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指出,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第一阶段任务,也是我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特殊环境和使命下,“十五五”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科学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础保障,也是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年,总台播出的剧集《我的阿勒泰》走红,满屏的绿意映入眼帘,成了这部剧爆火的标签之一,也成功带火了当地的旅游市场。此外,湖南张家界的康养旅居游、四川玉屏山的恐龙谷主题乐园、重庆仙女山的自然教育……各类绿色生态的旅游场景竞相涌现。一定程度上而言,游客之所以涌入这些旅游目的地,正是源于对“原生态”的向往。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游客的旅游理念和出行需求也在升级。近年来,生态旅游在各地逐渐兴起。据《2023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5.31亿人次。
什么是生态旅游?“十五五”期间,文旅行业应该关注哪些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内容?
生态旅游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这一定义精炼地表达了生态旅游的两个要件:一是到自然区域中旅游,二是对当地环境和居民具有贡献。
生态旅游的实质是促进当地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活动,根本目标是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视野来看,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旅游产品、一种旅游形式,更是一项追求旅游活动生态化、环境影响减量化以及目的地居民福祉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发战略。
国家层面
2019年2月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制定森林生态旅游与自然资源保护良性互动的政策机制。推动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信息统计与发布机制。积极培育森林生态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开展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加强试点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国家森林步道、特色森林生态旅游线路、新兴森林生态旅游地品牌。加强森林生态旅游宣传推介。引导各地围绕森林生态旅游开展森林城镇、森林人家、森林村庄建设。
2021年4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依托优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存,引进专业设计、运营团队,在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扰动前提下,打造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鼓励盘活废弃矿山、工业遗址、古旧村落等存量资源,推进相关资源权益集中流转经营,通过统筹实施生态环境系统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教育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2022年1月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自然修复力,推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推出一批生态旅游产品和线路,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让游客在感悟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自觉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形成绿色消费和健康生活方式。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做好预约调控、环境监测、流量疏导,将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2023年9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施美好生活度假休闲工程,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开展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发展生态旅游产品,拓展海洋旅游产品,优化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盘活闲置旅游项目。
2024年3月
《国家级生态旅游区运营管理规范》发布,进一步规范了景区的生态保护、社区参与、生态教育与品牌传播等内容,完善了生态旅游区在资源、环境、产品、服务、设施、功能与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能够帮助生态旅游区提升运营管理规范化水平,促进我国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此外,习总书记围绕生态旅游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习总书记强调,“一个是生态,生态建设,查干湖是个标志。再一个是旅游,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一方面要保护生态,另一方面要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地方层面
近年来,多地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纷纷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加快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2022年11月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吉林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22-2030年)》,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设成为全国四季生态旅游强省、国际一流的避暑休闲与冰雪度假生态旅游目的地。到2030年,建设成为世界级四季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成为吉林省打造“万亿级”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
2023年10月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就挖掘林草湿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资源、培育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经营主体、加强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品牌打造等方面推出十五条措施。
2023年10月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山东省生态旅游区管理办法(试行)》,规范生态旅游区建设,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全省生态旅游区评定与管理制度化,推动全省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生态旅游价值实现的四大途径
规制监管
需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完善生态旅游发展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体系,从制度层面将生态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建立健全适应生态旅游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监管要求、监管手段,将环境保护评价融入生态旅游项目的准入、建设、验收、运营等全过程管理中,实现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统一,推进生态旅游市场规范化。
加速制定我国生态旅游认证标准体系,加强生态旅游产品认证和检验,净化优化生态旅游产品供给。
规划创新
构建多元丰富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合理开发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出良好的旅游产品,协调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价值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开发登山徒步、溯溪攀岩、潜水冲浪、生态休闲、科考探险、江河溯源、野生动物观赏等自然生态旅游以及体验当地居民传统生活等民俗文化旅游。依托国家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等资源禀赋,在严格把控旅游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创新生态旅游活动内容,突出生态旅游活动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生态康养、生态运动等功能,促进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融合,在生态旅游产品供给过程中创新技术手段,通过加强数字化交互技术、新能源节能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环保新材料开发技术等新技术的运用,创新生态旅游产品展现形式,在丰富旅游体验的同时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社区参与
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生态旅游是否开发成功,核心标志之一是当地社区的发展。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区居民由于具有强烈的乡土情感以及丰富的乡土知识,成为当地生态旅游区域最合适的管理者和保护者。
社区居民通过为游客提供餐饮、民宿、导游、活动表演、旅游纪念品、旅游装备等方式,既满足了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和居民增收,也缓解了生态旅游区服务设施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冲突,可以使游客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减少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并为自然资源保护提供资金,形成以旅游产业为发展动力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同时,社区参与意味着旅游业在发展初期就需要当地群众的参与,从资源调查、旅游规划、产品设计、经营管理各个发展环节都要让当地群众参与,通过组织乡村旅游合作社使得当地群众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确保当地群众有参与旅游开发的优先权,不能为了完成招商目标而将当地社区排除在旅游发展之外,避免投资商和当地社区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真正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宣传引导
带动形成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用科学环保的生态旅游消费方式带动形成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培育低碳环保生活意识。
生态旅游应该是在给旅游者提供赏心悦目旅游体验的同时,让他们能够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获得情境的陶冶,从单纯地享受环境走向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树立起绿色发展的意识,直到旅游行为的改变,形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推动宣传教育,打造低碳生活的实践教育基地,创新研学生态旅游,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融入生态旅游产品消费中,让环境保护活动成为生态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环境保护活动的教育性、娱乐性和互动性,使其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特征,使旅游者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获得生态知识,使城乡居民在提供生态旅游服务过程中对区域生态保护有更多认识,加深多方参与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为践行绿色消费生活方式打下意识基础。
打造生态旅游产品的3个思路
01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有序开发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严格保护为前提,探索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新模式。依法依规利用现行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草原公园等资源,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管控要求,在核心保护区外划定的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同时科学合理挖掘其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旅游价值,在维护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原真性、完整性基础上,科学评估资源承载力,合理确定开发强度,系统设计产品内容和建设时序,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推进生态旅游产品集约化、低碳化、绿色化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02加大优质供给,释放消费潜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差异化、多层次旅游需求,进一步加大优质产品供给。
一是优化旅游产品供给结构。引导开发以体验、健康、科普、文化、运动等为主题的新业态新产品,特别是深受大众欢迎的自然教育、生态露营、户外运动、森林康养等生态旅游产品。
二是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的自然、文化、科技附加值。充分挖掘自然生态资源的文化内涵,加大文旅融合力度,积极引入新技术,创新产品表达形式和游客参与方式,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不断提升生态旅游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是科学设计特色旅游线路。根据资源禀赋、环境背景、市场条件、产业水平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培育各具地域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景区和景点,连点串线,加强区域联动,主题化打造区域旅游线路,推动不同地域旅游生态化、特色化、品牌化、差别化发展。
四是建设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以对生态扰动最小化为原则,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需求为根本遵循,推进森林步道、休闲健康步道建设,提高设施选址、选材的生态化和在地化水平,提升设施的景观协调性,引导形成绿色消费和健康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03创新发展模式,调动多方参与
市场经营主体是生态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提供方,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环节,也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创新生态产品旅游价值转化和市场化核算等机制,调动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激发市场发展活力。
一是探索建立旅游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考虑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保护责任,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损益,建立旅游领域生态保护与收益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制度。
二是探索建立生态产品旅游价值实现机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鼓励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探索生态产品旅游价值的实现路径,构建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旅游方案。
下一步,发展生态旅游将成为旅游业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保护优先,树立生态旅游发展观念;以丰富优质的产品供给,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调动多方参与,推动形成集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低碳、主客共享的旅游发展格局,实现旅游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