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依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素有“运河之都”的美誉。京杭大运河于济宁而言,纵贯古今,源远流长。元、明、清三个朝代均把济宁作为治运司运中心,派设最高治运司运机构和相应的军事机构常驻于此,济宁也因此成为运河沿线的政治中心,有“济宁七十二衙门”之说。一条运河流淌千年,经过岁月的洗礼,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存和丰厚的文化滋养。
为了让古运河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彩,济宁市厚植大运河沿线文化沃土,深入挖掘运河遗产内涵,探索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为千年文脉注入新的活力。
文旅融合发展挖掘运河文化内涵
悠悠运河水,汇聚千年韵味。古运河蜿蜒流淌,宛若玉带,经过一代代济宁文物人的努力,展现着经久不衰的活力。
漫步于“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垂柳依依、河水清清,古朴典雅的建筑依河而建,鳞次栉比的沿街商铺充满了烟火气,在这里依然可以感受到运河烙上的深深印记。
“‘运河记忆’是省级示范步行街区,这是外地人来济宁的第一扇门。”“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负责人乔为家说,这里涵盖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大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楼、天井闸,还有老运河原生的古迹、古街、古树。为延续街区生活氛围,留住活态历史,让繁华热闹在古城重现。依托穿城而过的大运河,立足本地传统文化,在不破坏传统街巷尺度和风貌前提下,采取“以留为主、改建结合”的更新方式,将街区打造成为民俗风情的集萃地、特色旅游的承载地、城市休闲的目的地和展现“济宁运河之都”的文化会客厅。
一河揽千年,文脉通古今。为了更好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彰显济宁大运河独特魅力和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示范担当,济宁市实施了河道总督署遗址博物馆、“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运河水上旅游线路、微山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南阳古镇旅游综合提升工程、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等一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和文物保护工程。
“大运河是济宁运河文化的‘根’与‘魂’,是济宁重要的‘金字招牌’。为了让运河这条流动的千年文脉更具生机与活力,济宁市通过整合运河沿线的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区,策划组成运河文化遗产专题线路,推出了济宁5大运河文物主题游径。同时,挖掘运河文化内涵,融合书法、雕刻艺术推出了印说运河展览。围绕运河文化策划推出了一批文创产品,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打响了‘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品牌。”济宁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赵洪磊坦言。
创新打造优秀剧目唱响非遗保护“大戏”
如果将运河文化比作一场大合唱,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其中的独特声部。济宁市依托优沃的区域优势,打造一批批优秀剧目,多措并举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挖掘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提升文化软实力,让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济宁州,太白楼,千里运河帆船稠……”5月30日,伴随着悠扬的女童独唱,山东梆子大型剧目《竹竿巷》在蓼河大剧院首演。
据悉,《竹竿巷》立足济宁运河文化和儒家文化,创新开展“本土故事与本地院团的深度融合”,将山东梆子与鲁西南的竹竿舞、行船调等风土人情完美融合,该剧目讲述了济宁竹竿巷某店铺女掌柜何秋冰面对日寇的暴行和微湖大队的困境,从最初犹豫害怕到献出店铺舍命抗争,最终联合素有旧怨的南阳镇运河码头船运老板驼爷,帮助微湖大队反抗外来侵略的动人故事,讴歌了运河百姓重信践诺、大仁大义、至诚爱国的高尚品格,是一部弘扬运河文化和儒商文化精神的作品。
济宁是著名的孔孟之乡,素有“曲乡艺海”的美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济宁市依托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将非遗传承与运河文化、文旅融合、现代生活相结合,精心创作了大型现代戏、大型山东梆子新编历史剧、大型运河民俗风情剧、舞剧等有关运河文化的经典舞台作品,推出了一批小型精品剧目和优秀剧本,创作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
此外,还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力度、抢救性保护力度、生产性保护力度,着力“传承好”运河文化,做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软件”建设,推进曲艺、戏剧、山东琴书、鲁西南鼓吹乐、渔鼓等传承发展工程,打造“曲艺济宁”品牌。目前,济宁市共有国家级名录19项,省级名录86项,市级名录283项,县级名录1494项。有国家级传承人10名,省级传承人64名,市级传承人262名,县级传承人1195名。
延续历史文脉 助古建焕“新姿”
保护好济宁的运河文化资源,就是留住济宁的历史文脉。
北宋的崇觉寺铁塔、明朝嘉靖的浣笔泉……行走在济宁古城,处处闪烁着千年古城的历史风华。
走进浣笔泉遗址,园内流水潺潺、树木郁郁葱葱,在周围高楼的环绕下,显得格外静谧,犹如闹市中的一片净土。
“浣笔泉遗址作为济宁市著名的文物景点,今年6月底开始对浣笔泉遗址启动了文物安防工程建设,通过对文物建筑本体、附属碑刻及相关环境的实施防护,保护好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也让浣笔泉遗址焕‘新姿’。”赵洪磊说。
济宁市抢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统筹做好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对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完成全市大运河流域不可移动文物实地调查、定位勘测、资料整理及大运河(济宁段)遗产点构图,高质量编制《大运河(济宁段)文物保护导则》,实现了从单点、被动保护到全线、主动整体保护的转变。通过保护修缮、活化利用,为这些留下历史岁月沧桑痕迹的文物古迹注入新活力。
同时,成立了大运河(济宁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领导小组,高标准编制了《大运河(济宁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大运河(济宁段)位于京杭大运河中枢河段,是水利工程难度最大、运河水位最高、运河闸坝最多、水利智慧最为凝聚的一段。规划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河道水系治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深入挖掘大运河(济宁段)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协同打造宣传济宁形象、彰显文化自信的靓丽名片。
一部运河史,几乎贯通整个济宁城市史。十年来,济宁市扛牢“要把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大政治使命,凝心聚力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着力让大运河文化融入经济发展,融入社会民生,融入百姓生活。下一步,济宁将倍加珍惜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历史机遇,充分挖掘运河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续写“以河兴市”的新篇章。
来源: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