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汉族男子为抵制清政府所规定的丑陋发型,进行了生死抵抗。为此,清政府进行了严酷的镇压,并提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随之出现了令人恐怖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这样的血性屠城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这样的恐怖政策下,汉人男子妥协了,被迫开始进行剃发易服。可是激进的剃发令在清初的南方引起了强烈反对与抵抗,结果南方汉人反抗者在清初多次遭到满清政府的血腥镇压。因此,清政府实行了严酷打压汉人的政策,如: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逃人并称“清初六大弊政”。这些政策从1645年正式执行,直到1911年废止。不过鉴于汉人的反抗,清政府也实行了“十从十不从”妥协政策。

注释“十从十不从”政策

<1>男从女不从。男子学习满人,剃头留辫,女子仍旧梳原来的发髻以及保留原有的服饰;

<2>老从少不从。未成年时不必禁忌,但一旦成年,则须按满人的规矩办;

<3>生从死不从。生前要穿满人的长袍马褂,死后寿衣、描绘死者遗像等,则可服明朝衣冠;

<4>阳从阴不从。既然“生从死不从”,阴司的事,像超度时塑造佛像、神明彩,或为历代先祖画像、制牌位等,礼佛、祭祖时主祭官、陪祭官等穿的衣服,都仍按中国民间信仰办理,不从满人习俗;

<5>官从隶不从。官员须顶戴花翎、身穿朝珠补褂马蹄袖的清代官服,但役隶可以是明朝的打扮;

<6>儒从而释道不从。即在家人学习满人,出家人不学习满人。在家人必须改穿满人的服装,并剃发留辫。和尚与道士不变,仍可穿袈裟、海青、汉服等;

<7>倡从而优伶不从。歌舞妓、妓女(倡)要遵守满人服饰制度,演员(优伶)扮演古人时则不受服饰限制;

<8>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官吏行礼按满人礼仪,婚礼保持汉人旧制;

<9>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国号由明改成清,但官号沿用明代的六部、九卿、督抚等;

<10>役税从而文字不从。傜役、税捐,悉从满制。但文字语言不改,仍用汉字与汉语。

由于这种民族压迫政策的实施,蓄发一度成为反抗满清政府的标志之一。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反抗者重新蓄发,并以此作为反对满清王朝的标志。进入20世纪初,清政府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很多留学国外的清朝男子纷纷剪下代表清政府形象的大辫子,以表示自己反抗与不服从。

时间进入1911年,武昌的枪声击破了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清政府。此时,武昌的最高官员黎元洪被起义的军人剪去了辫子。黎元洪放声大哭,说是祖宗留的辫子不能丢,清初,曾经为抵制剃发而失去生命的汉人听到此话作何感想?从何时起辫子成为汉人祖宗留下的规矩了?

显然,黎元洪哭的不是祖宗留下的辫子,而是他黎元洪再也回不到清政府的体制之中了。因为剪辫行为被清政府视为造反,是要被灭族的。黎元洪在哭哭戚戚中被逼上了起义军的领导地位。不过黎元洪没哭几天,清政府垮台了,那个要求汉族男子必须剃发梳辫的清政府完了。

中华民国成立后,要求男子剪掉辫子,可是很多男子把自己蓄留多年的辫子视为祖宗家法,而坚决不剪,其中汉族人居多。相反,满人男子却迅速剪去辫子,因为他们害怕被民国政府报复。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法律的形式要求男子必须剪掉辫子之后,男子剃发留辫的情况才逐渐绝迹。

清初,汉人有血性的男子为反抗剃发留辫与满清生死搏杀,付出生命在所不惜。那仅仅是反抗剃发留辫吗?不是,那是在保卫自己的文化传统不被破坏。今天让你剃发留辫你不反抗,明天就会让你改变文化信仰与生活习惯。与剃发易服相伴的政策是文字狱,满清政府吉祥改变你的发式服饰,又要钳制汉人的思想,为巩固满清的统治无所不用其极。在这样的统治之下黎元洪这类人物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