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walk,城市漫步,如今成为一种潮流。这种看似平平无奇的“遛弯儿”式玩法,却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一座城市的“不平凡”。
漫步在山东,有一个被渤海和黄河同时眷顾的城市——滨州。提及滨州,或许更多人的印象:这是一座工业之城。在撤地设市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培育了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2023年全市工业营收达到1.4万亿元,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有53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1位、15项位居全球第1位。
这些标注了滨州发展的“硬”实力,然而当你走在滨州的大街小巷,又会发现它“柔软”的一面。这座被绿色环绕的城市,蓝天碧水,花树相映,一波波绿意袭来,有惊喜,有惬意,更有震撼。
绿出“生态芯”
一城绿水半城花。滨州的绿随处可见,而且绿得很有层次感。树木的绿、草色的绿、花叶的绿……有浅有深、有淡有浓,每一种绿都有自己的“审美”。
滨州以生态和谐的绿色为基调,打造人城和谐、产城和谐、四季和谐的生态城市。滨州市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4.18平方米/人,居山东省前列,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成为全国为数不多获此殊荣的平原地市。
渤海之滨、黄河之州。滨州与水有着不解之缘,94公里黄河穿城而过,拥有181公里海岸线、1896平方公里海域、130余万亩沿海滩涂,孕育了海韵河秀的绮丽风景。除黄河、渤海外,滨州境内还有漳卫新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徒骇河、秦口河(勾盘河)、沙河、潮河、小清河、杏花河、孝妇河等河流以及麻大湖、芽庄湖、青沙湖等平原湖泊。一条条、一道道、一片片,水成为生态滨州最灵动的音符。
滨州市着眼于“环境品质更美”,形成了“水在城中、城在绿中、水景相融、水绿环绕”的生态城市形态,“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成为滨州的“金字招牌”。今年上半年,滨州市PM2.5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57.1%,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7个省控断面全部消除Ⅴ类水体,12个市控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水体,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一组组数据,印证了滨州“环境品质更美”所取得的“绿色”成绩单。
在绿色中,孕育着“繁花”。滨州万千花海,一朵有一朵的姿态,一株有一株的色彩,一种有一种的香味。十里荷塘、万亩杏园;桃花笑靥、月季芬芳;樱花山游人如织、郁金香花香袭人。还有玉兰花、紫薇花、黑心菊、紫荆花、丁香花……万种风情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和愉悦。
人在滨州走,如在画中游。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在滨州成为常态,滨州深化“绿满城市·花漾滨州”行动,建成城市公园、口袋公园316处,在城市的犄角旮旯“见缝插绿”,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滨州早在1992年便获评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是全国第二批,山东省第二个。30多年来,滨州市积极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天蓝、水清、地绿、干净、整洁成为滨州市民幸福生活的“标配”。
绿意既是诗意,也是诚意,见证着一座城市对人民幸福的守护。滨州就业、社保、医保、低保水平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正全力打造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国家体育公园城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康养示范城市。连续4年实施12类672件民生实事,努力让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惠及千家万户,把“群众的呼声”变成“幸福的掌声”。
绿出“新动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成为品质滨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近日,刚刚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滨州市站在世界、中国、山东“三张地图”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在书写一份因绿而兴的时代答卷。
在逐绿而行的道路上,滨州曾经面临着阵痛。2023年滨州完成了1247亿元的工业产值转移,这个量甚至相当于一个北方中小城市的经济体量。更关键的是这些产能转移之后迫切需要重塑产业价值链,换言之,不但“做的菜”没有了,连“炒菜的锅”也端走了,面临的是“从零开始”的困境、发展动能的减弱。这个城市一度承担着巨大的发展压力。
——怎么办?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图景下,如何兼顾高质量与高速度?
——向绿色要生产力!
滨州坚持“事在人为、人在思维”,埋头苦干、负重前行,聚焦绿色发展做起了大文章。2023年召开制造强市推进大会,印发《滨州市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3-2025年)》,聚力实施产业链集群发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等11大专项行动,推动工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2024年明确了“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的工作主线,全面打响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
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向绿色低碳要核心竞争力。一座城市追求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幸福的决心和信心不容小觑。
——大开放。滨州抢抓“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树牢开放思维、构筑开放通道、建强开放载体,滨州通江达海、联通世界的开放大门越开越大。滨州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新建海外仓4家,连续7年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市。今年上半年,滨州市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647.3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较全省高8.5个百分点,列全省第5位。
——大改革。滨州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全面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打造了“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三即”职业教育模式,27所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达到7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72%,连续三年位居山东省第1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65.8%,连续两年位居山东省第1位。
——大发展。大力实施《滨州市加快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加快培育绿色工厂(园区)、绿色供应链企业、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等标杆。目前滨州共有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32家、省级绿色制造单位42家、市级绿色制造单位83家。滨州新能源、锂电池等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
“滨州可开发风电、光伏总装机规模达6000万千瓦。近年来,我们锚定‘双碳’目标,加快建设鲁北(滨州)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总规模超过600万千瓦,今年有望突破1000万千瓦,努力实现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互补、替代、协同,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田说道。
今年上半年,滨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税收等5项经济指标增速居山东省第1位;GDP、进出口等13项经济指标增速居山东省前5位。
绿出“文化味”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中国文化里,绿色代表着希望和生机,是蓬勃生命力的象征,恰恰反映了文化的这种特质。
——绿寓意着“久”。“九朝齐鲁重镇,千年文化古城”。滨州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距今已有8500年,境内发现的丁公陶文比甲骨文还早了800多年。兵圣孙武、北宋名相范仲淹、一代帝师杜受田等名家名师都曾在这里长期生活或成长。滨州还是渤海革命老区中心区,先后有82万民工支前、20万子弟兵参军。“拥军五姐妹”“一马三司令”等红色故事历久弥新,赓续着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革命传统。
——绿寓意着“净”。这个净,是文明的净。滨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深化拓展“17个起来”主题宣传行动,滨州的好故事传得越来越远。“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滨州还是一座弥漫着书香、浸润着书韵的文化之城。数据显示,2023年滨州市图书馆接待读者47万余人次,新增注册读者2.4万余人次,借还文献近30万册次。全市累计建成82处城乡书房、智能书柜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打造了“飞扬吧!蒲公英”“悦滨图”等系列阅读推广品牌,开展了“书香传承 慧读滨州”读书活动、“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暨农家书屋万场活动,阅读成为滨州的一种时尚。
——绿寓意着“清”。滨州市大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不断优化营商环境。7月16日,滨州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滨州市委书记宋永祥指出,要优化一流服务,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让老百姓满意,持续叫响“滨周到”营商环境品牌。滨州市大力开展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去年以来有5900多个企业家梦想变为现实。目前,滨州营收过100亿元企业有23家、过50亿元企业有45家、过10亿元企业有162家。其中,6家企业上榜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9家企业上榜2023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均位居山东省第2位。
一片绿托起了一座城。在滨州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绿色发展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怡人的生态环境、强劲的发展动能、深厚的文化自信,无一不在告诉人们——这座城市正在加速奔跑,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
(作者:陈有全 赵秀瑞 杨 萌 陈俊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