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

8月21日,全市加力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会议举行,动员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上持续加力、攻坚突破,为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东营贡献。

“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此次会议的召开为我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找准定位、拉高标杆,突出重点、聚力攻坚,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实现更大突破、迈向更高水平。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市在盐碱地种业创新、科技研发、示范推广等方面进展顺利、成效明显:盐碱地国创中心高点开局、迅速起势,盐碱地种业创新实现重要突破,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进展顺利,创新人才支撑更加有力,盐碱地综合利用推进机制更加健全……

会议强调,要聚焦试点示范,扎实做好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工作,坚持治水、改土、改种协同推进和“建、种、管”协同治理,聚力构建系统集成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样板片区。

“加力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顺应大局大势,管当前利长远。”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曹永湖表示,接下来,市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立足职能,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完善规划体系,推动试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持续抓好试点项目建设,抢抓进度、严抓质量、狠抓样板,确保2025年底高质量完成试点任务;积极对上争取,做好要素保障,努力在服务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上站排头、作表率。

202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委批复山东省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试点在我市具体实施。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立足职能、克服困难,全力推进55个后备资源项目建设,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保障了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抓好各项工作。会同农业农村部门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底数,建立盐碱地资源数据库,为工作开展提供基础支撑。转变治理思路,推动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由重工程建设向‘建、种、管’并重转交,由单一改土向优种、改土、治水协同推进转变;抓牢项目建设,推动项目尽快入库,形成补充耕地指标。强化协调联动,共同做好政策解读、业务指导、要素争取等工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明海表示。

会议强调,要聚焦做强产业,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聚力搭建全产业链条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持续擦亮“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品牌。

“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将坚持‘做优特色’,聚力打造盐碱地产业发展‘新优势’。”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英明说,“具体工作中,我们将在提产能上加力攻坚,以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为抓手,深挖盐碱地增产潜力,打造一批‘吨粮田’‘示范方’,确保粮食面积、总产稳定在382万亩、30亿斤以上;在强产业上加力突破,坚持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巩固提升黄河口滩羊、大米、大豆等农业全产业链,有序开展藜麦、油菜、肉苁蓉等特色作物试验示范和推广种植,加快构建盐碱地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优品牌上加力提升,做好盐碱地‘土特产’文章,持续强化品牌创建、品质鉴定和营销推介,精心筹办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北京推介会,持续擦亮‘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金字招牌。”

垦利区共有盐碱耕地64.5万亩,占全市盐碱耕地的三分之一,是我市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战场。近年来,垦利区盐碱地种业创新实现突破,建设耐盐碱作物制种、繁种、试验示范基地4个,产业化推广耐盐、优质食味水稻品种12个,种植面积占全市的80%以上;“济麦60”刷新中度盐碱地小麦单产纪录;耐盐碱油菜——华油杂62,亩均效益达4000元。盐碱地治理改良实现突破,创新“封域双层真空负压阻控”技术,20万亩盐碱地破“碱”重生,近三年有效补充耕地2万亩。盐碱地产业发展实现突破,生态旅游、工厂化养殖、集中式光伏等盐碱地应用场景蓬勃发展,黄河口大闸蟹、大米品牌价值分别达到31.9亿元、11.6亿元。

“我们将认真落实此次会议精神,抓紧重点任务,以垦利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全梯度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为蓝本,分级分类探索不同利用模式,加速走出‘全梯度开发利用’新路径;积极研究、集成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新规程,突破改土、治水、改种关键问题,加速探索‘全领域集成创新’新模式;完善利益连接、共同富裕机制,加速绘就‘全环节产业富民’新丰景。”垦利区委书记西牧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