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文6193字,阅读约10分钟

《城市秘密》作者:一大碗

感谢小追、拾月、曲晶、杨哥为本文提供帮助

在对日本朋友介绍自己家时,90后的小追会这样形容良渚:在安藤忠雄建筑旁,一个像吉祥寺一样的地方。

每个日本人听到后,都大为震撼。

▲在良渚展开的生活长卷 摄影@王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良渚展开的生活长卷 摄影@王叔

吉祥寺不是一座寺院,而是东京一块近郊区域,连年获选最受欢迎的居住地。

吉祥寺在公共交通的最后一站,车站附近餐厅、咖啡馆、商店丰富,周围大学林立,很大一部分居民是高校师生,文化氛围浓厚。又因近郊位置,住户以年轻人和老人的两端年龄层为主。居住区围绕井之头公园展开,宫崎骏的吉卜力美术馆便在咫尺之遥。

有一部日剧叫《只有吉祥寺是想住的街道吗》,讲的是房产中介如何把想要住到吉祥寺的客户,介绍到别的区域去——约等于下了个定义:吉祥寺是新老东京人的最高居住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治愈日剧《只有吉祥寺是想住的街道吗》中的片段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治愈日剧《只有吉祥寺是想住的街道吗》中的片段场景

这个问题放在杭州,小追的答案很明显:只有良渚是想住的街道。

良渚在城区一极,一个远离闹市而自成中心的地带。杭州这样一个当代建筑作品偏少的城市里,良渚一地,就拥有安藤忠雄、大卫·奇普菲尔德、王澍、张永和、柳亦春等顶级建筑师设计作品,而大师们为良渚所创作的领域,涵盖了博物馆、艺术中心、高校校园、住宅、商业街区等丰富的空间形态。

从最早文化圈媒体人对良渚的青睐,到如今中国美院良渚校区的开放,为良渚奠定了一种人文艺术的基调。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小鹿,后山竹林的飞鸟,和白鹭公园的野趣,自然与人居的共情交融。玉鸟集开放后,原本散落的商业设施再度凝练,初代网红大屋顶的隔壁,长出了书香馥郁的大谷仓。

并且旁边还有永旺,就很东京。小追补充了一句。

▲良渚玉鸟集一角 摄影@王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良渚玉鸟集一角 摄影@王叔

我们采访了如今的良渚人,有刚刚搬进良渚一年的新住户,有安家多年,甚至把工作空间也搬进居住区的艺术家,有在此开店赶市集的小老板,还有上海工作在此买房的双城生活者。共建社区的宏大课题下,他们用自己的切肤体感,在良渚找到了大与小之间的生活锚点。

▲“建发·云熙”项目附近的良渚生活地图 插画@朱小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发·云熙”项目附近的良渚生活地图 插画@朱小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良渚的一天,从清晨六点的七贤桥开始。桥北的七贤山居,是村里拆迁后的安置房,家家户户门前一平米的小花坛,自然而然开辟成了小菜园,茄子、玉米、橘子、番茄、丝瓜......这些菜首先出现在村民及邻舍的餐桌上,然后出现在篮球场的早集里。

每天早上六点到十点,七贤山居的小区篮球场,是方圆百里最热闹的早市,不止周边村民,南至蒋村、北到塘栖,都要时不时大老远奔赴而来。摊位像规整的纵队,整齐排列在篮球场上,双休日人头攒动,市集会直接占满旁边的停车场。村民家里吃不完,担出来找点活计。电瓶车、小三轮,停满村口。一个小板凳,两片编织袋铺地,瓜果蔬菜摆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市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市 摄影@停香

晶晶会在大陆农贸市场里,挑选几样固定的家常菜,然后去早集,等待与时鲜不期而遇。早集摊位并非一一固定,每个时节自有每个时节的自然标识。五月开始,枇杷上市了,倘若本地滞销,塘栖农民就会开车载着一筐筐枇杷来;端午时节,市场如一个无形的大香囊,与人等高的菖蒲与艾草一捆捆盖过头顶;六月,苋菜杆集中上市,像草垛子一样立在身后;初夏,水八仙的季节,茭白、荸荠、菱角,一把含苞待放的荷花裹着一支莲蓬,吵闹之处偶得雅趣。

▲闹猛的菜市场 摄影@曲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闹猛的菜市场 摄影@曲晶

早集里最讨人喜欢的是“歪瓜裂枣”,譬如最近结果的瑶山桃子,大小不一,歪歪扭扭,有时还有虫孔,不像店里那样工工整整,才尤其诱人,尝来有种原生的自然鲜味。尽管在杭州生活了十多年,晶晶还是时常有认不得的时令风物。有一回,她看一种陌生叶菜销路极好,一群人围在摊前挑拣。叶片很小,看起来脏脏的,不似菜叶,倒像山茶花叶,她好奇询问摊主,回复的是她听不懂的良渚土话。最后迷迷瞪瞪拍下照片,请教了相熟的本地老师傅,才知道那是做立夏饭的乌米饭叶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靠近村委一头,卖睡裙的、补鞋底的、改衣服的、配钥匙的,各自搭出简易铺面,闭市了盖上铺盖,小锁一锁,各回各家。村委小楼里,有家面馆,没有名字,只用KT板打印了“面店”两个字,贴在门口。晶晶吃过几次,常见到一批上了年纪的大伯,清早不早就坐在店里,也不吃面,往往在菜场买二两羊肉或者杀一条鱼,直接带来,请老板做个菜,老板只收一点加工费。晶晶起初不理解,有一回看到大伯问老板要了一只一次性杯子,然后自己到塑料桶里打一杯水,坐下开始小酌,晶晶靠近一闻,才算咪出来味道,哪里是水,分明是白酒。回头再一看这“面店”俩字,多少有点言简意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名面馆 摄影@曲晶、小追

偶有一些年轻朋友,从很远的地方开车过来,未及市集,就被电瓶车、小三轮堵在村口。晶晶会和他们打好招呼,谁也不能吃早餐,来的第一站,老陶面馆,人称“余杭拌川王”。早上五点开张烧面,刚到中午就卖完收店。小追每次会先点一碗11块的肉丝拌川,然后加猪肝加腰花加大肠加蛋,料吃足,老板一看就知道是会吃的。如果张望半天点一碗虾爆鳝,那就要当外面客人来对待。到了冬季,店里会挂出羊杂面的牌子,属于季节限定,一碗下肚,热气由内向外散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猪肝面与卤大肠,配上一瓶肥宅水,快乐加倍。 摄影@停香

吃到八分饱,早餐才过半,下一站是去舅妈那里买烧饼配油条。起初舅妈没有门店,就在菜场门口摆了一只桶,只有买了饼的人,才有幸从烧饼纸袋上看到舅妈美名。后来生意做大,舅妈从流动岗位到盘下一家店,名声已经从七贤桥传到了中国美院良渚校区。说来也巧,晶晶头一天还在菜场对面买烧饼,后一天就在校园里遇到舅妈和女儿女婿搬着大包小包食材准备开店,双方面面相觑,彼此都有点恍惚不知所措。

后来才知道,是美院某位老师在舅妈这里买了个缙云烧饼,舅妈现擀现烤,大饼一口酥脆,小饼肉香滋油。当即发出诚挚邀请,请舅妈到良渚校区里开一家店,拯救拯救师生们的胃。从此,舅妈烧饼,成为美院师生的精神家园。这则故事,是晶晶的学生告诉她的。

“那现在老店里做饼的阿姨是谁?”答:“是舅妈的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舅妈烧饼 摄影@曲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舅妈烧饼 摄影@曲晶

在处处开发的良渚,生猛的集市,成为现代社区里,鲜少保留的安置传统生活的一种方式,野蛮生长里自有村民的内在逻辑。这种逻辑是,即使大伯就坐在巨大的垃圾分类桶前摆摊,你依然觉得这些菜看起来十分清爽可口。

十点一过,早市散场,村民回家,市集立刻恢复成年轻人的篮球场。如果当天的菜还剩许多,那么避开日头正盛的时段,良渚镇沿着七贤路向北,兰里沿着荆大路向东,有时白鹭公园路口也会碰上,你总能找到村民摆摊的地方。这种未经规整的鲜活闹忙,久而久之,成为了约定俗成的物资集散中心。

▲良渚生活一角 摄影@徐世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良渚生活一角 摄影@徐世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晶晶很清瘦,第一次见面很难想象,她是如何领着铁桶、铲子独自上山,寻找一条后山野路,挖开重重山土,背着40多斤的土料,风尘仆仆地走回工作室的。工作室里有些闷热,尤其在土料实验和烧窑的过程中,空调带来的温度变化,可能导致陶土烧制中色泽、湿度的改变,进而影响结果。

她是陶艺家,工作地点除了偶尔出没在美院校园,一半时间在工作室,一半则在后山挖土。溪沟下、山坳里,离开大众路线,总有一些唯她可辨识的取土处。

▲在后山取土与工作室工作的曲晶 摄影@曲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后山取土与工作室工作的曲晶 摄影@曲晶

所谓后山,只是附近居民的习惯叫法,意指大雄山、五郎山、崇福山、大观山相连的山包,绵延成片。入山,是良渚生活里,平平无奇的一幕。可能是一年上山三十次,走同一条山路,观察四季变化的孩童;也可能是每周三,天将未亮,一路跑山沿途清理垃圾的良渚跑团;还可能是春日里慧眼夺笋的挖土人,或交付田地后向大山走去的开垦农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后山带美院学生上课 摄影@曲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后山带美院学生上课 摄影@曲晶

最寻常的路线,是从大雄讲寺上山,沿着石板路行至竹径茶语下山。但游步道四通八达,分岔小路随意散开,通往不具名的方向。走的多了,自然好奇分道扬镳的路口将人引向何处。入了山,晶晶在每一次小路分岔的选择里,尝试无数种平行的可能性,有时也会一不小心误入了七贤村村民占山为王的山间菜地里。长达十年的时间,她与大地肌肤相亲,做泥土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泥土实验 摄影@曲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泥土实验 摄影@曲晶

良渚一带,土质含铁量高,多呈现红褐色,但哪怕仅仅相隔一米,些微的高度变化、湿度不同,就会带来异质的泥土。刨开表层土,剔除枝叶,净化处理,还原泥土本来的颜色。“有些色泽很美,但耐不住高温,有些加入植物纤维,反而得到更紧密的结构……”经过无数次实验,她记录了适宜不同创作的土料。即使良渚各处的土壤再熟悉,也都是偶得的孤品。“加油站附近曾有一处土料,我叫它美丽洲红,后来建了公路,埋在深处,也就取不到了。”

▲泥土实验 摄影@曲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泥土实验 摄影@曲晶

早在美院良渚校区建立前很多年,晶晶就已经把工作室和住处统统搬到了良渚。对于晶晶来说,良渚是个刚刚好的地方。居住在良渚,意味着不拘泥于生活在城市的中心,而享受在城市与自然的交汇口。与她相似的艺术家邻居有很多,“美院的学生里,很多人从在校第三年开始,就在寻找一个可以安静创作的地方。”而良渚,恰恰是那个兼容清修与烟火的最佳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拾月第一次从蒋村的出租屋里,骑着车沿古墩路一路向北,看了很多房子,直到在良渚停下。当时他在未来科技城的大厂工作,潜意识里一直认定,自己不会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或许明年,或许下个月,他就会离开这座城市。城市轴线自南向北生长,穿过西溪、三墩,直至贯穿良渚。不久后,他在良渚买下了人生第一套房,甚至信誓旦旦地告诉我,即使现下在上海工作,也终要回良渚生活。

我们相约在玉鸟集的Manner,以一杯咖啡的名义聊一聊。这家空间巨大的Manner,与其厂牌下的大多数迷你小店不同,从一开始就清晰定位,是一个便宜交谈的社交场所。巨大落地窗与无隔断空间塑造了开敞通透的体验感。室内外上百个座位排布紧密,在双休日座无虚席,如阶梯教室般层层跌落,背靠背却不让人觉得局促,两层挑高打通带来的空旷感,消散了相邻座位被打扰的拘束。

▲夜幕下玉鸟集Manner Coffee 摄影@小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幕下玉鸟集Manner Coffee 摄影@小追

位于玉鸟集的入口,对面就是并行而立的大谷仓与大屋顶。Manner的存在,处于一个引导的位置,方便周围居民找到一个接待客人的入口,就像今天。

他没有带包,只是单手提溜着一台笔记本,随时准备结束这场对话,无缝进入工作状态。但他不会留在Manner,这里不适合干活。可以想见,在这场对话结束之后,我们就会去向两个方向。社畜们的灵活办公地点,首选仍然是大屋顶的村民图书馆;作为一个游玩参观的客人,我势必会去玉鸟集完成消费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鸟集 摄影@王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鸟集 摄影@王叔

在入驻商家里,既有木墨家居、唱片王国这样的艺文品质店铺,也有如老头儿油爆虾、林不染面包店等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商家。玉鸟集也保留了良渚的共建精神,不仅有山野餐桌这样的本地居民商家,还开通了一档播客,开诚布公地和听众分享玉鸟集营建的前世今生,甚至运营方如何考量确定各类商家三七开的比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亲切称为“大屋顶”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杭州较早使用清水混凝土的当代建筑,以朴实简洁的几何结构,抽象光、风、水等意象,直到7年后的现在,依然具有审美和建造水准的引领性。南侧为美术馆,中间为小剧场、书馆功能的文化空间,北侧为SPACE商业区。从喧闹的文创商店、咖啡馆等区域,经过一段狭窄的廊道,抵达尽头的村民图书馆,瞬间安静。公共空间和私密领域,亦动亦静的双重功能自然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屋顶 摄影@徐世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屋顶 摄影@徐世明

硬件之余,从樱花季、音乐会、开放麦,到文化论坛、文创市集、艺术电影,大屋顶多重复合空间的内容探索,一直是新良渚人的文艺生活核心。就在本月,大屋顶“2023良渚古典音乐节”的9场专场音乐演出和4场专业沙龙,全部免费开放分享。

小追选择在良渚定居,大屋顶的存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有时她是消费者,有时她也参与市集活动成为摊主。有一回,屋里是单向空间创始人许知远与大谷仓的建筑设计师柳亦春的对谈,屋外是她正作为摊主,在售卖木村拓哉和金城武的早年经典写真。思来想去,许知远没有赚钱重要。

▲大谷仓(单向空间)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谷仓(单向空间) 摄影@停香

不久后,单向空间在大谷仓正式开幕。比起运河边的单向,这家弱化了书店的特质,有书有咖啡有展览,但都浅尝辄止,更承担了一个良渚艺文生活样板展示厅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谷仓(单向空间) 摄影@王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谷仓(单向空间) 摄影@王叔

玉鸟集开放前,也有很多朋友不远万里来大屋顶参加活动,却总抱怨没有一个可以在活动之外吃吃饭、消消费的地方。直到今年,这点得以弥补,再过不久,城北万象城也会开幕。良渚重回大众视野,还将原本的社区商业,做到了城市高度。

有人说玉鸟集是唯一可以与太古里PK的商业,也有说它是天目里最强竞争对手,还有说是杭州的阿那亚。但对于良渚居民来说,封号皆过眼云烟,首先最重要的是,食堂的油条如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鸟集周末市集 摄影@小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鸟集周末市集 摄影@小追

村民食堂的油条,曾是原本食街里标志性的食物。经过改造后,摇身成为玉鸟集的海来大食堂,在开张第一天,就吸引了无数回来买油条的附近居民,足足排队一小时。

海来原本开在瓶窑工业区,距离良渚王城遗址公园不到两公里,是小追从小吃到大的本地食堂。此前她致力于向每一个来遗址公园游玩的人,推荐海来的秘制套肠,外层大肠有嚼劲,内里小肠满口鲜香。这道海来名菜,需要提前预定,吃一口知人生无常,当下最好。而现在小追又会带着每个来做客的朋友,尝一尝玉鸟集里的海来大食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来大食堂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篇互联网热文,名为《良渚玉鸟集·从Manner走到星巴克,隔着15家咖啡店的距离》,15家多少有些耸人听闻,但是从单向空间的咖啡特调、PUMPLI HOUSE的瑰夏与大师杯,到村民咖啡的走咖,确实基本囊括了市面上各种类目的咖啡店。卖咖啡,是人们理解艺文商业空间的最大公约数,但良渚人真的养得起这么多咖啡店吗?小追表示困惑和关心。

真正有咖啡需求的人,在这些店出现前,已经以另一种友邻方式找到了归宿。mori et mori就是这样一家具有家庭感的社区咖啡小屋。既是烘焙工作室,也偶尔作为招待客人的小店,更是与朋友相聚的自家厨房。男主人在大厂上班,女主人四年前辞职,工作坊就安放在小区住宅里。最初只是烘豆子,渐渐的,总有人想来拜访,因而也偶尔开放招待一些客人。预约听起来太严肃,才有了开放日这一说。杯盘食器都是女主人喜欢的法国中古器物和日本作家器,开放时间不定,有时周末两天,有时半日,若想拜访,需在小红书里关注他家开放日的预告,私信沟通确认具体住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moriet mori咖啡店 摄影@mori et mori

这样融合了工作、商店与家庭住宅的复合空间,在良渚时常会有,往往藏在最有趣的深处。比如另外一家叫the big house的中古食器店,甚至不会出现在大众点评app上,采用全预约制,唯相熟之人口口相传,才可寻得。

6月16日,小追在微信朋友圈里写到:

“端午从妈妈那得到一筐小番茄,狂吃两天也还剩很多,已经很熟了想找个办法保存起来;星星说可以给我露台的香草,很不客气的薅了一堆百里香罗勒迷迭香(包括一头蒜);烤番茄和油封的橄榄油是然然妈妈送的。(方子来自抓胃女士!)很有村里生活风格的油浸小番茄一罐看起来没花一分钱。明天就要拿来吃吐司。”

▲油浸小番茄 摄影@小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油浸小番茄 摄影@小追

她形容,这是一种类似“动森”的生活,会突然收到信息:“早上,晶晶说开门你会收到村里番茄,开门一看果然,她早上去菜场了,把一袋子放在我家门口”;或是回家看到一个竹筐,打开才想起,邻居家露台的小蔬果园丰收了。每逢周二,永旺梦乐城的优惠日,友邻们互通情报,拼单购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追在微博记录下的良渚“动森”生活。在公园里,她抓拍到一位冥想的女孩和一只松鼠,她俩互不打扰,也保持着温暖而克制的距离。摄影@小追

搬到良渚一年多里,小追经历了孤独的疫情时代。但这样独处的时间里,越发让她对良渚产生家园般的依恋。以彼此帮助,但互不介入的方式,保持着温暖而克制的距离。

住在良渚,已然从一种概念、一种传说,落地为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等我们采访完,内心有一股压抑不住的冲动就是:我们也要住到这儿来,住到杭州的“吉祥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发·云熙采撷在地化的符号设计,从传统诗画中揣摩意向,将良渚历史转译、建构,通过建筑、景观、空间等语言,让生活浸入山水,营造“一府五境”的独家记忆。建发•云熙首开售罄,本月新品即将加推,中轴瞰景楼栋150套优质房源,敬请关注。

《城市秘密》本期创作团队

设计:徐世明

插画:朱小贱

摄影:停香、黑白之舞

编辑:大倾城、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