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去酒店办理入住、去网咖上机消费,还是坐高铁或飞机、参加考试、办理各类新的证件,都少不了这张小小的身份证。只要在仪器上轻轻一扫,你的个人信息就可以得到快速而精准的验证。
然而,随着电子信息时代发展的不断深入,这张曾经惠及万民的小卡片——身份证,可能要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有争议的身份证明,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几次迭代的身份证
现代社会的我们,已经习惯了身份证这一证明身份的、快捷便利的证件的存在。然而,我国的身份证并不是自新中国建立之后就有的。在几十年前,想要证明“你”是“你”,可是一件麻烦事儿。
1950年代至1980年代初,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想要证明一个人的身份,必须得拿着户口簿和单位介绍信。当时的大多数城市居民都在固定的单位工作,于是在人们外出差旅、求职时,单位出具的介绍信就成了比较靠谱的身份证明。
另外,在涉及到户口迁移、考试等特殊情况时,公安机关则会发放临时身份证作为身份证明。有时,学生和职工也会持有学校或单位发放的学生证或工作证,这些证件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作为身份证明使用。
直到1984年4月6日,随着相关条例的颁布,我国才有了第一代居民身份证。那时的身份证是一张简单的聚酯膜塑封的单页卡片,本身并没有太多功能,身份识别主要还是靠人力。
身份证制度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开始试行,中国歌剧舞剧院女高音歌唱演员单秀荣则成为了我国第一个领到身份证的公民。在后来身份证的迭代中,这些大城市同样也发出了改革的先声。
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进入了充满希望的二十一世纪。直到2003年,我国已经累积制作颁发了11.4亿份一代身份证,实际持证人数达到了9.6亿。然而,颁证范围不够广、容易造假证、身份证查验手段落后等问题逐渐凸显,身份证的迭代已经迫在眉睫。
于是,2004年3月29日起,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应运而生。它的内部放置了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表面则采用了防伪膜和印刷防伪技术,大大提升了我国公民的信息安全。此后,我国个人身份的信息查验也进入了机器读取数据的时代。
时至今日,二代身份证已经陪伴我们二十年了,它为我们带来了不少便利。然而,这么一张小小的卡片,仍然存在着容易丢失、容易被人冒用或欺诈、办理麻烦等风险和问题。因此,随着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进入信息时代的二代身份证也有了继续迭代的改善空间,那就是——数字化。
“黑科技”身份证
身份证可能要被取消了,但身份证明永远不会被取消,这是现代社会得以稳定运行的必需品之一。因此,身份证也不是真的就这么被取消了,而是人们利用“黑科技”把它数字化了,创新出了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身份验证的“电子身份证(eID)技术”。
电子身份证(eID),英文全称为Electric IDCard,也被称为EIDCard,是一项依靠人脸识别、活体检测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新型身份证形式。它在手机上生成电子证件,通常显示为带有时间戳(包括有效时间)的二维码或是条形码。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的电子身份证技术中,还使用了独创的唇语活体检测技术,它可以通过动态捕捉人脸说话时嘴唇的动态,以及唇部生物特征,并进行分析,确保唇部动作与声音的匹配,以此来判断是否为真实的人,最终验证身份。
在如此技术的加持下,电子身份证在测试的过程中,认证差错率仅为万分之五。
电子身份证的申领并不麻烦,我们只需在警务APP或微信公众号即可完成线上认证。
首先拍摄实体身份证的正反面并上传,系统即可自动进行证件信息采集;之后,根据系统提示,我们还需进行朗读并上传采集视频;最后,采集数据将进入公安内网,调取公安处所存个人图像进行人脸对比,并可进入审核阶段。
审核通过后,我们即可拥有电子身份证,解决用手机证明“我就是我”的难题。
2022年3月11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后的记者会中,李克强总理就明确表示:“我们今年要实施一项政策,就是把人们常用的身份证电子化。”
目前,支付宝的电子身份证已经在重庆、上海、杭州、天津、海口市、厦门市等19个城市展开了试点,在支付宝内即可进行领取流程,后可以在酒店入住、政务大厅办事等特定的试点场合中使用。这么看来,离推广到全国或许也已经不远了。
老年人怎么办?
显然,电子身份证对比起实体身份证,有着巨大的优势。
使用更方便快捷是最明显的优势之一,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快速验证身份,在线服务的使用也变得更加便利,同时无需携带实体文件也让身份证不会再丢失,减少了被捡拾后冒用的风险以及重办的麻烦。
另外,人脸验证看似容易冒充,实际上多因素认证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却可以提供更高级别的安全性,因为每个人的面部细节特征和说话时嘴唇的动态都存在细微的差别,就好像两片树叶,哪怕看起来再相似也有着不同的脉络一样。由此,身份证被盗的风险得以大大降低。
电子身份证的推广还能减少制作、分发和更换实体身份证的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政府和私营部门可以由此节省大量资源。
不过,虽然看趋势,电子身份证迟早会推广至全国,但就实际情况而言,这一天不会来得太早。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虽然目前我国社会电子信息产业已经非常发达,也几乎人手都有一台智能机,然而,不同群体对于信息的获取和智能技术的使用却是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的。
根据人口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了2亿8000万人,在全国人口中占比19.8%,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另一项截止2021年12月的统计数据则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43.2%。
另外,北京市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0%的被访老年人最常使用“电话、短信”和“社交聊天”等社交功能,超过70%的被访老年人最常使用“线下支付”、“新闻资讯”和“网购”等功能。
也就是说,我国有着庞大的老龄群体,然而其中只有不足一半的人会使用互联网,并且其中大多数人使用的都是社交功能——他们将很难独自完成申领并使用电子身份证这样复杂的流程。
另外,大数据时代的电子身份证如何保护用户隐私也成了一个问题。在使用小程序的过程中,是否会有不法分子设下陷阱,以隐蔽地获取用户的敏感信息,进行非法活动?
关于这些问题,又是否有一个可靠的法律框架对其进行规定和限制?显然,目前的公众还无法完全接受并信任全新的数字身份验证方法。
因此,不乏有反对电子身份证的声音出现:如此冒然改革,会不会太过于激进?这样的改革真的正确吗?
其实,这就是所谓政策“试行”的意义所在。电子身份证先在互联网普及率高的、各方面较为发达的城市试行,再逐渐逐步地扩散至更多地区;先在酒店入住、政务办理等少量特定场合使用,再扩大至不动产查询、食品药物检查等多个领域,这就为电子身份证的普及提供了过渡期。
在试行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政策也得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可以根据这些痛点进行新的颁布。再加之政府引导以及宣传作用,逐渐提高大众对于电子身份证的接受度,这一新技术也可逐渐得到大众的信任,确保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便利。
身份证关乎每个人的信息安全,必须谨慎对待。尽管电子身份证具有很多优势,其全面推广也是一个可能的趋势,但在短期内完全替代传统的卡片身份证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两种身份证可能会共存,并逐步过渡至电子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