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书读下了,是我们全家的希望,甚至是村里的希望,家里就指望她了……”

女大学生的爸爸,说出这番话,我的内心也泛起了涟漪。为什么,我们中国式家庭的教育理念,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女大学生的离开,其实是宿命

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我刚好在老家,顺手转给姐姐看,她说,你想让我看啥?这么悲伤的事情,为什么要分享给我?开心的事情多分享不好吗?然后就关掉了链接,去做其他事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没说话,只是内心也在想,对啊,为啥要分享这件事呢?带给大家什么启发呢?

等到晚上,姐夫回来,也转发给姐姐这篇文章,她才认真看了起来。后来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姐姐跟我说,或许,这就是她的宿命吧!你觉得呢?我知道,姐姐是认真思考过了。

因为,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我的一个发小,从小学习挺好的,即使到了高中,也是拔尖的那种。但高三那年的某一天,突然就跟家里人说,不想上学了,想出去打工。

爸妈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七大姑八大姨都来劝,因为他当时的成绩,考个211完全没问题,甚至努努力,可能够到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现在放弃,太可惜了。发小一言不发,被一家人围着说了两天后,她选择去上学了,但也只是假装,因为从那天开始,她再也没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三天后,在村头的小河边,有人发现了她的尸体。家里人在她的书包里发现了一封遗书,大概意思是,她承受不住学习的压力,已经失眠好多天了,精神状态不好,也不想这样下去了。但没有想到很好的解决方式,只能这样了结自己。

回想我和发小最后一次在一起聊天,她问我:“你说,人一辈子,到底为了什么?像我们,不就是父母的傀儡吗?他们希望我们怎样,我们就要怎么样,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当时我还觉得,她可能是跟爸妈拌嘴了,或者只是心情不好。事发后再回想这件事,可能她当时就做了决定,不想再继续当父母的“傀儡”。

这件事在当地掀起不小的风波,半年后,发小的家里人就搬走了。我想,姐姐说的宿命,大抵就是指的,这一类孩子,很难有更好的选择。

就像这位211大学的女大学生,背负着家人的期待,甚至是全村的期待,她该有多累啊!一次次拼尽全力考公,又一次次被刷下来。她内心的感受,如果不是有过同样经历的人,真的很难感同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上有个非常经典的罗森塔尔效应,经常被应用在家庭教育上,也得到了不少家长的拥趸。就像这个事件中,女大学生承载了全村人的希望,却因为承受不住过程中的荆棘,最终,草草结束一生。谁之错?我想说,还是家庭教育上出了问题。

中国式家庭的伪善面具

每次提到中国式家庭,总会被“围攻”,认为以偏概全了。但其实,真实存在的问题,即使你回避,它也依然在。作为新时代父母,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解决掉这种问题,或者更好地跟它相处,减少对下一代人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什么是中国式家庭的伪善面具呢?我认为,其实就是三个字“为你好!”太多的家长,用这样的心态,裹挟着孩子的成长。所谓的“为你好”,背后其实是一道坚韧无比的枷锁,禁锢住了孩子。

因为是“为你好”,所以,我说的一切都是对的。

因为是“为你好”,所以,附加上父辈的期待,也是正常的。

因为是“为你好”,所以,你不能不接受。

这种“为你好”的口吻,太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有太多家长,用“过来人”的心态,对孩子的成长,指手画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好好学习,以后怎么考好的大学?怎么找好的工作?买这些试卷,我还不是为你好?”

“赶紧出去锻炼,体育分也很关键,明天早上5点就得起来跑步,我还不是为你好?”

“别跟他一起玩,他成绩啥样你不知道吗?找几个成绩好的一起玩,还能讨论下学习,我还不为你好?”

“自己多大了心里没数吗?差不多得了,感情可以培养,早点结婚,早点生孩子,我还不是为你好?”

“就算他做得不对,你就不能包容点吗?孩子都这么大了,离婚后,你们娘俩怎么过?我还不是为你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学习到生活,再到婚姻,好像只要是说了“为你好”,就没办法反驳。“为你好”就像一道符,直接把孩子封印住了。家长乐此不疲,却没想过,那个被封印住的孩子,真的快乐吗?他真的想要,这样的人生吗?

回到女大学生的事情上,她的微信上,房东是唯一的一位联系人,家人已经被她拉黑了,也没有任何一个朋友跟她保持联系。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跟父母的沟通窗口,大抵,就只是每次要钱,最后钱也不要了,直接拉黑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失望和无助?

父母帮不到她了,而她没办法回应父母的期待了。这一切,好像就只能这样发展了。

有人说,去做外卖员、刷碗工、端盘子,也能养活自己吧?可这个女孩,是一直被父母的“为你好”期待着,她怎么可能去做那些工作呢?不要说父母会不会同意,她自己也很难面对,甚至不敢做这样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事的一个细节是,事情结束后,女孩家人将女孩火化,然后找个地方扔了。说是因为当地风俗,没嫁人的女孩,不能带回到村里,甚至说“就当她没来过吧!”

不想苛责任何一方,但我想,这是对彼此最好的选择吧,否则,即使女孩的骨灰放在家里,父母也很难想通,她为什么要离开?

凌晨妈妈来叨叨:

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和孩子,其实都是体验者。所以,尊重彼此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拿着“为你好”的态度,来绑架彼此。也希望孩子们都勇敢一点,把内心的感受,真实袒露给父母,或许,你会发现,其实家长也一直在期待,跟你多一点沟通,多聊几句。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