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古城水多桥也多,这些桥见证着苏州古城“因水而兴”的发展历史,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根脉。河水潺潺,古桥静卧,将2500年的苏州历史与城市的烟火气链接,厚重又淡然。然而,历经风雨侵蚀与岁月洗礼,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部分桥梁遭到不同情况损坏。
为了保证桥梁结构安全,同时还原古桥历史风貌,今年来,保护区、姑苏区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陆续启动小桥维护修缮工程。近日,龙华寺桥、吉水桥、板桥、行善桥、西成桥等7座小桥修缮加固工程正式竣工验收,并重新投入使用。
“换骨”手术
新技术注入新活力
注入新技术、新能量,老桥得以“新生”。通过对部分老桥进行“换骨手术”,可以延长老桥的寿命,延续古桥的文化风貌。此次龙华寺桥修缮,便运用了该项技术。
据《苏州老桥志》,龙华寺桥建于明朝,系单孔石拱桥。桥面中心石浮雕轮回纹,桥孔内镌刻“莲池”两字,字迹已渐风化。龙华寺桥初建时为人行桥梁,1986年因车辆交通需要,在石级上铺设了水泥,通行车辆后桥体不堪重负,古桥拱圈砌石松动,拱片已错位下沉,经检测评定为D类桥梁。为及时给古桥解危,同时还原古桥风貌,据施工方案介绍,先对古桥老石材进行编号后拆除至拱圈,然后修复错位拱片,根据石材编号恢复原样至侧墙,利用拱圈和侧墙形成的天然模板,采用“石代模”工艺,在古桥内部绑扎钢筋网浇筑高强度混凝土。内部“手术”完成后,按照原石材的编号将桥面进行恢复。单孔石桥的拱圈作为拱桥的主要受压构件,扮演桥梁“主心骨”的角色,拱桥的内部增加钢筋混凝土则为其装上了“钢筋骨架”,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拱圈抗压能力,让桥更加结实耐用。
龙华寺桥修缮前
龙华寺桥修缮后
本次修缮还将引坡设置成了台阶,还原人行桥的特色功能,避免以后车辆上桥再次对古桥造成伤害。此外,桥面原有的铺装石材、台阶石材、栏杆底座条石全部保留利用,现状不锈钢栏杆更换为更符合老桥风格的金山石仿古栏杆,保持古桥的古风古韵。
“修旧如旧”
再现历史风貌
整体工程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引入新工艺、新材料。在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对残损严重的部位、构件均按照原工艺施工。
以西成桥为例,桥台运用顶推加压密注浆工艺,古今技法合用,最大限度地保持古桥的文物价值和历史风貌,使之与河两岸融为一体,呈现一派古朴自然的景象。
根据《苏州老桥志》,西成桥系单孔石平桥。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修,民国18年(1929年)苏州工务局重建,民国24年(1935年)又重建为单孔钢筋水泥拱桥,沿用至今已90多年。西成桥成为苏州为数不多保持原貌的民国水泥桥。
西成桥修缮前
修缮前,西成桥西侧桥台台身存在砌石脱空,桥台外突。经论证分析和连续观测,为了实现老桥解危,恢复桥台承载力,保留老桥整体风貌,工程在桥台的空洞处插入锚杆,用顶推工艺整平凸出砌石,再对墙身空洞处压密注浆,填充材料选用H60灌浆料,其高抗压强度、无收缩性、高流动性、高耐久性、高附着力的特点,非常契合本桥桥台内不规则空洞的工况与需求,表层砌石全部保留利用。为防患于未然,东侧正常桥台亦进行相同操作。
西成桥修缮后
历经风雨的古桥在新的时代气息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接下来,保护区、姑苏区将继续积极探索古桥的创新保护之路,保留传统美学,创新施工工艺,留住古韵乡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