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3年8月18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联合开展了2024年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创新与合作大会(以下简称“创新与合作大会”)论文征集工作。言究社特此推出创新与合作大会优秀论文专题展播,集中展示各位行业优秀工作者在进一步提升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交通安全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中涌现出的新技术、新理念,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本期为大家推送的是山西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褚万里分享的《关于超时驾驶与疲劳驾驶的区别、危害及应对办法》。
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重要影响。为维护道路交通秩序、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确保交通参与者能够遵守交通规则,以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确保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道路交通安全包含人、车、路、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现行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手段仍不能涵盖所有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驾驶行为,例如对超时驾驶和疲劳驾驶的管理还不够完善,超时驾驶和疲劳驾驶均具有严重的公共危害性,长期以来公共认知并没有对二者进行必要的区分与准确的界定,甚至在一些法规性条文中都在应用超时驾驶的概念来作为疲劳驾驶的量度,由于机动车驾驶人驾驶时长达到一定时间会增加疲劳的可能性,且驾驶时长未达到规定时长也有可能疲劳,故将超时驾驶作为疲劳驾驶的量度是不全面的。基于此,本文论述了超时驾驶与疲劳驾驶的区别、危害及应对办法,提出应用技术手段应对疲劳驾驶的优势,此外,呼吁驾驶人仍需要保持警觉,遵守交通法规,确保道路安全,供借鉴。
一、超时驾驶和疲劳驾驶问题现状
超时驾驶是指驾驶人在规定的连续驾驶时长后,因未完成驾驶任务或到达驾 驶目的地而继续驾驶车辆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例如为了节省时间、减少运输成本、来自雇主的压力、完成紧急任务、驾驶人过度自信等。超时驾驶是一种危险的驾驶行为,会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伤害该驾驶人及其乘车人或其他第三方交通参与者的安全。经查阅文献,目前国内外尚缺乏针对超时驾驶的统计数据。疲劳驾驶是指驾驶人自身由于缺乏足够的睡眠或休息处于疲劳状态仍继续驾驶车辆的行为。这种生理上的疲劳状态可能会影响驾驶人的注意力、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判断力,从而导致驾驶人驾驶技能失常。常见的疲劳驾驶表现包括闭气打哈欠、眼皮沉重、注意力不集中、昏昏欲睡、反应迟钝、难以驾驭车辆等。疲劳驾驶是一个严重的交通安全问题,其顽固性与酒驾、超速等类似,甚至更加严重,因为它不会在驾驶人的驾驶行为上留下明显的记忆和警示。经统计,2018 年至 2022 年中部某省共发生涉及疲劳驾驶肇事死亡交通事故546起,共造成 246人死亡,占事故死亡总数的1.47%。但这仅仅是能够依法准确认定为疲劳驾驶的事故数量,实际上涉嫌疲劳驾驶的交通事故远不止这些。经调研,由于缺乏有效证据和法律法规、标准依据,大量涉嫌疲劳驾驶的事故原因被认定为操作不当或未保持安全车距等相对不特定的行为,使肇事者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和教育,法律效果大打折扣。2018年至2022年中部某省共发生因驾驶人操作不当导致的死亡交通事故4948起,共造成738人死亡,占事故死亡总数的4.42%;共发生未保持安全车距导致的死亡交通事故5599起,共造成745人死亡,占事故死亡总数的4.46%;以上两种事故原因之中很大一部分涉嫌疲劳驾驶但未能得到准确认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范围内有约 20%的交通事故与疲劳驾驶有关;根 据 美 国 交 通 安 全 局 (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NHTSA)的数据,疲劳驾驶在美国每年导致约 1 万起交通事故,其中包括约 4000 人死亡和 7000 人受伤;根据欧洲联盟的数据,疲劳驾驶在欧洲每年导致约 25%的交通事故,并造成约 9000 人死亡;澳大利亚交通安全局(Australian Transport Safety Bureau,ATSB)的数据显示,疲劳驾驶是导致约 20%的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
二、超时驾驶与疲劳驾驶的区别
(一)定义方式不同
超时驾驶的法律定义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而有所不同,但通常是 指驾驶时长超过规定的驾驶时间限制及驾驶人超过允许的极限驾驶时间而继续驾驶的行为。许多国家都会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限制驾驶时间,以确保驾驶人在道路上保持清醒和警觉。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明确规定“驾驶机动车不得有下列行为: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 4 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 20 分钟”,从连续驾驶时长的角度对超时驾驶进行了定义。
疲劳驾驶则更倾向于一种生理状态的定义,是因为缺乏足够的休息或正常的 生物节律被打乱,导致其身体和认知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的状态。经查阅资料,目前国际上以及国内通常以连续驾驶时长和休息时间对疲劳驾驶加以界定,但本文认为这恰恰混淆了超时驾驶和疲劳驾驶的定义。疲劳是一种生理状态,该生理状态的发生与驾驶时间和休息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线性相关。现实情况是驾驶人发生了超时驾驶但不一定疲劳,而未发生超时驾驶的驾驶人由于其自身生理状态未必不疲劳。
(二)生理学基础不同
超时驾驶单纯以驾驶时间和休息时间作为判断依据,没有生理学基础。但长 时间的驾驶行为会对驾驶人的身体和大脑产生一系列生理学改变,从而导致驾驶能力下降和疲劳状态的产生。
而疲劳驾驶的生理学基础涉及人体的生物钟、睡眠模式和疲劳机制等多个 方面。一是生物钟和循环性睡眠节律:人体有一种天然的生理节律,称为生物钟或循环性睡眠节律。这个节律控制着我们在一天内的睡眠和清醒状态。通常在晚上到凌晨是人体自然的睡眠时间,而早上到中午是人体自然的清醒时间。疲劳驾驶往往会涉及长时间在生物钟的低谷期从事驾驶行为,这可能导致驾驶人特别疲劳和困倦。二是累积睡眠不足:连续车辆驾驶时,驾驶人可能会在紧张的驾驶任务中无法获得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如驾驶人在连续几天或几个星期内累积睡眠不足,其注意力、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都会下降。三是脑部神经生理改变:研究表明,人体疲劳状态时脑神经元的神经递质可能因饱和而传递缓慢,导致大脑某些区域变得不活跃,尤其是负责注意力和决策的区域。四是疲劳物质积累:在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过程中,人体疲劳物质也会发生积累,这些物质会干扰神经传递和生理机能,导致驾驶人出现疲劳和困倦。总的来说,包括但不限于长时间驾驶、生物钟低谷期驾驶、睡眠节律紊乱等都会对驾驶人的身体和大脑产生一系列生理学影响,从而导致疲劳状态和注意力难以集中。
(三)疲劳驾驶不应等同超时驾驶
目前由于对连续驾驶时长相关证据的易获取性,在国际上和国内普遍以驾 驶时间和休息时间等超时驾驶相关指标替代疲劳驾驶指标,从而为定义疲劳驾驶行为和为预防疲劳驾驶行为提供指导。例如美国联邦运输部 NHTSA 和联邦公路管理局(Federal Motor Carrier Safety Administration,FMCSA)制定了一些关于驾驶人疲劳的指南,尤其是针对商业驾驶人的疲劳驾驶管理,这些指南包括驾驶人驾驶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规定,以及要求运输公司遵守严格的操作和休息时间记录;在州级法律层面,各州根据实际情况可能会制定针对驾驶疲劳的法律规定,这些规定可能包括驾驶时间限制、休息时间要求、驾驶日志记录等。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和《疲劳驾驶交通违法行为技术取证指南》也从驾驶时间和休息时间上对预防疲劳驾驶作出规定,如驾驶人在连续行驶4小时后,应当至少停车休息 20 分钟。该办法适用于大型货车、轻型货车、客车等。长途驾驶时间规定:大型货车、轻型货车和客车在连续行驶 4 小时后,应停车休息。对于私家车等,连续行驶时间没有明确规定,但仍建议遵循 4 小时连续行驶后至少停车休息 20 分钟的原则。休息时间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货运车辆(大货车和货车)每行驶 500 公里后应休息不少于30 分钟,客运车辆(客车)每行驶 4 小时后应休息不少于 30 分钟。休息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每次延长不得超过 50%。但疲劳驾驶不应等同于超时驾驶,超时驾驶倾向于法律定义,疲劳驾驶倾向于生物学定义。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科技已能利用脑电、面部识别等技术手段,在驾驶行为过程中对疲劳状态进行识别,甚至实时作出预警、干预。
三、超时疲劳与疲劳驾驶的危害
超时驾驶会引起驾驶人的疲劳状态,从而导致疲劳驾驶的发生。疲劳驾驶是 一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对驾驶人和其他交通参与者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一)增加交通事故风险
(1)注意力不集中:疲劳驾驶会导致驾驶人的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保持对 道路和交通情况的准确观察,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2)注意力集中时间变短:长时间连续驾驶使驾驶人的注意力逐渐下降, 无法保持持续的高度警觉状态,从而增加发生疲劳驾驶事故的可能性。
(3)反应能力下降:疲劳会影响驾驶人的反应速度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使他们在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时无法及时做出正确反应,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4)判断力下降:疲劳驾驶会影响驾驶人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在交通情 况复杂或变化多端的情况下难以做出明智的决策,增加事故风险。
以上机理均会增加交通事故风险,所以疲劳驾驶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之一。此外,还有研究表明疲劳驾驶的事故通常较为严重,主要原因在于疲劳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驾驶人在事故发生前身体和心理状态已较为虚弱,很难及时采取避险措施减轻事故损害后果。
(二)其他危害后果
(1)危及驾驶人健康:长期疲劳驾驶可能导致驾驶人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如焦虑、易怒、失眠、生物节律紊乱、消化道溃疡、药物与酒精依赖等。
(2)增加法律风险:疲劳驾驶是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一经查实,驾驶人将 面临包括罚款、记分、营运资格暂停甚至吊销的处罚。
(3)严重经济损失:疲劳驾驶引发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车辆损失会 导致庞大的经济成本,包括医疗费用、车辆维修费用等。此外,由于交通堵塞等原因,还可能导致社会多方面的经济损失。
(4)医疗资源负担:疲劳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带来的伤害和死亡会增加社会 的医疗负担。受伤者可能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和康复,这对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构成负担。
(5)社会交通环境负面影响:疲劳驾驶引发伤亡交通事故会对社会心理产 生负面影响,增加人们对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的担忧,降低对道路交通出行体验的信心。
四、应对措施
为避免超时驾驶及疲劳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驾驶人主动预防
(1)充足睡眠:确保在长途驾驶前有充足的睡眠,保持身体和精神状态良 好。如果感到疲劳或困倦,应立即找到安全地点停车休息,休息时间可以是短暂的 20 分钟或更长时间的睡眠休息。
(2)合理规划行程:避免在疲劳或昏昏欲睡的状态下进行长时间的连续 驾驶,避免一次性驾驶过长的距离。
(3)分段驾驶:长途驾驶时,可以将驾驶行程缩短为多个短程,中间有充 足的休息时间,这样有助于减轻疲劳。
(4)注意身体症状:车辆驾驶过程中随时注意自己的身体反应,如驾驶途中打 哈欠、眼睛干涩、注意力不集中等,一旦出现疲劳症状,应立即采取休息措施。
(5)避免药物的影响:避免在驾驶前使用会导致嗜睡的药物 。
(6)轮换驾驶:如果出行车上有其他驾驶人,可以进行轮换驾驶 。
(7)错峰出行:避开容易发生交通拥堵的时段,避免因道路拥堵加重驾驶 任务,降低疲劳驾驶的风险。
(8)切勿强行坚持:如果感到疲劳或昏昏欲睡,请勿强行坚持驾驶,及时 找到安全地点停车休息。
(二)应用技术手段
为了避免疲劳驾驶,现代技术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手段,帮助驾驶人保持清醒 和警觉。以下是一些避免疲劳驾驶的技术手段:
(1)疲劳驾驶预警系统:为车辆配备基于脑电生理或面部识别技术的疲劳 驾驶预警干预系统,通过实时监测驾驶人的某些生理特征,例如脑电信号、眼动频率、面部表情等,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生理性疲劳状态,如系统识别存在疲劳驾驶行为,自动发出警告提醒驾驶人及时休息。
(2)穿戴设备震动和声音提醒:在疲劳驾驶预警基础上通过可穿戴设备的 震动以及扩音器声音提醒、警示驾驶人及时进行休息以缓解疲劳状态。
(3)车道保持辅助技术:一些车辆配备了车道辅助技术,如车道保持辅助 系统(Lane Keeping Assist),可以帮助驾驶人将车辆保持在车道内,减轻驾驶负担,防止疲劳驾驶。
(4)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前车的速度自动 调整车辆的速度并保持安全距离,减轻驾驶人的负担,避免长时间驾车的疲劳。
(5)后台监控人员或紧急联系人提醒:大多数营运车辆配备了后台监控系 统,并由值班人员实时监测,可将疲劳驾驶报警信息回传给值班人员,由值班人员及时提醒并调整营运策略。非营运车辆可设置紧急联系人,报警信息发送给紧急联系人,由紧急联系人及时劝阻驾驶人的继续驾驶行为。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助和提醒,帮助驾驶人保持警觉和避免疲劳 驾驶。
(三)技术手段应对疲劳驾驶的优势
应用技术手段预防疲劳驾驶具有许多优势,以下列举一些技术手段的优势:
(1)主动提醒:技术手段可以实时监测驾驶人的行为和状态,一旦检测到 疲劳,比如驾驶行为异常或疲劳特征,系统可以主动发出提醒,提醒驾驶人休息或采取措施避免疲劳驾驶。
(2)持续监控:一些技术手段可以持续监控驾驶人的状态,比如驾驶人面 部实时监控系统通过摄像头监测驾驶人的面部表情来判断疲劳驾驶的风险。这种持续监控可以更准确地发现驾驶人的疲劳状态。
(3)快速自动化辅助:一些技术手段如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和车道保持辅 助系统可以减轻驾驶人的负担,自动调整车辆并将车辆保持在车道内,从而降低驾驶人疲劳的风险。
(4)个性化适应:一些技术手段可以根据驾驶人的行为和生理特征进行个 性化适应,比如根据驾驶人的驾驶习惯和反应能力来提供相应的提醒和辅助,增强其防止疲劳驾驶的能力。
(5)提高交通安全: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降低疲劳引发的交通事故的发生 率,提高交通安全水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技术手段相较人的主观判断具有客观性,能够帮助驾驶人保持警觉和避免疲劳驾驶。
技术手段识别和提醒疲劳驾驶的客观优势有:
☞ 自动监测:技术可以自动监测驾驶人的驾驶行为和生理特征,如车辆 的排列、车道偏离、眼动、面部表情等。帮助驾驶人客观去评估自己是否疲劳,系统及时识别疲劳驾驶的状态。
☞ 即时提醒:一旦技术系统检测到疲劳驾驶,它会立即发出警告,通过 声音、灯光或振动等方式提醒驾驶人休息。这样可以及时干预,避免驾驶人继续在疲劳状态下驾驶。
☞ 非侵入性:大多数技术手段是非侵入性的,不会对驾驶人的驾驶体验造成干扰。例如,通过摄像头监测驾驶人的眼动和面部表情,不需要额外的装置或接触。
☞ 高度准确性: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疲劳驾驶监测系统能够实时准确地 识别疲劳驾驶的程度,大大降低了误报的可能性,增加了监测的准确性。
☞ 自适应:一些技术手段如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前车的速 度自动调整车辆的速度并保持安全距离。这样可以减轻驾驶人的负担,让驾驶人更容易保持警觉。
☞ 数据记录和分析:一些技术手段会记录驾驶人的行为和驾驶模式,这 些数据可以用于后续分析,帮助驾驶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驾驶习惯和疲劳驾驶情况。
五、结论
综合来说,技术手段应对疲劳驾驶的优势在于其自动化监测和提醒功能,能 够及时识别驾驶人的疲劳状态并提供实时的预警和辅助,有效降低疲劳驾驶带来的交通安全风险。虽然技术手段在应对疲劳驾驶方面有很多优势,但驾驶人仍然需要自觉遵守驾驶规定,确保按时休息并注意自己的身体反应。技术手段只是辅助工具,驾驶人仍然是确保道路安全的最终责任人。因此,合理使用技术手段,将其与驾驶人自身的警觉和自觉遵守驾驶规定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防止疲劳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
(文/山西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褚万里 郭鹏)
编校 | 张翼飞 刘林
声明:如需转载或开白名单,请留言联系获取授权!转载须在文首标注来源交通言究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