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那些生了娃并且由老人一起带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的矛盾。

那就是娃渴了,妈妈会去检查娃究竟是饿了、渴了、尿了、困了还是热了,而老人则统一认为娃肯定是饿了,责怪妈妈的奶不够。

明明已经耐心解释多次,老人依旧觉得小年轻什么都不懂。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还不是个例,更不仅限于代际关系。

有时,明明是件很简单的小事,你也已经解释得清清楚楚,而对方却还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你越试图跟人讲道理谈逻辑,就越是被对方拉进负面情绪的泥潭。

原来,我们根本争不过一个认死理的人,即使理在你这边。

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知乎上看过这样一个话题:遇到认死理的人,该如何相处?

高赞回答是:

“跟这种人最好别相处,离得越远越好。”

不能赞同更多。

暑假回老家,偶然间得知,邻居老太参加了一个高回报的理财项目。十万元一年为期,每月可得6000元的利息,每月还能领鸡蛋桶装水。

但没有合同,没有任何凭证,对方具体做什么她也一无所知。每月的利息,她也没有拿到手,据说是继续投进去赚收益。

如今对方以整顿为由,延期归还本金,每月吃食也断了。

听罢,我劝她赶紧去问清楚,因为在我看来,这个项目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都已经可以定性为不靠谱。

可不管我怎么说,她都听不进去,最后甚至对我言语犀利,指责我见不得她好,要贪图她的钱。

不禁让人感慨,跟认死理的人相处,无论你说的有多对,都是对牛弹琴。

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一旦认定了一种声音,就定死了这件事情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他们本能地认定你肯定是错的。

此时,如果我们还抱着“救人一命”的圣母思维,则无异于与恶龙缠斗,打不过不说,还惹得自己一身伤。

我们永远无法说通一个认死理的人,正如我们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在自己的事都处理不完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要浪费过多精力在别人的事上了。

毕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讲究一定规则的,既然已经做了提醒,对方还是无动于衷,那么我们就该默不作声地远离,以保护好自己的能量。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也要警惕,不要让自己也变成认死理的人。

曾看过一个段子,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询问:

“你有《时间简史》吗?”

对方回答:

“神经病,我有时间也不会去捡屎。”

好笑之余,也暴露了人际关系中,有的人认死理无法沟通的真相:大家的认知层次不同,双方根本无法理解对方谈的那个点,也难怪双方始终不认可。

当然坚持自己并没有错,且懂得坚持的人往往有鲜明的个性与棱角,更容易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但这里所说的“认死理”并非正向的执着与坚持,而是面对不同的观点时,人会变得异常敏感,拒绝倾听,甚至演化为偏执。

这样的“认死理”是会阻碍人的成长的,这样的棱角不能留。

要知道变得圆融,跟保持个性其实是不冲突的。

那些真正优秀的人,他们清楚地知道认死理并不是独特的个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人格缺陷。

所以他们不会在完善自我的道路上停滞不前,导致恶性循环,他们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每过段时间都反过来对之前的问题补充更多的思考。

如此,一个人的认知才能更开阔,人才不会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中伤那些对自己好的人,把自己的路走窄。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家周乐曾提出一个“底层影响因子”的概念。

即当你面对那些思维层次比你低的人时,即使你费尽口舌,对方也听得毫无头绪,但你却很容易受对方影响,主动拉低自己的层次,融入对方的圈层。

久而久之,你就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并且在低水平认知里循环。

正如电影《逆行人生》中,高志垒一味钻在跟顾客讲道理的死胡同时,得到的全是差评,他也始终在“垃圾”单子里无法自拔。

而当他放弃偏执,转换思维,专注于提升自己时,他的外卖事业迎来了质的飞跃。

所以,想不被认死理内耗,就永远不要跟认死理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也不要让自己变成认死理的人,而把精力用来更新认知,不断突破思维的上限,摆脱“垃圾”关系上。

如此,你才能与美好的生活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