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我生活的青岛和我的家乡武汉两座城市为例子,讲讲党史中的故事和发展成就。

在党的历史方面

拿青岛这座城市来说,可以说,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同时,青岛这座城市的发展与百年党史更是密不可分。在青岛历史上曾经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日本强占青岛、“二月大罢工”等重大历史事件。在武汉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共五大、八七会议、邓小平南巡第一站等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说,两座英雄的城市在中国革命史上共同书写了各自的传奇故事。

青岛党史故事

(1)德国、日本争夺青岛的故事

巨野教案后德国人霸占青岛。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

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年8月23日,日本借英日同盟之名,向德国宣战,出兵占领胶济路及青岛。民国八年(1919年),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埠。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国民政府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2)五四运动

这个运动大家都比较熟悉,我就不详细介绍了。但大家要知道,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

(3)胶济铁路争夺战

胶济铁路,又称胶济线,20世纪初也被称为山东铁路,东起青岛,西止济南,始建于1899年,1904年建成通车,营业线路长度384.2公里,连接济南、青岛两大城市,是横贯山东的运输大动脉,与邯济线一起构成晋煤外运的南线通道。胶济铁路是德国人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建造的一条殖民者插在被压迫人民身上的吸血管。这条铁路的筑成与通车,对山东社会、经济各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晚清山东历史上重要事件之一。德国人在修筑线路的同时,还于1900年起兴建了四方机车车辆厂。四方厂是继唐山、大连两厂后第三家出现于中国的机车车辆工厂。早在德国侵占胶澳之前,德国驻上海领事就曾向其政府报告:胶州湾乃山东全省第一要地,经我国占领后,可据山东之利权。若我能立定根本计划着着进行,则不但仅得山东之利权,且可操中国全国之死活权。而操中国全国之死活权的根本措施,就是在德国占领胶州湾后迅速修筑一条直达济南的铁路。这位领事指出:我能将此路筑成,则我无穷之利益,皆在此铁路上。盖铁路若成,则由中国内地,可直达胶州海口;中国内地所生产之货物,可由海路运到德国,是即如英国在印度之办法。

(4)二月大罢工

1925年2月间,胶济铁路管理局发生浙江派和山东派争夺局长位置的内讧,引起胶济铁路全线大罢工。邓恩铭等人一致认为,敌人内讧这一矛盾可以利用,于是决定发动全厂大罢工,以打击封建军阀、买办阶级,显示胶济铁路工人的巨大力量,同时也可以改善工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便提出了自己的纲领和参加罢工的五项条件。然而《五项条件书》与胶济铁路局地方派谈判未果,邓恩铭等人召开秘密会议,决定举行单独罢工。2月8日零点,胶济铁路局全线罢运开始,车、机、工、电等全线瘫痪。8日清晨,四方机厂的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长达9天的大罢工,这就是彪炳史册的“二月罢工”。当胶济铁路局罢运到第三天的时候,山东军政头目才出面收拾乱局,至11日全线恢复通车。但是,因胶济铁路局仍未答复四方机厂工会的条件,机厂的工人们不畏高压,仍然坚持罢工。此时,共产党在工人们中的威信越来越高,1000多名工人纷纷要求加入工会。罢工坚持到第9天时,胶济铁路局出面会见工人代表,答应了大部分条件,罢工取得胜利。“二月罢工”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四方机厂工人取得的第一次较大的胜利,青岛工人运动由此开始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武汉党史故事

(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众所周知,武昌起义的胜利,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武昌起义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加速一个王朝结束的同时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2)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今鄱阳街139号)召开了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为什么叫“八七会议”,因为这个会议只开了一天。

出席会议的有部分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及中央机关、共青团中央、地方代表共21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罗明纳兹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

会议作出了两项重要决定,中国共产党必须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用参会者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会议决定在革命基础较好的湘、赣、粤、闽四省发动起义。随即,毛泽东离开武汉,赴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

(3)武钢的第一炉铁水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大型钢铁企业,1958年9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这样的头条:“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投资建设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投产。”

武钢的发展,折射出武汉这座工业城市的腾飞。当时,类似武钢这样的行业龙头在武汉有很多,武汉重型机床厂是全国最大的重型机床专业制造厂,武汉锅炉厂为全国四大锅炉厂之一,武汉鼓风机厂名列全国第四位,葛店化工厂位居全国化工企业前列。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武汉凭借绝佳的地理位置、全国产业布局的均衡化发展战略,一举成为华中地区工业中心和经济中心。1965年,武汉地区工业产值31.23亿元,居全国大城市第五位。

(4)邓小平南巡首站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武汉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第一站就来到了武汉。在武昌火车站,老人家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此时,是1992年的春天。那一年,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中国号巨轮,再一次扬帆起航。(通讯员 关佳孟 山西晋中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