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1月12日年仅19岁的同治帝无嗣而终,皇帝生母慈禧太后并未给自己儿子立嗣。她将年仅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过继给自己丈夫咸丰,让他以兄终弟及的方式承继了皇位,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需要否定的一个说法是,慈禧不愿意晋升为太皇太后将垂帘听政的权力让于皇太后,所以不给自己儿子立嗣。虽然这个说法出自末代皇帝溥仪,但也是种非常浅薄且无毫无根据的观点。
清朝是有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没有垂帘听政的实例,但原因不是要让位给皇太后,是她自己拒绝听政。孝庄觉得让四辅政大臣在前,更利于自己在幕后平衡掣肘,替自己孙子(康熙)看护皇权。
除此之外,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当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同时临朝时,就没有太皇太后需要让位皇太后的实例。都是皇太后看太皇太后脸色行事,需要代皇帝执掌皇权或处理朝政时,也轮不到皇太后出面拿主意。
其次需要否定的一个说法是,选立光绪是慈禧一人的私心作祟。
先不论选立光绪是出于哪种私心,议立嗣皇帝人选时慈安皇太后还在世。慈安太后并不是一些人想象得那样,被慈禧拿捏而无权无势。作为咸丰帝的正牌皇后,慈安的地位和权势是明确高于慈禧的。
拍板诛杀何桂清、胜保、安德海的人是慈安;下令赏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让朝廷形成皇族和汉族督抚平衡掣肘局面的人是慈安;为同治选定皇后的人还是慈安;慈禧在对重要国政表态前都会先征询慈安意见 ……
换句话说慈安不点头,嗣皇帝人选就确定不下来,立光绪为帝也是慈安皇太后的决定。那么两宫太后为什么不给同治立嗣呢?原因其实不复杂,没有合适人选。
给同治(爱新觉罗·载淳)立嗣自然得从他下一辈中去挑选,而当时皇族溥字辈中适合出继的人只有溥伦。溥伦虽然在宗法上是道光帝长子奕纬的孙子,但他根上是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的后嗣(四世孙)。只是在道光十年,由于皇长子奕纬绝嗣,道光将溥伦的父亲载治过继给自己长子奕纬为嗣。
在古代中国,家族中的关系虽然由宗法来决定,但是也无法排除血缘亲近的影响。既无法让过继子在亲情上完全放弃原支,也难以让大宗亲属完全接纳过继子。就好比当下可以变更户口成为某某市人,但不见得真能融入“某某市人”这个群体或者被认同和接纳。
所以古代大家族在过继时会尽量从血缘亲近的群体中选择(一般是亲兄弟亲子侄),这也是清朝宗室立嗣时要求“立近不立疏”的原因。
如果选溥伦为同治立嗣,不论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的意见如何,皇族近宗就不可能同意,因为这意味着从嘉庆帝开始的帝王世系就此中断了。所以当时皇族的核心,道光帝一系的子嗣无一人同意。范围再大一点,嘉庆帝一系的子嗣也没有同意的。
因此慈禧和慈安也不可能逆皇族主体意见而不顾,强行给同治立嗣,所以两宫太后才会说“溥字辈无当立者”。明朝武宗绝嗣后,其生母张太后最终没有选择给儿子立嗣的原因和这个类似。
不好给同治立嗣,那就只能上推一辈给他的父皇咸丰继嗣来“兄终弟及”了。
此时咸丰的亲兄弟(道光帝子嗣)尚有子嗣在世的有皇五子惇亲王奕誴一系、皇六子恭亲王奕訢一系、皇七子醇亲王奕譞一系、皇八子钟郡王奕詥一系和皇九子孚郡王奕譓一系。
伦序排在前列的奕誴一系虽然有五个载字辈子嗣适合出继,但在道光二十六年,奕誴被道光过继给自己三弟绵恺(惇恪亲王)为嗣脱离了道光一脉,所以他这一系反而没资格出继了。
恭亲王奕訢有两个儿子载澄(17岁)和载滢(14岁),依宗法伦序载澄和载滢都可以出继,一些大臣也是认为应从这俩兄弟中选择一人。但这兄弟俩有两大“劣势”,年龄太大和父亲权力太大。
这兄弟两人都已度过幼年期,心智、情感认同等等都已固定,对于两宫太后来说很难再培养出亲情和感情了。这在普通人家可能不是什么麻烦,但在皇室就是大问题。一旦登基搞不好就要折腾认回自己的亲生父母并把她们这些嗣母往冷宫送,如宋英宗的“濮议”和明世宗的“大礼议”。
而且好巧不巧,两宫太后刚亲眼目睹了这样的“惨剧”。
同治二年朝鲜王李昪(哲宗)无嗣而薨,其嫂赵大王大妃垂帘听政,从宗子中选了14岁的李熙入承翼宗大王(孝明世子)大统并请清廷册封其为朝鲜王。然而不到三年,李熙就伙同其生父李昰应将赵大王大妃“送”入冷宫去青灯古佛了。
除此之外,奕訢此时在朝廷身居要职(领班军机大臣、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朝堂和皇族不少官员也担心其子登基后会让他的权势和野心进一步膨胀,搞不好大清要出第二位“皇父摄政王”。
而且同治四年,奕訢还因轻视两宫和太后们正面冲突过一次(这次政治风波中奕訢被剥夺了议政王头衔)。所以别说慈禧,慈安也不同意立奕訢的儿子为皇嗣。原因无它,太不安全了。
而醇亲王奕譞为人谨小慎微又不怎么参与政事,他的儿子载湉才4岁便于培养感情,更重要的是载湉的生母是慈禧的亲妹妹 …… 所以立载湉为嗣不仅在宗法上没有说不过去的地方,他成年亲政后和两宫太后反目的可能性也低。
为了再上一层保险,在确定载湉为皇嗣后,两宫太后专门下懿旨要求载湉登基后见同治皇后阿鲁特氏要行跪拜礼,而且诞下子嗣要过继给同治为嗣。
爱新觉罗·载湉就这样成为了皇帝,或者说成为同时满足两宫太后私心以及维系大清皇帝世系的“妥协品”。这也导致光绪在还未懂事时就背负上了难以摆脱的枷锁,他成年后的叛逆、激进、冲突和悲剧也算是冥冥之中天注定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