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常被人们与计划经济相联系,这种偏见致使管理陷入无序。对于计划的理解,无论企业内外,多认为是一组数据、一个考核指标指导文本,却少有人意识到计划本身属于管理内容。计划管理要解决的并非数据、考核指标或文本,而是目标与资源关系是否匹配的问题。因此,计划管理由目标、资源及两者的匹配关系这三个关键元素构成。
目标是计划管理的基础,计划管理也被视为目标管理,其实现需三个条件:高层有力支持、目标可检验、目标由高层确认。资源是计划管理的对象,实际上是对资源的管理,而非目标。很多人将计划管理与目标关联,以为目标是对象,实则资源才是,因为资源是实现目标的条件,要使计划实现,唯有获取资源。目标与资源的匹配关系是计划管理的成果,也是衡量其好坏的标准。当资源支撑目标,计划管理达成;反之,要么浪费资源,要么是空想。故而,我们应关注企业有无资源支撑目标,而非目标本身的设定。
二、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常不到位,文化或为借口,但仍有中国企业做得很好,如海尔、华为、联想。实现流程管理需改变一些管理习惯,可归纳为三点:打破职能习惯、培养系统思维习惯、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
打破职能习惯。中国企业职能部门多“自利取向”,导致效率低下,必须打破这种习惯。培养系统思维习惯。流程导向注重目标和时间,以顾客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企业行为视为流程集合进行管理,强调全过程协调及目标化。工作是流程节点,需满足时间要求,时间是关键标准,决定了需系统思考,而非局限于部门或位置。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如海尔的方式,让我们看到这种文化是流程管理的保障。管理层重视转变员工观念,激励员工参与流程再造,重视建议,否则流程管理易流于形式,这也是许多中国企业引入流程再造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组织管理
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是组织管理要解决的问题。古典组织理论中,组织结构设计需遵循指挥统一、管理幅度、分工、部门化这四个基本原则,旨在平衡权力与责任。实现组织管理需两个条件:专业化与分权。
专业化能解决诸多问题,包括服务意识、分享可能,更能消除权力崇拜。若以专业为标准,尊重科学,人们便不再依赖权力和职位传递信息指令。分权是组织管理的难点,企业虽有分权手册和制度,但常实施走样,高层易混淆分权与授权,分权一旦分配,权力不再拥有,可调整的是授权。
四、战略管理
根据 C.K.普拉哈拉德和 G.哈默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其有三个基本特征:提供进入多样化市场的潜能;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有关键贡献;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显然,这些特性都表明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从顾客需求定义,不符合顾客需求、无关键贡献的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首先是理解和把握市场及顾客需求的能力,海尔总结为“与顾客零距离就是与竞争对手远距离”,其建立和培育对企业市场地位和竞争力至关重要,企业需从战略高度长远规划。
五、文化管理
《福布斯》美国富豪榜揭晓常是英雄盛典,财富可公开度量。而中国富豪榜则充满神秘矛盾,经不住理性推敲。随着中国富豪的起落,人们关注到富豪与企业领袖的区别,企业领袖代表民族精神方向,企业文化根源是企业领导人的思维和管理方式。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灵魂和本质特征,由管理方式产生团队绩效,其发展历经企业家个性魅力、团队个性魅力、企业个性魅力到社会个性魅力。企业文化管理要经历生存目标导向、规则导向、绩效导向、创新导向、愿景导向的过渡,以促企业成长。
计划管理、流程管理和组织管理被称为基础管理,是企业生存关键。
那么企业管理的着手点是什么?不同管理者答案各异,有的从组织架构调整,有的从绩效管理介入,有的借信息化建设。这些想法有道理,但有局限,切入点不同,影响和覆盖内容有别。
从系统角度看企业管理,可从高到低分五个层次解析切入点:战略、流程、组织、绩效、技术。
第一层,战略导向。企业管理最高层次是战略,战略是方向,若战术决策不从战略出发,会致诸多问题,如南辕北辙、内耗大、重复劳动。
第二层,流程支撑。流程是企业运营基础,是基础性管理活动,串联各管理环节,衡量评价专项管理活动,覆盖组织、绩效、信息化等,有效的流程管理需考虑相关要素关联。
第三层,组织互动。组织架构是管理核心框架,影响管理信息传递和行为执行,不同架构影响流程、绩效管理和信息化组织方式,如项目部和职能部门考核不同。
第四层,绩效分解。通过绩效督促员工高效高质执行,确保协作,激发创新,是实现战略的重要工具,在战略指导下,根据组织采用的管理手段。
第五层,技术支持。流程优化落地需载体,信息化是工具,绩效数据收集也依赖它,但信息化更多是工具,企业选择时要考虑战略、流程优化需求及相关管理要求,不能仅为形式而建设。
综上,战略是管理方向,流程是基本对象,组织决定结构,绩效和信息化是有效手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