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 年 8 月,向来待人温和的刘伯承,猛然用特别严厉的口
吻给华野发了一封电报,生气地指责华野陈唐兵团不顾及友军,致使刘邓大军往南挺进大别山的时候遭受了严重损失。
陈唐兵团在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件事里,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这向来很少有人仔细剖析过,今天跟各位试着分析一下,看一看在解放战争翻山越岭的时候,各路英雄豪杰们的现场表现,还有背后所代表的军事水准。
一、刘伯承少有地怒批友军
1947 年 8 月下旬,刘邓朝着大别山南下,一边急急忙忙赶路,一边回击追上来的国民党军。
刘伯承灵敏地发现,后边的国军数量不断增多,好像后方有状况了。
就在这个时候,留在后方牵制国军的刘伯承的十一纵司令王秉璋和政委张霖之一起发来了紧急电报,对华野陈唐兵团进行了告状。
告啥呀?
华野陈唐兵团旗下的十纵,一下子舍弃了在黄河沿岸阻挡国民党追兵的阵地,往北渡过黄河找地方休养调整去了。
国民党军五大主力里邱清泉的第五军,摆脱了华野的牵制,打算全军往南,去追击刘邓大军。
刘伯承惊得倒吸一口凉气,从脚后跟一直凉到天灵盖。照这么个打法,刘邓大军前边有河流拦着,后边有厉害的追兵,要是还挺进大别山,半道上就得被敌人给消灭干净了。
刘伯承在 8 月 22 日赶忙给陈士榘、唐亮发了急电,语气特别严厉,这跟刘帅平常谦和宽厚的作风大不一样。
刘伯承没去计较宋时轮十纵北撤黄河的对错,而是把火力都集
中到陈士榘和唐亮身上,说他们找各种借口,在鲁西南那旮旯打转,没深入河南去牵制国民党军主力,先是放过了王敬久兵团(整编第三师、五十八师),接着又放过了吴绍周兵团(整编第八十五师、五十七师),眼下还打算把邱清泉第五军也放了,让他们往南去。
刘伯承的指责里有一条特别厉害,甚至有点过分了,说陈唐兵团存在打圈子躲避作战的方针。
话不长,但值得留意。
您得清楚,陈士榘、唐亮分别担任着华野的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属于野战军的领导。刘伯承对华野的纵队提出批评没问题,可他批评陈唐这个层级的,还说作战方针有毛病,这能说没给陈毅粟裕留啥情面。
要不是没被逼到生死的节骨眼儿上,刘伯承也不可能讲出这种话。这足以表明当时刘邓大军的处境危险到啥程度了。
那,陈唐兵团真做错了吗?是故意不打仗吗?很显然,不是的。他们都是多年的老革命,陈士榘和唐亮职位高,经历过很多考验,不可能干出这种只有国军才会干的事。
到底实际情况是啥呀?
1947 年 7 月,华野七月分兵的时候,陈士榘和唐亮这二位接受了陈粟的命令,指挥着华野的三纵、八纵、十纵前往鲁西南去打仗。
当时华野刚在孟良崮战役取得新胜利,各个纵队斗志昂扬,陈唐也是,打算去鲁西南好好打一仗,哪知道真打起来完全不是想象的那样。
孟良崮战役中国军虽说让张灵甫的七十四师给折了,但四十多万国民党军的大部分主力没啥损失。
陈唐兵团抵达鲁西南以后,攻打济宁、兖州、汶上、菏泽这些地方,这差不多是用弱的去攻打强的,华野特纵的炮兵也没带来多少,反复折腾也没把关键的城池打下来,部队来来回回地长途奔走,特别疲惫。
就凭这疲乏的队伍,别讲去牵制住国军强大的中原主力了,哪怕是跟邱清泉的第五军单独较量,都有些费劲。
平心而论,陈唐兵团没犯啥错。
那现在问题就来了,在谁都没错的这种状况下,为啥南进大别山会失败?难道是中央定的挺进外线的计划有毛病?
不对。
中央没有问题,刘邓没有问题,陈唐也没有问题。谁都没犯错,却出现了重大损失,这也太奇怪了。
这世上好多事并非只有黑和白两种情况。有些事,也许没犯啥错,可也未必就是正确的。
二、七月分兵到底是啥意思
刘伯承狠狠批评了陈唐,导致了更严重的风波。
说“宋时轮的十纵自行北渡,从而遭受损失,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
表面上说是十纵遭受了损失,实际上指的是刘邓大军被尾追攻击受到损害。不过从大局出发,毛主席没有全面展开,去探究刘邓失败的真实缘由,有意缩小了范围,把真实的原因给压下来了。
担心陈唐背上沉重包袱,要知道鲁西南和中原的仗还得靠他们打,这会儿可不是秋后算账的时机。
陈士榘和唐亮给华野的陈粟首长发电报,讲宋时轮当时情况危急,中了邱清泉声南击北的招数,十纵被邱清泉的第五军给咬住了,咱们这边兵力比人家少,火力也不如人家,要是坚持留在黄河南岸,十纵会遭受重大损失,所以是陈士榘下令让十纵北渡,不是自行北渡。
陈士榘跟陈粟首长解释道,咱们当时没出动去拦住王敬久、吴绍周两兵团,这让南下的刘邓大军压力很大,可咱们真不是故意放敌人往南走的。当时三、八两个纵队实力不足,想着先暂时拖住一部分敌人,等叶飞、陶勇两纵队从鲁南过来,把兵力集中起来再打,这样更合适,绝对不是故意不打仗。
陈毅对于这个解释没有吭声,到了十纵,又是批评教育,又是鼓励接着作战,自家的孩子,就算犯了错,也不能光打骂。
粟裕有着别样的想法。
他把这封电报压下来了,既没向中央转呈并解释,也没跟刘邓方面说明。就这么默默地承担了指挥不得力的责任。
在危险艰难的时刻,凸显出了一军之帅为下属担当的闪亮品质。
不过粟裕承担起这事,不是简单地背黑锅,或者说他压根没把背黑锅当成重要的事,有更关键的大事摆在眼前。
大事?啥大事呀,刘邓都遭受重大损失了,难道还能挽回?
当然没法挽回,刘伯承的一番批评,使得粟裕一下子对当下的局势,特别是毛主席制定的挺进外线的大战略,有了颠覆性的认知。
简单来说,一下子就开窍了。
这该咋说呢?
得从七月分兵这个起点说起。
七月开始分兵的时候,当时粟裕不太明白,对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还有华野配合刘邓作战这件事,都缺乏深刻的了解。
只是被动地依照中央指示,分成三块,陈唐带领三纵、八纵、十纵前往鲁西南,叶飞和陶勇带着一纵、四纵去鲁南,陈毅粟裕亲自率领二、六、七、九纵在鲁中。之后鲁中主力又分开了,粟裕带着王必成的六纵去鲁东北老区,准备往鲁西南指挥,许世友、谭震林则率领二、七、九纵去胶东。
分兵以后特别烦恼,三个方向全都没打好,叶陶在鲁南遭到了占优势的国军包围攻击,陈粟还打出了像南临战役这种消耗性的仗。
粟裕实际上压根就没把毛主席的用意弄明白。
毛主席真正的想法,一方面在于把国军主力分散开来,让他们没法朝着山东腹地特别是胶东方向发动进攻,这样华野就能有一个安稳、不受侵扰的大后方。
另一方面,要跟刘邓一起向南挺进。
第一个方面粟裕弄明白了,第二个方面却有点乱糟糟的。
所以华野面临了自成立以来最混乱的状况,从三个方向展开,却没有核心。
陈唐兵团没打好的根本缘由,就在这个地方。
那刘伯承批评完,粟裕明白了啥呢?
七月分兵的重点放在哪里这个问题。
毛主席只是叫华野分兵,只是安排了两方面的战略任务,然而对于华野如何分兵、哪边是重点、哪边是次要的,还有两军到底怎样配合,没有给出特别明确的指示。
这属于方面军层面的技术方面的问题,并非是毛主席得亲自去考虑、亲自去制定方案的。
这就是毛主席跟蒋介石最不一样的地方。一线的权力尽量放下去,而不是啥都想管,啥都要抓,搞得一线将领怨言不断。
不过啊,就算再聪明的人,考虑得再多,也会有失误的时候。就在华野分兵以及刘邓南下这个特别重要的环节上,统帅部和方面军之间的沟通对接出现了问题。
毛主席没讲清楚的问题,粟裕也没搞明白,上边没多管,下边也没多讲,华野在兵力安排上出了差错。
是不是得寻思寻思,别让叶陶派出去了。叶陶的两纵在鲁南没把多少国军主力给扯开,倒是因为兵力少被国军给咬住了,自身的损失和分兵产生的效果不是最好的。
要是让叶陶在鲁中或者陈唐兵团,组成五个纵队以上的强大集团,是不是就更有机会抓住时机了呢?
南麻和临朐这两场战役,之所以吃亏,就是兵力不够。要是粟裕手里能再多一个纵队,胡琏的整编十一师可能就被收拾掉了。
来源:http://www.ecbuy.com.cn
(http://www.59sos.cn)
或者咱们再假设一下,要是粟裕的想法能跟毛主席的大战略精准合上,粟裕亲自带着五六个纵队在鲁西南打仗,把陈唐叶陶四个留给陈在鲁中,凭粟裕的能耐,配合刘邓那肯定没问题,刘邓南下也就不会遭受这么大的损失了。
毛主席来电予以批评,刘伯承来电带来强烈冲击,再加上鲁西南战况的恶化,让粟裕一下子清楚了今后战局的重点所在。
华野到底该朝哪个方向发力,总算弄明白了。
三、粟裕扭转了战局
不光粟裕弄明白了,陈士榘也弄明白了。
陈士榘盼来了叶飞的一纵和陶勇的四纵。为了洗刷耻辱、弥补过错,陈士榘统一指挥着一纵、三纵、四纵、八纵、十纵,还有晋冀鲁豫的十一纵(这时候还不叫中野,司令员是王秉璋),在鲁西南跟国军整编五十七师以及吴化文的部队打仗。
结果这场仗还是没打好。
在兵力尚未完全集中之时,3 个纵队既要对付吴化文又要应对五十七师,两边使劲。叶飞讲,他和三纵、八纵配合得不太理想,一直要求八纵的王建安集中兵力打五十七师,可八纵却分出兵去打吴化文。
结果两边都没打下来,邱清泉在那虎视眈眈地准备过来救援,陈士榘只好下令撤出战斗。
这仗打得不好,中原的国军还是撤不回来,邱清泉依旧很张狂,随时都有可能南下追击刘邓。
毛主席连着发电报催促陈毅和粟裕去鲁西南指挥,其实主要是催粟裕,对他寄予厚望,盼着他能切实扭转局势。
8 月 30 日毛主席紧急来电讲:当下欧震、张滏、罗广文、张轸、王敬久、夏威等各部都在使劲压迫刘、邓,刘邓好像有在大别山站不住脚的情况,务必让陈唐积极消灭敌人,你们马上渡河,并且要全身心投入配合刘邓。
粟裕的思路障碍彻底消除了,清楚接下来该做什么,那后续的事情也就没啥难的了。
八月底的时候,粟裕总算带着六纵和特纵到了鲁西南,华野的一纵、三纵、四纵、六纵、八纵、十纵、广纵,再加上王秉璋的十一纵,兵力实现了大幅度的集中。
众人关注,三军盼望,都瞧粟裕怎么用他的能耐来打破这个好像已经没出路的局面。
粟裕能咋办呢?敌我双方兵力的部署情况那是相当清楚。
粟裕琢磨出一个主意:攻打五十七师,拦住邱清泉的第五军。
这个方案初瞧没啥神奇的地方,谁都明白五十七师不行,第五军厉害。
学问就在于怎么打仗。别人没招儿,粟裕却有招儿。
粟裕一边让各纵接着佯攻,引着五十七师接着追。等五十七师跟邱清泉的第五军拉开 20 公里时,粟裕赶忙让各纵集中兵力,分成两部分,准备开干。
20 公里,可太近啦,能吃得消吗?上回陈士榘指挥攻打五十七师,就是由于吴化文跟他们离得近,扯不开,才造成两面都要派兵。
粟裕下了这样的决心。
集中三个纵队攻打五十七师,兵力差不多是四比一的优势。
另外用剩下的兵力,去阻拦邱清泉的第五军。用来阻拦援军的兵力比主攻的兵力还要多。
跟陈士榘指挥的不同之处在于,能打立马就打,绝不磨蹭。而且作战方向特别明确,先打弱的对手,迅速打完迅速撤。
果不其然,整编五十七师被围住以后,仅仅抵抗了三天,就被彻彻底底地消灭掉了,师长段霖茂及以下 9500 多人被歼灭。被活捉的有 7500 人之多。从这个数字能瞧出来,战况并不是特别激烈,五十七师被这突然的包围给吓懵了,稍微抵抗一下就垮掉了。
这场战役就是沙土集战役。
粟裕的办法简单实在,属于典型的在危险中求胜,是他常用的急停跳停那样的打法。
邱清泉猛地被这么来了一下,有点发懵,马上就察觉粟裕回来了。当下就向国防部汇报,要求多派点兵过来,在这里跟华野主力一决高下。
胡琏的整编十一师等纷纷得知消息后向北行进,中原的国军主力一下子都没了。这样一来,刘邓在大别山承受的压力也就随之变小了。
粟裕心里清楚,沙土集这场胜利,重点不在于灭了多少敌人,而是能改变战局,重新把控主动,跟刘邓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完全把作战的核心推到蒋管区那边去。
毛主席的外线战略,到这时跟粟裕的作战决心完完全全相符,精准对上了。
1947 年有两个重要转折点,一个是刘邓挺进大别山,另外一个呢,依笔者来看,沙土集之战能称得上是转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