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邓小平的全家福,照片中的老者正是夏伯根,她是邓小平的继母,也是孩子们的“老祖”。
邓小平一共有两位母亲,一位当然是他的生母淡氏,而另外则是只比他大5岁的继母夏伯根。
事实上,夏伯根从未养育过邓小平,甚至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已经是1950年了。
彼时的邓小平已经是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但在他见到夏伯根的第一面,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孝顺这个继母,只因夏伯根做了一个举动!
邓小平的生母淡氏,大家闺秀
邓小平出生于四川姚坪的一个大户人家,父亲邓绍昌,母亲淡氏。
两人成婚时年龄都不大,一个15一个17,淡氏年长邓绍昌2岁。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邓绍昌很想要个儿子,所以淡氏一嫁过来,就连生了2胎,可惜都是女儿,直到第三胎才诞下一个男婴,此子便是邓小平。
一开始邓父给儿子取名邓先圣,希望邓小平能像孔子、老子一样的先圣,以后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可见邓父对儿子的期望还是很高的。
从记事开始,邓小平就被送到邓家本族开办的翰林院子读私塾,不想上学的第一天就挨了批评,原来教书的夫子觉得邓先圣这个名字,冲撞了孔夫子,让他回去与父母商量改名邓希贤。
回去后,邓小平按照夫子说的跟父母说了改名的事,然而固执的邓父却觉得,老师多管闲事,子女的名字本来就是父母起的,关老师什么事?
母亲淡氏听后却十分认同,淡氏嫁过来前,就是大家闺秀,她深知夫子对一个学生的重要性,于是劝说丈夫:夫子也是为了儿子好,我看希贤也不错,希望他成为像圣贤一样的人嘛!
就这样邓先圣改名邓希贤,继续读书。
那些年,邓小平的父亲担任了广安县警卫总办,整天在外忙碌,所以照顾孩子,基本都是淡氏负责。
她从不打骂孩子,无论遇到了什么事都是先讲道理。
邓小平回忆:母亲是他的第一个老师,他在母亲身上学到了勤奋、正直和向上的生活态度。
其实不仅是邓小平这样觉得,村里村外也都对淡氏很尊敬,街坊邻居发生什么纠纷,也总会请她来断家务,可见淡氏不仅是个明理的,更是受乡人尊敬,在全村都很有威望的妇人。
坚持送邓小平读书,回娘家凑足学费
很快,邓小平到了上中学的年纪,母亲鼓励他往出考,接受新式教育。
最后邓小平如愿考上了广安县立中学,并在中学毕业后争取到了一个出国留学的名额!
然而当邓小平兴冲冲将这个消息告诉父母使,却被邓父一口回绝!这是为何?
原来邓家的产业一直在没落,供邓小平出去念中学就已经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了,万没有闲钱再让邓小平出国了。
就在这时,淡氏站了出来,我有办法!
第二天便拿出了一大笔钱,交给了儿子:这钱你拿着,去留学吧!
邓小平诧异不已,母亲一个从不外出工作的妇人哪来的这么多钱?莫非母亲还有什么秘密瞒着他不成?
原来淡氏的钱是回娘家借的,好在姥爷姥姥都是通情达理的人,最后变卖了家中的田地,这才为邓小平凑够了学费。
邓小平带着母亲的期望踏上了留学之路,然而母亲淡氏却没能等到他回来,于1926年便病故了,终年42岁。
继母夏伯根陪他三起三落,不离不弃
第二位母亲是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他是邓绍昌的第四位妻子,比邓绍昌小了十多岁,甚至只比邓小平大5岁。
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已经是建国后了,那时邓小平担任西南局第一书记,舅舅淡以兴来看望他。
他这才得知自己在老家还有个继母,自从父亲去世后,夏伯根一个人拉扯3个孩子长大,如今还在老家种地,很不容易。
邓小平动了恻隐之心,提出想见这个继母一面。当时村里人都说夏伯根以后有福了,夏伯根却只拿了一个很小的包袱来了重庆,她没养过邓小平一天,自然不能赖上人家。
夏伯根的举动感动了邓小平,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将夏伯根接到家中,为她养老送终。
夏伯根得知后,高兴不已,主动包揽了邓家所有的家务,每天做饭洗衣,照顾孩子,忙的好不乐乎。
哪怕在邓小平在特殊十年屡次蒙难,夏伯根都坚持不离不弃,与邓小平一家一起来到江西,继续生活。
好不容易邓公回到了北京,家里又添了第四代,夏伯根便笑呵呵的接过小家伙,继续带。
可能是常年劳作,夏伯根的身体很好,1997年邓公病危,夏伯根每天都要问孩子们,“宝忠回来了吗?”
张宝忠是邓小平的老警卫员。她知道,只要张宝忠回来,邓小平就没什么大事。
直到有一天,张宝忠回来了,但带回的却是邓小平去世的消息。
夏伯根顿时觉得天塌了,2001年夏伯根去世,享年102岁。
你对邓小平的这两位母亲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别忘了加个关注,点击我的头像进入主页,查看更多精彩内容,下期咱们不见不散。
参考文献
一代伟人成功背后的“巾帼英雄”们 . 邓小平纪念网
逆境中的邓小平夫妇及继母夏伯根.人民网
小平同志的家风 . 学习时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