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读:

重庆历史人文学者张老川耀先生应重庆京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厉慧敏先生谪传弟子周利之托,回望经历积淀、深入调研查史、寻径走访考证,撰写的《厉慧敏诞辰百年,五岁登台为国粹奉献毕生》纪念文章。发掘出许多人们以前所不知晓的“厉家班”曾经和过往,非常值得阅读和聆听。今天《重庆晨报》在第九版“黄桷树”专栏整版摘登,“黄硕视点”立即跟进,以更加详实的文图以飨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剧大师厉慧敏诞辰百年五岁登台为国粹奉献毕生(第708期)

文/张川耀

中国戏曲近300种,京剧是国粹,惟其可称“国剧”。“厉家班”兼收并蓄,融合各门派精华,将京剧历史传承、创新发展、唱念做打、服饰化妆、舞台布景发挥到极至,享誉沪宁苏杭。八十多年前避敌西撒,告别江南水乡、颠沛流离、渝川滇黔辗转,1944年初落户陪都重庆市渝中区精神堡垒一侧正阳街“一川大戏院”。

“厉家班”艺术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忆当年蒋介石在重庆请毛泽东看“厉家班”演出,国共两党要员、贤儒、名流、票友上瘾成“粉丝”者众,而今耄耋老人讲起“厉家五虎”仍然津津乐道。下面透过厉慧敏的艺术人生,便可知人们为什么这样怀念“厉家班”。

一、看薛涛写大师百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不久,重庆京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厉慧敏嫡传弟子周利,招待丁祥龙、武辉夏、王雨、许大立、郝鹏寿、吴尚起、张学文等一干文友观看由重庆京剧院、成都京剧研究院友情合作,围绕成渝双城经济文化发展,赓续国粹、弘扬京剧、携手共力,打造的既承传统又符合新生代视、听味口的印象京剧,获得国家展演优秀奖的《薛涛》。

观剧后座谈结束,伴演薛涛的主角周利说各位长辈都在,去年3月30日,是京剧大师厉慧良诞辰百年,已有名家写出纪念文章和组织隆重纪念演出。今年是“厉家班”定居重庆80年,9月10日,是重庆京剧团老团长、我恩师厉慧敏先生的百年华诞,请那位伯伯或叔叔操刀,写一篇厚重点的纪念文章。大家东推西让,最后这个“使命”落到我的肩上。

之所以没有“狠推”,是我欠厉慧敏先生人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重庆市总工会办公室负责时,一是接待香港巴士工会赴渝观光团,成员绝大多数是京剧票友,请厉团长出面接待,她欣然接受,毫无大牌的矜持,表演示范、座谈联欢效果出奇的好。二是纪念重庆市总工会成立60周年,为给曾在重庆市总工会工作过,从全国各地请回渝的老领导,全国各地来渝出席工会工作改革论坛和祝贺重庆市工会成立60年的各省市代表展示重庆文化精品,决定演出京剧。我找到厉团长接洽,她精心选戏配角,《三岔口》《苏三起解》《四郎探母》等传统折子戏,演员们唱念做打精彩,高潮迭起、掌声雷动、深获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2年5月,我去成都参加四川省报业协会会议,恰好与上省城出席戏曲改革研讨会的重庆川剧团团长许倩云和照顾她的“义女兼小媬姆”、重庆京剧团老团长厉慧敏不期而遇,住在同一软卧包厢。大半夜的“龙门阵”对两位戏曲艺术领军人物、功勋艺术家的德艺才情和家世略有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厉慧敏、满族(1924.9.10-2007.3.26)生于北平。父亲厉彦芝,先祖旗人,老家北平卢沟桥旁宛平人,家道中落少年投身梨园,唱念做打门门精,练就一身好功夫,没料到青春“倒嗓”,不得不改习京胡。痴迷刻苦、深钻细研,他终于能熟练拉出刚、亮、脆、准、快,各种唱腔版式和瞬间转调变化,成为与演员音准节奏、情感表达、气口协调、清越明亮、抑扬顿挫的戏班领奏,平津地区有名琴师。

为开眼界、求生存,身怀绝技、一表人才、风流倜傥的厉彦芝离妻别子到抗嘉湖地区搭班韩玉山,与班主义女唱老生的韩凤奎、唱青衣的韩凤英生情而喜接连理。厉彦之曾有三房太太,慧斌大哥系大妈林小普所生,二妈生了慧良、慧敏、慧兰、慧庚,小妈生了慧森。号称“厉家五虎”的是斌(花脸)、良(武生)、敏(青衣)、兰(老生)、森(丑角)。

二、小把戏艺惊上海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祖籍和根在北平,但平津剧班扎堆、红角爆棚,生存艰难,又新娶江南两夫人,慧良、慧敏等陆续降生,于是定居上海。初到上海厉彦芝既当琴师又兼剧场管理,曾给金少山、孟小东、李万春等操过琴,擅老生的韩凤奎、精青衣的韩凤英,两夫人为了整个家的生存和今后发展,天天还得去剧场或舞台“挂单”积攒银两。

父母把孩子全部撒出,一人一师或一人多师学艺,再忙每个礼拜他们都把孩子接回改善生活、检查所学戏路进展,视艺业进展与教习师傅沟通、及时调整。厉慧敏五岁吊嗓、练功、学戏、对白、走位、登台。童年不是跟哥姐弟妹一块游戏玩乐,而是天天练功习艺与童伶们对戏过招,她师从小妈韩凤英,以及金碧艳、黄桂秋、筱翠花等,专攻青衣、花衫、小生、刀马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底,“厉家五虎”赴南京演出《二进宫》,从左至右,慧良、慧兰、慧敏、慧森、慧斌。

厉彦芝交际广、站位高、虑事深、有慧眼,当积累到一定资本,又拥有了戏班管理从业经验,1934年10月,一是盘下上海闹市中心牛庄路更新舞台;二是将寄人篱下学艺,具有慧根、天赋的孩子悉数召回;三是成立“更新童伶班”;四是推出“小把戏”专场;五是与“艺歌”唱片公司合作录制“厉家五小虎”唱片。多管齐下“小把戏”成了台柱,唱红了上海滩,剧照、专访频频见诸报刊显著位置,远在苏杭金陵的剧场、舞台排出档期,专车接送,“厉家班”破茧成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声名远扬,1936年春正式更名“厉家班”。每逢挂出“厉家班”出演,买票者必问,今个有“小把戏”上场格。厉慧敏清晰记得日寇犯华、全民愤慨,咱爸授意公演《岳母刺字》时,演出爆红、经久不衰。当时演岳飞的厉慧良13岁、她12岁演岳夫人,9岁厉慧森演书童、演岳云的厉慧兰8岁、演岳母的陈慧君也只有14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把戏”受追捧,带动了周边商业兴旺,每每一个新剧目推出,商家相互邀约给舞台送花篮,往往一摆就是半条街。“厉家五小虎”,受到“丽歌”唱片社青睐,先后灌制了《霸王别姬》《法门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容道》《岳母刺字》等唱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丽歌”有意吊人胃口,掐着市场需求放片,越是紧张人们越疯抢,而且售价不菲,为凑齐“五虎”在唱片上签名,戏迷们冬熬严寒、夏冒酷暑,常常一等就是数小时。

三、逢国难避敌走西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当“厉家班”昌隆、红火,以“厉家五虎”为主体,功夫厚实、演技纯熟的“慧字辈”为根基,可演绎上百部、折,独创和传统剧目,新颕别致机器置景,誉满宁沪苏杭时,“8.13”,淞沪会战失利。厉彦芝久历江湖、眼界宽远,深知凭国家现有实力和严重的军伐派系,一时半会是干不过日本人的,上海沦陷只是迟早的事,杭嘉湖地区看来也难保。他坚决不当亡国奴,不给日本人演戏,率领“厉家班”60余人,于1937年底,从江南水乡、九江南昌、芜湖长沙,视战局发展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避难西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厉家班”经湖南,从武汉乘船到达陪都重庆,刚刚在市中心苍坪街新生票社落脚,惨绝人寰的“五三、五四”大轰炸,把暂驻地大梁子附近几条街摧毁得满目疮痍、处处废墟,剧社六七人受伤。厉慧敏曾如是说,危难之时方见咱爸的决断、远见、格局、才干、担当、气度、襟怀和坚韧,为了几十口人的安全,“厉家班”不得不离开“风暴之眼、危险之都”,赴昆明、贵阳、成都等地寻觅落脚生根处。

国家蒙难、山河破碎,为泄心中之愤、提振抗战信心,《戚继光抗倭》《风波亭》《抗金记》《挑滑车》《四郎探母》等皆是“厉家班”的主打剧目,战乱无序、环境艰苦、历尽坎坷,在居无定所的流动中,“五虎”也渐渐从懵懂走向成熟,一路上在能维持剧社简单生存条件下,一是配合地方常常为军民、师生、逃难者义演,二是捐款支前,赈济难民衣衫米粮。1942年春,随着慧字辈技艺出类拔萃,名声响亮,“厉家班”在昆明正式更名“斌良国剧社”。

太平洋战争爆发,囯际上结成美英中苏抗击法西斯的统一战线,不可一世的小日本失去嚣张狂妄之势。1943年下半年开始,重庆已经很少遭受空袭,厉彦芝审时度势,长期流浪终不是长法,鉴于重庆是战时首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中心,人口众多、城市繁华,对剧社生存发展有利。于是在1944年初,把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巳经愈百人的“剧社”,毅然率领返回重庆,选择正阳街新落成的“一川大戏院”驻场演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厉家班”返回重庆,如鱼得水,焕发生机、浑身充满进取和精益求精的活力,剧社已经熟练掌握三百余部(折)的演出储备,由于功夫硬扎,受到山城人民和各界热情隆重拥趸,演出长盛不衰,长期开午场、晚场,节假日甚至要开早场,一出戏,连看十遍的戏迷多的是,尽管唱段、对白,早已烂熟于心,他们已经成瘾,开场后便眯起眼睛跟着节奏、摇头晃脑、轻哼享受。

抗战胜利,国共和谈期间,蒋介石请毛泽东两看京剧,厉家五虎全部出动,先后在复兴关礼堂演出《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在储奇门军委礼堂厉慧敏担纲演出《十三妹》等折子戏。“厉家班”的演艺水平深得毛泽东肯定赞赏,多次要求鲁艺京剧向“厉家班”学习。

厉慧敏曾回忆说,“厉家班”有两次离开重庆的“诱惑”,一是抗战胜利“国府还都”,此时许多政要名人“打总成”(牵线搭桥),汉口、南京、上海的舞台、剧院也专函和来人邀请“落户”;二是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重庆由中央直辖市跌落成四川省辖市,恰好二哥慧良调天津京剧团担纲当台柱,不少省打“厉家班”主意,“斌良国剧社”两次口径坚决一致,“重庆市有恩于我们,剧社永远扎根山城,那里也不去”。

解放后,“厉家班”没少应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部长楚图南安排调遣,不仅在“一川大戏院”举办专场,还曾在胜利大厦、皇后餐厅给路过重庆的重要人物演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给在潘家坪国宾馆疗休的朱德、邓华演出过折子戏,厉慧敏说:朱老总最喜欢我演的《穆柯赛》、慧森的《时迁盗甲》。此说我在慧森丑老那里得到过证实。

四、为国粹无悔献毕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厉慧敏为人谦恭,承继了父亲兼容并包、艺无止境的优点。1950年上北京出席文艺座谈会,她敬尊梅兰芳、尚小云为前辈,两位京剧大师,专门抽出时间仔细品味厉慧敏唱腔演技,不仅提出中肯意见,还亲自示范解析。1951年夏,程砚秋受文化部副部长周扬派遣,到西南调查文艺现状,他精挑18位京剧演员组成小分队同行,在重庆被安排在“一川大戏院”旁的“又新大舞台”演出。由于他与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私谊甚笃,所以五天演出几乎天天被军队包场,入夜运兵看戏的美式“十轮卡”几乎停满整条五一路。

尽管演出和调研节奏紧凑,程砚秋还是专门抽出时间拜望了“厉家班”。对程砚秋那秀丽伴相、起伏跌宕、节奏多变、幽律婉转、娇雅妩媚、细腻深刻的演技让厉慧敏倾倒。她专候程砚秋谢场后请教,见其如此心诚,为此倾囊相授。1958年厉慧敏带团赴长沙演出巧遇荀慧生,见厉慧敏已是大牌,仍如此虚心好学,执晚辈礼请教,于是倾其所积,特别将自已成就最高的《投军别窑》向其作了示范演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十分珍惜名师点拨,抓住瞬间启迪灵感,从细微之别琢磨,向高峰沉稳迈进,中国“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皆可称为其师。

随看厉彦芝退出管理、厉慧良远赴天津京剧团担纲要职,“斌良国剧社”改制成国营重庆市京剧团,厉慧敏出任团长,为培养新人、扩大阵容,将“一川大戏院”作为排练场,演出转至“实验剧场”。为了锻练队伍、培养新人、扩大影响,厉慧敏先后两次带团全国巡演,深获赞誉好评,在厉慧敏的率领下,全体演职人员用心尽力,跻身全国省级京剧团前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堪回首的“文革”,把演技精湛深邃、炉火纯青、正值盛年、观众叫好、演艺如日中天的“厉家班”踢翻在地、踩在脚下,污蔑其是反动帮派,用封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腐蚀人民灵魂,用历史不耻的残渣余孽毒害社会,借尸还魂否定建国以来成就,腐蚀国家基石。据著名篆刻家萧立人、重庆历史人文专家萧能铸所叙,他们的亲舅舅-中国著名金石篆刻、古藉专家,重庆京剧团著名编剧曾右石先生,所编剧本连同演员古装服饰、髯口马杆等行头,被造反派一火焚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氏昆仲说:1967年酷暑,街上打枪打炮,曾右石被发配打扫厕所、大街,给伙食团运煤,舅舅拉中杠,厉慧敏、厉慧兰拉边绳,厉慧良在天津其处境更加恶劣,厉慧斌不堪折磨和侮辱而惨死,年仅45岁……,“厉家班”的最佳年华、演艺高峰,就这样被葬送、扼杀,至今忆及仍然泪眼婆娑。

1985年春节,厉慧良回渝探亲会老友并接受重庆有关部门,对他平反昭雪,恰逢曾右石先生2月18日仙逝,他带领厉家弟妹在老友、搭挡,为京剧振兴作出重要贡献的剧作家灵前,用老先生精心撰写、脍炙人口的京剧唱段为其送别,这份情谊非常人能领会。

随着文革结束,剧团获得新生,厉慧敏重返团长岗位,她一方面抓学生培养,让后继有人;另一方面带团到成都、西安、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地巡演,找差距、补短板、提质量、接断层,让剧团适应新时代需要。当时经济拮据,她悄悄自掏一万元作巡演开销,知道吗?当时一万元是啥概念,科处级干部月薪普遍六七十元。

晚年厉慧敏没有什么嗜好,她把时间和精力,全都倾注在培养新人和传帮带上,排练场和家两点一线,不知疲倦、不要报酬、不厌其烦、倾其所积、言传身教。她爱“国剧”浓烈到极至,渗入到骨髓里,她甚至把儿时父亲教导箴言,“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地受罪”谆谆传递给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厉慧敏创造的经典-《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当年已经准备好,国民政府在“一川大戏院”包场演出招待毛泽东,由于毛实在忙不过来,时间错不开爽约而没能上演。此后,她毫无保留,举手投足、一招一试、唱练做打全盘传授给周利,老戏迷看了周利出演的《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深感青出蓝更胜于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厉慧敏十分欣慰的是曾经受教于她的周利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孙志芳、周应伟、刘洁、陈小燕等受其指导、得其真传,成为重庆京剧院一代又一代特色独具、担纲名角和传承国粹的“优伶”和名师,青少年时曾受过厉慧敏京剧教习的蒋勤勤,择枝高飞在中国电视领域,先后夺得金鹰、飞天、华表等奖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7年3月26日,厉慧敏走完她83岁,光辉灿烂、成就卓绝的一生,“厉家五虎”塑造的京剧形象、雄强刚毅、悠扬婉转、令人陶醉的唱腔、招式,永驻我们重庆人心里,“厉家班”也是中国京剧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9月10日,是京剧大师厉慧敏百岁寿诞,我们不仅怀念她,更要永远铭记她在赓续弘杨囯粹上做出的贡献和努力。

本文结束,用宋·范仲淹语:“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评价厉慧敏我认为最为恰当不过。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川耀、笔名:寒砺,重庆南岸下浩人,现年81岁,参加工作在商业部门当过理货员、参过军、去过“五七干校”、当过职工业余文艺宣传队队长、任过市级财贸工会主任、重庆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任过《现代工人报》社社长、四川报业协会副会长,曾主持西南地区第一家告别铅字,用计算机编辑出版报刊书籍,获国家新闻出版署表彰。

川耀先生在位时,紧张社务管理之余,擅人物、评论和美术批评。退休后以“文化养生、撰文自娱”安排晚年。通过史海钩沉,他发表了数十万字极具价值的重庆地方文史专著。在《重庆晨报》《红岩春秋》《今日重庆》《重庆艺苑》等报刊连载、刊发。出版了《记住乡愁.下浩》《故城时光.母城》。《故城遗痕》一书的出版正在筹措中。川耀先生作品深受全国各大门户网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注:

1.感谢“黄硕视点”,一以贯之、不厌其烦、认真负责、废寝忘食、精心读文编辑和对应插图。

2.向刘以力、萧立人、萧能铸等历史人文专家致敬,他们提供的“厉家班”史证和文图资料十分珍贵。

3.为减少文字差错,史实尽可能准确,原《重庆日报》社张学文、原《现代工人报》社何仁俊两位好友,认真校对核证。

4.由于历史久远,许多图片无论从档案室调出或私人珍藏,岁月侵蚀变得模糊,经著名摄影师刘治平、电脑专家李廷浩努力修复,清晰度有所增强。

5.感谢重庆图书馆和重庆京剧院大力支持,调阅历史文献和有关“厉家班”文图资料。

6.前不久,一次活动偶遇书面名家秦廷光,听说我在写《厉慧敏百年》,迅即绘出写意画,深致谢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