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股民跑步进场,中国股民跑步离场,一边是美股像越吹越大的气球,一边是A股像失去水分日渐干瘪的葡萄干。中美两国股市为何如此大的反差?今天我们聊一聊这个话题。
美国家庭对股票的配置比例达到57%,其实从这个权益占比,也能看出美国人的主要财富载体是股市。中国不一样,我们后面讲。
但是57%确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数字,尤其是考虑到这一比例在15年内翻了一番多,显示了美国家庭对股票投资显著增长。这个比例接近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并且与2000年的互联网(Dot-Com)泡沫峰值时的水平相一致,这一现象引发了对市场过热和潜在泡沫的担忧。
对这一现象的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尤其是科技行业的蓬勃发展,为股市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过去15年中,美国经济经历了包括全球金融危机在内的几轮周期,随后的长期量化宽松政策和低利率环境鼓励了更多的家庭投资股票市场,寻求更高的回报。
长期慢牛行情: 美股的长期牛市产生了显著的财富效应,吸引更多家庭和投资者配置股票,形成良性循环。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8月23日,美股总市值约为56.4万亿美元。
成熟的市场机制与投资文化:美国拥有成熟的资本巿场机制和长期投资文化。养老金体系的完善,鼓励了长期投资于股市,而不仅仅是短期投机。美国养老金投资美股的规模是17.4万亿美元,美国养老金对美股的配置比例达到了42.5%。
潜在风险: 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峰值一致,这提示我们注意美国股市过热的风险。高比例的股票配置可能意味着家庭资产对股市波动的敏感度增加,一旦市场出现调整,可能对家庭财务造成较大影响。
美股2008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前,总市值13万亿美元,泡沫破裂后的低点是7.5万亿。
结合 美国家庭对股票的配置比例,从57%下降到25%附近,目前,美股总市值56万亿,而美国家庭对美股的配置比例上升至57%。或许美国家庭对于股票真是奉行长期主义。
另外一组数据,则显示当前美国大约62%的成年人将资金投入股市。
美联储数据显示:
截至2023年底,美国家庭财富增至约156.2万亿美元,这是自2023年底以来的一个创纪录水平。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于股市的强劲表现,特别是基准标普500指数的总回报率在2023年第四季度达到了11.7%,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美国家庭财富的增长。
在2023年第四季度,美国家庭通过共同基金、保险或退休账户,直接或间接持有的股票价值增47.6万亿美元。据此推测,美国家庭持有股票总市值占净资产的比例30.47%,而今年一季度末的数据已经上升至32%,财富增值主要还是源自于股市的强劲上涨。
通过上面所有的数据,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美国家庭充分享受美股繁荣带来的财富效应。
看完美国,我们看国内。
美国家庭净资产的新高数据与中国家庭所面临的资产缩水形成了鲜明对比。自2022年以来,中国楼市和股市的下跌趋势给中产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资产缩水、收入下降、消费降级成为不少家庭的现实问题。
根据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8)》,2017年中国房产占家庭总资产的占比是66.35%,城镇家庭占比高达69%!金融资产紧随其后居于第二位,比重仅为16.26%,其中,大部分还是储蓄,数据也说明中国家庭对于股票的总体配置比例是比较低的。
那么在楼市步入下行区间后,金融资产占比是不是有所上升呢?2020年,央行报告显示,家庭资产以实物资产为主,住房占比59.1%,金融资产占比20.4%。 当日这些数据对比存在一些问题,因为相关的数据找不到,我们只能找官方的不同口径来比较。
造成中美资产配置差异的原因
经济转型与市场调整:
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期间的调整和波动影响了投资者信心,尤其是楼市和股市的不景气,影响了家庭资产的配置。
投资文化差异:
与美国相比,中国股市的投资者结构中,散户占比较高且更倾向于追求短期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稳定性和长期投资的氛围。其实美国散户占比也很高,但多数通过持有ETF基金投资。
政策与市场改革:
中国股市正经历一系列市场改革,包括注册制的推进,旨在提高市场效率和透明度,但改革的成效需要时间来显现。
接下来,A股和股民何去何从?
1、A股市场底部特征明显:
A股目前的低成交量和低换手率,以及低位的股价,显示出市场可能处于底部区域,历史上这种“地量”往往预示着市场反弹的可能。
2、宏观经济与政策预期:稳增长政策的落地与进一步加码,以及国内外流动性环境的宽松预期,为市场提供了潜在的催化剂。
投资策略建议:
建立稳健的底仓,配置高股息的银行、公用事业和电信服务等核心品种。
关注中报业绩向好的低位品种,以及科技成长型中小盘股,如中证2000和科创指数。
整体而言,当前美股风险不断积聚,而A股则是性价比越来越高。该对美股上涨感到恐慌,还是对A股下跌感到贪婪,真是一种抉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