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启程去往巴黎的那天,徐嘉余用“抽来的名额”给自己升了个舱——他曾经是中国游泳队为数不多的冲金点,但这一次,他在视频里骄傲地说,中国游泳“多点开花,商务舱的名额不够用啦!”

这是“亚洲仰泳第一人”徐嘉余的第四次奥运之旅,他依然兴奋又紧张。

这一次,他和兄弟们一起打破了美国男队长达40年的垄断,从巴黎带回了那枚份量极重的男子4x100米混合泳金牌,弥补了自己在单项上未能给奖牌改色的遗憾。

“之前会觉得对于自己而言,单项的金牌当然非常重要,但拿到接力冠军的那一瞬间,突然意识到这是打破垄断,历史性的一个冠军,它代表的是我们国家游泳整体实力和综合实力的强盛。这一块金牌,比其他都沉。”

从吃不下饭到双手合十

从吃不下饭到双手合十

来到巴黎奥运村,徐嘉余希望从一个更为轻松的视角向外界展示着第四次踏入奥运村的感受。但实际上,作为老队员的他一点不轻松。即便这一次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心态比以往也更加平和,但依旧奈何不住激动和焦虑,“因为从小的参赛经历不是那么美好,所以每一次可能都会带着不同的压力,心境也不太一样。”

进入奥运村放下行李,第一件事就是干饭,按照徐嘉余的说法,舟车劳顿之后的这一顿饭还算吃得香,“因为后来连饭都吃不下了。”

他很难去解释身为四朝元老的自己为什么仍旧如此紧张,“赛前那几天,感觉一点东西也吃不下,就是那种闻着就感觉胃不舒服,其实是一种心理和身体结合的反应。”他也会问问其他队友是如何调节这种心情的,但是得不到答案,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承受着这份压力。只要走进奥运会的赛场,喜怒哀乐,都是自己给自己的。

好在这并没有影响竞技状态,对于像徐嘉余这样顶尖的运动员而言,很多事情已经不需要再用大脑思考,“完全凭着身体反应跟肌肉记忆去完成这整场比赛。”

在去往巴黎之前,队伍对徐嘉余个人项目100米仰泳的期待“只”是一块奖牌,“大家对年龄上的偏执还是会有一些的,觉得年龄大了,希望可能小一点。也会把我之前的成绩带入,觉得我并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但徐嘉余是有野心的,他想争金,同时也清楚自己有跌出前三的可能。“因为在百米的赛场上一切都有可能发生。”

踏入拉德芳斯游泳馆后,徐嘉余注意到这一回大家“都很卷”,因为担心自己跌出决赛,在半决赛中,他用爆发式的表现,最终以52秒02拿下第一。

就在那一刻,徐嘉余的心境便完全改变,金牌好像唾手可得,“希望来了,压力也来了。”更何况,开赛几天,游泳队还没有金牌入账又成了热门话题。

说完全听不到别人议论不太可能,“确实也会有点想法,至少我是这样的。”100仰决赛以前,队友覃海洋在有争金希望的100蛙项目上发挥失常,仅拿到第七的名次。

接下来是徐嘉余的单项,“看你了啊!”等待一块金牌振奋士气的中国游泳队每天都会相互打气,几个兄弟始终在彼此面前尽量表现轻松,队内气氛也并不像外界猜测的那么压抑,都想用自己的表现去迎来这个“开门红”。

100仰决赛那天,徐嘉余戴上耳麦,他喜欢在赛前创造一个安静却又激烈的环境让自己能够全情投入,“我的梦不是未来,就是现在,几次跌倒就几次爬起,这是一场Party,这是一场革命……”律动极强的音乐涌入耳里,是王力宏的《就是现在》,歌词恰到好处,他甚至开始热泪盈眶地告诉自己:“对,就是现在。”

他在出发时0.5秒的反应时间是所有选手中最快的,前50米游出了24秒88,排名第一,但略微可惜的是,后半程体能不足,被23岁的意大利小将托马斯·切孔超越。

未能拿下这枚等待已久的金牌,赛后有人问他“遗憾吗”,他当时第一反应答道:“不遗憾,还好。”但后来想想,就差一点点,“怎么会不完全遗憾呢,说出来这句话,可能就是不想在当下让自己难过而已。”又或者冥冥之中,他似乎感到接下来的4X100真的能弥补一切。不管如何,从这场比赛之后,他终于能好好吃下饭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潘展乐以46秒40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拿下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冠军,这块金牌给了沉寂中的中国游泳队巨大的激励。那天比赛结束,徐嘉余收到覃海洋发给自己的报喜信息,他兴奋地回复:“我们接力的希望又高了!”

时间来到了4x100混合预赛,赛前覃海洋找到徐嘉余,告诉他自己觉得身体有点不舒服,让队友都注意一点。但比赛开始,覃海洋完全丢掉了此前的糟糕状态,在蛙泳一棒中,游出了58秒51的成绩,排在所有预赛队伍里蛙泳第一。与徐嘉余、王长浩和潘展乐一起拿到了预赛第二晋级决赛。

意料之外的是,王长浩在预赛结束之后身体出现不适,团队立即决定用孙佳俊替补出战决赛第三棒。幸好这一变化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状态极佳的孙佳俊最后给了大家惊喜。

决赛日的一幕幕必定将留在所有人心里很久——徐嘉余带着离弦之箭的姿态划破水面,0.53秒的出发反应虽非最佳,但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后程加速,让他在第一棒帮助中国队占据了领先优势。上岸后,他双手合十,“当时心里一直在祈祷,不要有任何犯规,直到我们中国队的名字展现在第一位的时候,我才终于相信我们真的得到这枚金牌了。”

第一棒游完的他在岸边看到覃海洋的稳健,看到孙佳俊的坚持,也看到潘展乐的绝地反击,3分27秒46,新的历史被创造,中国游泳队首次站上了男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的奥运会最高领奖台。

当潘展乐率先完成触壁,徐嘉余第一时间看向了覃海洋,两人什么都没说,只是相视一笑,是释放也是对遗憾的弥补。“再转头,看到了孙佳俊,他泪流满面。我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但好像看到有人比我哭得更厉害,我反倒能忍住了。”三位队友把最深的拥抱给了潘展乐,“在我们队里,一直是以实力为准的,我们不管年龄如何,他就是我们的最后的保障,我们三个人都相信他,他也非常相信我们。”

图片

现场的欢呼声实在太大,大到把每个人想说的话都淹没在了庆祝里。不过对于徐嘉余而言,这个时刻任何的言语都是多余的,巴黎奥运周期里的一切艰辛,都被这块金牌彻底融化。

用冲刺巴黎的三年逆转人生

用冲刺巴黎的三年逆转人生

过去三年当然无法轻易被遗忘。除了对巴黎奥运成绩的冲击,更重要的可能是,徐嘉余完成了对于自己游泳生涯的一次逆转。

东京奥运会前夕,恩师徐国义病逝,从小跟随师父的徐嘉余仿佛陷入深渊。徐国义虽然严厉,但他是徐嘉余心里的“靠山”,是他在东京冲击男子仰泳项目巅峰的底气。

那段时间,性格温和的徐嘉余变得焦躁,熟悉他的朋友发现一点点小事都能让他狂躁。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徐嘉余和身边的人都不知道如何应对。带着痛苦与迷惑,已经拥有破世界纪录实力的徐嘉余在东京游崩了。他在主项男子100米仰泳只拿到第五,男子200仰泳糟糕的状态让他只坚持到了半决赛。最终是集体的力量让他重拾自信,他与队友合作,拿到了首次在奥运会设项的在男女混合泳接力银牌。

这枚奥运奖牌是给徐嘉余的安慰,但没有解决他面临的问题。东京奥运会之后,他需要新的教练团队带他走出人生的迷雾。

由于中国仰泳项目人才的缺失,徐嘉余被大家戏称为仰泳界的“孤泳者”,在各个大赛中他也不得不身兼多项。这次在巴黎,除了自己的100米仰和男子混合接力之外,中间他还和队友一起联手参加了男女4x100米混合接力的预赛和决赛,拿到又一块银牌。

不过为了保障团队项目的状态,他不得不再一次放弃了自己的200米仰,“其实也很想在这个项目上面尝试一下,从2019年开始就一直在放弃,还是想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接力项目上,因为就算单项拿了金牌、银牌,也只是代表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奥运周期徐嘉余需要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而除了身体的挑战之外,最重要的是主管教练和整个团队的重建。恩师徐国义离世之后,考虑到师母娄霞的身体情况,游泳队开始寻找新的教练人选。

因为训练不系统,2022年初他一度想到了退役。此时,仅比徐嘉余大8岁的师兄蔡力再次回到他身边。蔡力告诉他:“你(100米仰泳)游进52秒的时候我在,现在我仍然相信可以把你带回巅峰。但我需要你和我一起拼命。” 于是,巴黎奥运周期仅剩的三年时间里,徐嘉余“负责踩油门,蔡力负责刹车。”

师兄蔡力作为运动员的简历不如徐嘉余那么耀眼,但转型成为教练之后,着实展现出了自己的优势。与此前恩施徐国义传统式的培训方式不同,蔡力的到来给了徐嘉余全新的训练体系。考虑到目前徐嘉余在仰泳这个项目已经有了自己成熟的练习机制,蔡力除了在技术上做出一些指导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了队员更大的空间,完成老队员的心理重建。

在整个巴黎备战周期,除了平时在游泳队的正常训练、研究分析技战术之外,更贴近于年轻人的师兄也会尽量给他们更为轻松的备战环境。蔡力给了年长的运动员更多的生活上的自由,“比如练完了我们真的是身心疲惫,他不希望我们只是在房间里玩玩游戏,或者是只是在房间里待着,更希望我们可以出去看看、走走。”

蔡力放弃了自己一手带着的小队员加入国家队教练组,徐嘉余最担心的就是这个周期自己出不了成绩对不起师兄,而蔡力教练却不希望他把这些压力转嫁到训练上,他一直告诉徐嘉余用科学的训练方式和比赛节奏去冲击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三餐吃饱,不吃零食”,蔡力让徐嘉余把自己最好的体能和状态都放在真正的大赛。

在这样一个年龄段遇到合适的训练方式,对于徐嘉余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以前经常会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肠胃痉挛、呕吐情况的他,在这个周期反倒好了很多。

2023年,在连续缺席了短池世锦赛和全国游泳春季锦标赛后,时隔四个多月,徐嘉余才出现在5月的杭州亚运会第二站选拔赛中,100米仰泳预赛他游出了52秒66,是当时世界第二的好成绩。但谁都不知道这些日子他付出了多少,他只是拿着矿泉水猛地朝自己头上浇去,说了一句:“太累了!”

重新走入大家视野的他似乎变了一个人,以前游泳队的“小哭包”已经不再刻意去关注那些关于训练的苦和生活的难,人生的逆转就在某一个阶段潜移默化地达成。

“不是在用体力的年纪了,是在用脑力去前行。所以过往的痛苦这些我觉得没有必要跟大家去阐述太多,这种东西说出来大家只会觉得你很矫情。”对于三年的艰辛,徐嘉余最终仅用了一句带过。他向来不是一个自信的人,但好在,如今他开始懂得放开。

想要上天入海的灵魂

想要上天入海的灵魂

“两金当然更好,但现在一金两银也很不错啦。”

对于徐嘉余而言,这枚极具份量的接力金牌是巴黎奥运周期最为欣喜的回报。

回到国内,徐嘉余的整个状态都松弛下来,哪怕面对接二连三的采访,他也始终保持清爽的精神状态。“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非人类。”他突然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过去十年,徐嘉余一个人扛起了中国男子仰泳的大旗,在泳池中用“非人类”来形容他确实不为过。但他却摇摇头:“我指的是人格。”

在此之前,我们与徐嘉余有过许多次交流,但这一次他似乎变了一个人,一改这些年来面对采访时的拘谨,轻松地谈起自己。“感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较深刻,我喜欢对于海洋和宇宙的探索,会去了解这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东西。我也喜欢历史,近代史、三国的……”神州上天,他向往浩瀚和未知的领域,蛟龙入海他思索一方泳池与深沉海底的不同。说起来有些泛泛,但这一切确实又能让他找到平静之所,接受自身的渺小,“对,就是一种解压。”

他也想过要去自驾游新疆,要去玩一些极限运动,成为广袤自然中的一员。但由于多年集训比赛,甚至连一个长假都凑不出来,徐嘉余说自己这些年只去过一次三亚,而唯一玩过的极限运动,“过山车算吗?”他笑着说自己还偷偷去公园玩滑梯,也喜欢一些玩偶,“从小就一心放在游泳上,现在想想,这些都是在弥补我们错过的童年吧。”

和每一代的体育运动员一样,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童年,而和上几代体育运动员又不同,以徐嘉余为代表的这批运动员被置身在了截然不同网络时代。尽管对于“粉丝”的追逐、网络的议论已经习以为常,但徐嘉余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确实经历了一些转变。”好在于他而言,网络是把双刃剑,“我觉得我很适应这个环境,也会利用这个环境去让大家了解游泳,让更多人去加入游泳。”

8月19日,是徐嘉余2字头最后一个生日,他告诉29岁的自己:“感谢你能够坚持到现在,虽然对于你来说可能单项上没有拿到金牌的能力,但你在接力上为整个中国游泳队献出了最好的自己。”

作者:小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