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凭曾经“二让司令一让元帅”的事迹,就足以说明戎马一生的粟裕大将,是一个有着高尚革命情操的人,然而他却在1958年突然蒙冤。
那时,很多人都认为粟裕将军蒙冤受屈的原因,是与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元帅之间有矛盾,但究其根本原因,只有陈赓大将才看破了其中的玄机。
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上,强加在粟裕头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有两条:一说粟裕是“野心家”“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说粟裕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原因是他“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关系”。
会议组织者称粟裕是饶漱石的帮凶,1943年在淮南黄花塘批斗陈毅,并且还赶走了陈毅。但事实上,当时粟裕根本就不在黄花塘。
由于苏南地区在“反清乡”斗争中吃了亏,日伪便能集中全力扑向粟裕所领导的苏中地区。因此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在1942年到1943年间,苏中军民与日伪打仗有一千余次,平均一天要打三仗。
粟裕是在取得“反清乡”斗争胜利之后,去看望生病住院的刘炎同志时,才知道黄花塘曾发生一场“整陈毅”事件。
但是,扩大会议的组织者仍不放过粟裕,认为粟裕在前方屡打胜仗,给饶漱石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批斗陈毅的环境”,“间接地支持”了饶漱石。
其实,陈毅和粟裕之间,曾经的确有过分歧。那是在解放战争初,两人因研究在何处歼敌的问题而产生了不同意见,这充其量就是工作中的争论,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大事。
尤其是当陈毅知道党中央、毛泽东已经批准了粟裕关于“在内线先打几个胜 仗后再行西进”的意见后,便立即改变了态度,与张鼎丞和邓子恢一样,全力支持粟裕,从而取得了“苏中战役”,即名垂青史的“七战七捷”这个极其辉煌的伟大胜利。
后来,华中军区与山东军区合并为华东军区。陈毅任司令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中央军委、毛泽东两次发电指示:“华东军区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由粟裕负责。”
与此同时,陈毅致电中央:“今后集结张鼎丞、邓子恢、粟裕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裕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从此,陈毅和粟裕之间,互相尊重,配合默契,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功勋!
陈毅自井冈山红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对粟裕的赞扬是很多的。如陈毅在1947年8月6日给中央的电报称:“我认为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杰出的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 彪并肩前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粟裕与聂荣臻共事时间很短,唯一出现的一次误会,是发生在聂荣臻任代总长期间。当时聂荣臻担心毛泽东事情太多、太忙,认为不必事无巨细都直接报主席那里去,因此要求军队方面的报告,都要经他批阅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有必要上报。
过去一贯按毛泽东提出的要求每半个月报告一次的粟裕,自然也必须照聂荣臻代总长的意见办理。但没想到毛泽东对军队系统的报告减少格外关注,在1952年夏天对此提出了批评。
为此,聂荣臻不得不写报告向毛泽东作了检讨。粟裕认为自己也有责任,因此也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检讨。 没想到毛泽东不仅在他的检讨上作了批示,表示“检讨很好”,而且把粟裕和聂荣臻的工作做了对比,肯定了粟裕半年来的工作,同时对聂荣臻又作了批评。他还特地把这个批示交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聂荣臻等传阅,这就引起了聂荣臻的很大误会。
后来,聂粟之间的“误会”有无消除,社会上也有一些传闻,但无可靠史料依据,本人在这里委实不敢胡说,但相信他们都是伟大将军,胸怀格局自然小不了了,或许早就一笑泯恩仇了,只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粟裕与彭德怀之间的事情就很复杂了,这一切都得从彭德怀从朝鲜战场下来以后开始说起。
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周恩来总理就提名彭老总接替他主持军委工作,并于1952年7 月得到了政治局会议的批准。
很快,彭德怀就走马上任了,并立即提名调自己的老部下黄克诚担任副总参谋长。于是,黄克诚就成了彭德怀抓军事和总参工作的主要日常助手。
虽然粟裕于1954年10月任总参谋长,但黄克诚同时被任命为军委秘书长,实际上全面主持军委和总参的日常工作。不难看出,彭德怀对粟裕这个总参谋长也是信不过的,其中有两点鲜为人知的原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