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2年8月24日,周日,对于信仰上帝的法国人来说是做礼拜的日子,但就在这一天巴黎的天主教徒开始有计划或自发地对城内新教徒展开血腥屠杀,并逐渐蔓延至法国其他城市,这场屠杀持续了几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黎数万名天主教民伙同警察士兵对城内的胡格诺教徒进行血腥的大屠杀,他们根据事先画在胡格诺教徒居所门前的白十字记号闯进屋去,把多数还浓睡未醒的人进行杀戮,然后将尸体抛进塞纳河中。包括科利尼上将在内的高官贵族都被处死,连查理九世的妹夫亨利及孔德亲王都被迫改宗天主教。继巴黎大屠杀之后,许多其他法国城镇也发生了屠杀胡格诺教徒的事件。由此又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 直到1598 年南特赦令颁布后才告停息。

这次大屠杀被称为圣巴多罗买大屠杀(法语:Massacre de la Saint-Barthélemy),又称圣巴多罗买之夜、圣巴托罗缪节大屠杀、圣巴托洛缪大屠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托洛缪大屠杀后,法国王后凯瑟琳·德·美第奇视察成堆的尸体

据有关学者估计,这次屠杀最终导致7万人遇难(另有10万人一说),可以说是巴黎史上最血腥的一幕。为纪念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200 周年,法国文坛巨匠伏尔泰,还曾专门做了一首《1772年8月24日之诗》,愤怒地谴责这次宗教仇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伏尔泰

法国作家茹阿纳在他的书中也曾专门记载这场屠杀:

巴黎的街巷潮湿异常,‘就像是下过一场大雨’——一位路过巴黎的斯特拉斯堡市民如是说。实际上,街巷中闪烁的不是雨水,而是鲜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屠杀的起因,是一场本该浪漫温和的婚礼。屠杀发生于国王的妹妹玛格丽特与胡格诺派领袖亨利(未来的亨利四世)婚礼的五天之后。这场婚姻导致了绝大部分众多最有权势、最富有的胡格诺派人物在以天主教徒为主的巴黎聚集,成为了天主教徒将其集体清洗的契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亨利和玛格丽特

1572年8月22日,当时法国国王由查理九世的母后凯瑟琳指使天主教徒试图刺杀胡格诺派在巴黎的领袖,海军将军科利尼. 但是仅仅使他受了伤,这次行动激怒了胡格诺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刺杀未遂后的第二天,法王查理被迫亲自御诣下诏全数杀害新教胡格诺派领袖(包括其老师德·科利尼本人在内)。但就在1572年8月24日前夜,吉斯公爵之子吉斯以巴黎各教堂钟声为号,率军队发动突然袭击,杀死胡格诺教徒2000多人,从而引发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由于24日正值圣巴托洛节,因此这一血腥的夜晚在历史上被称为“圣巴托洛缪之夜”,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由此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玛格丽特的回忆录重现屠杀时的场景

随后,对于胡格诺派新教徒的屠杀更扩散至巴黎市郊及附近城镇,持续数周之久。现代估计死亡数目的范围十分宽阔,大约从一万人至七万人之间不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大屠杀也标志着法国宗教战争的转捩点。胡格诺派的政治势力因为损失大量贵族领袖而踯躅不前,并且导致许多原先的新教温和派因仇恨而渐趋激进化,从而引爆法国国内的第四次宗教战争。它是“数个世纪以来最可怕的宗教屠杀”。自此,整个欧洲的新教徒都或多或少得因此事件印下了对天主教的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玛歌王后》剧照

据文献记载,惨死于天主教民之手的死难者的尸体几个月内累积在河中,以至于几年内法国人不再敢吃淡水鱼。当时著名的诗人和谱曲家,也是虔诚的教徒的Jean-Antoine de Baïf 写下了极度赞美这次杀戮的十四行诗:

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不是法国宗教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屠杀的,
同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对此的非常高兴:所有罗马的钟都为感谢主的恩典而敲响,一种特别的纪念币为此而锻造,他还委任Giorgio Vasari绘制了一幅壁画来庆祝这次屠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格里高利十三世

他于1582年废儒略历,改用格里高利历(格里历)

我们目前使用的阳历即格里历,而俄罗斯的俄历即儒略历。

1997年8月23日,屠杀纪念日前夕,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发表简短的道歉启示,承认“基督徒作的事,福音在审判”。大仲马在1845年根据这段历史并结合了浪漫和冒险的元素写了《玛歌王后》。1994年上映的同名电影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原法版海报

好莱坞早期著名导演大卫·格里菲斯的史诗巨作《党同伐异》(1916年)也描述了这次屠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剧照与海报

编辑|卧阑听鱼

文献资料|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