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书兰
当我们到台北时,偶尔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见公共巴士的车身,经常写有一些美丽的新诗,当我们还在惊艳之间,诗歌与巴士已穿梭而去;当我们搭乘捷运(地铁)时,看见车厢内的两侧,贴有新诗各一首,刹那间,时光似乎绽放出一朵莲花,让我们在车厢中欣赏着诗句,荡漾在诗人的情怀里,一点也不觉车厢拥挤,车程时间冗长,即使已到站下了车,却把那惊鸿一瞥的心喜,带着走。
作者廖书兰拜访《文讯》杂志社,社长封德屏(右),杨宗翰教授(左)
8月初拜访《文讯》编辑部,社长封德屏和杨宗翰教授带我参观“文艺资料研究及服务中心”,惊喜见到每一位作家的作品,包括书籍、杂志、剪报等井然有序地在书架上珍藏着,有余光中、白先勇、郑愁予、锺肇政、齐邦媛、林文月等等,甚至见到我少年时代喜欢的作家萧白的作品,还有用胶套包起来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早已泛黄脆化的珍贵书籍。
封德屏服务《文讯》近40年
封德屏著书两本《荆棘里的亮光》、《我们种字,你收书》赠给廖书兰
“文艺资料研究及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整理作家作品
再次惊喜的见到书架上,整齐排列着白先勇主编《现代文学》《亚洲华文作家》《幼狮文艺》等等的书报、月刊、杂志,还有一个个的档案资料夹,里面收集每一位作家的生平事迹、生活相片、作品介绍等;诚如白先勇说:“作家不用担心自己的作品及资料,会被时间的洪流洗刷淹没了,封德屏是在修文坛的菩萨行。”
这里不是图书馆,是一家民间文学团体《文讯》杂志社的办公室,在封德屏社长的引领下,成为台北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又如汪其楣的序言:“许多文学人、文学事、文学风貌和趋势,栩栩如生地在书页间走过……”执笔至此,我感到多么惭愧,为了搬家扔掉了好多书籍,每每想到此心疼不已。
《文讯》杂志创刊至今已跨入42年
封德屏在《文讯》杂志工作已近40年,现在她担任社长兼总编辑,是最早上班的一位,也是最晚下班的一位,为了集中时间工作,天天中午就吃便当(饭盒)。她把文学作为艺文产业来经营,例如,台北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诗文,人行道上刻有诗人的诗句,举办文学活动,开辟银发专栏,向耄耋老作家邀稿,她把自己的生命与《文讯》的工作交融一起。封德屏在《且行且珍惜——我的文学情缘》中写下“我们跌跌撞撞,颠簸前进,纵使皮破血流,但心中是满满的喜悦温暖。”我相信凡热爱工作,视工作为自己生命的人,一定会做得很杰出。
封德屏把最美好的人生黄金岁月贡献给了文学
《文讯》在时代变易中,差一点被潮水冲走,曾面临关门的命运;而今天《文讯》杂志扛过了大风大浪,已经营了41年,冲破了瓶颈,编辑的方向是面向世界,广纳华文文学资讯和作家作品,包括广州、上海、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各地的专家学者、作家、编辑和媒体参与者。封德屏说:“华文圈内的彼此呼应,即使隔着万重山水,依然可以聚首交心。”是的,我们书写为华文文学留下经典作品,为民族团结与文化复兴贡献绵力。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