子焦虑、为自己的工作焦虑……

其实真的大可不必: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徒增烦恼。

比如:与其担心未来,不如过好当下;

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父母终究也是局外人;

至于裁员、优化、降薪等等我们根本无法左右,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手头的工作、专注提升自我,为以后的职场发展积蓄力量。

这时不得不搬出杨绛先生那句经典语录:年轻人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有焦虑的功夫,真不如多看两本书,多撸几次铁,多吃两道美食。

最后,远离消耗你的人。

扫兴的父母、PUA你的领导、背后“捅人”的闺蜜和哥们,以及不适配的伴侣,远离这些消耗你的熟人和亲人,才能为精神减负,最终到达人生的旷野。

拒绝成为“人上人”

拒绝成为“人上人”

由于生活在人均资源匮乏的地界,所以东亚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力争成为“人上人”的人生使命。

于是,儒家思想应运而生。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意思是你得好好念书,书读好了就能做官,做了官就有权有钱,自然就成了人上人。

既然人人都想力争上游、都想做人上人,那不卷才怪。

所以后来就诞生了科举和如今的高考,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力内卷,这股成为“人上人”的劲头就内化成了咱们骨子里的一部分。

在下限很低、增量很大的时代,这种力争上游的内卷精神确实能极大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很多情况下,你付出了确实就有回报。因为市场上总有增量,而发展能掩盖一切矛盾

可这股劲头到了存量时代,就会让人深陷痛苦的泥沼之中。因为努力的边际效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直线递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从小就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地鸡娃,结果最后孩子985毕业了,却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因为社会上累积的985学霸越来越多,但企业却都在降本增效。供需不平衡,自然导致学历贬值。

再说句不好听的话,其实我们绝大部分人就是内心戏丰富,并没有全身心努力到这种程度。

很多时候,加班就是在划水、磨洋工;上补习班就是为了应付家长,而家长又把自己阶级跃迁的希望绑架给孩子,自己却在教室外面刷短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心里可是不甘的,奈何行动力又不行,所以才会拧巴。

想去做的事,始终停留在脑内YY和口嗨的阶段;回到现实世界里一盘手里的牌,发现无论是资质、资源还是努力程度,都是个中等水平。

于是,就在幻想逆袭改命、成为人上人的纠结中混过了一生中的黄金年华,然后按照人生的“规定动作”结婚生子,至于那些“自选动作”,不敢也没能力去尝试。

山下英子曾在《断舍离》里写道:想要让生活变得快乐,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扔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

过去不纠,未来不忧,得不到的不碰,太费力的不想,与自己无关的不求。

唯有精神世界达到极简状态,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实现真正的自恰。

换个角度想,如果我们跳出自我的“本位”,站在上帝视角审视自己、审视他人,就会发现那些被社会、父母、领导所规训的“枷锁”全部消失了。

写在最后

写在最后

其实回望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每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命题需要拆解。

未来十年,虽然时代如何变幻发展,我们无法预知。

但可以确定的就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我们每个人获取幸福的精神图腾。

其实,幸福的本质是一种预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有一副健康的身体,有一份能安身立命的工作,有一个相知相吸的伴侣,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有一双永远默默支持着自己的父母……

这些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获得幸福、拥有幸福吗?

作为普通人,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抓住当下,在自己与物质的关系中拒绝消费主义,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拒绝内耗,在自己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拒绝被“人上人”的思维所裹挟。

立足当下、调整心态、放下纠结,先思考一下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啥,继而按照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就能重新找回对自己、对生活的安全感和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