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辟地”完,他的后代诸神把创世该干的事儿都干完了,咱国家的历史就到了“三皇五帝”的时候。那这“三皇”是哪三个?“五帝”又是哪五
个呢?今儿个咱就讲讲“三皇五帝”的事儿!
【“三皇五帝”是我国历史上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他们存在于距今近万年的远古时期。】
在道教里,把“三皇五帝”当作神灵,通过好多美好的传说,讲他们当年做出的伟大贡献。
“三皇五帝”加起来有八位,“三皇”本来指的是“远古三皇”,那是上古时代刚开始的时候,“五帝”本来指的是“五方上帝”,是上古时期靠后的阶段。
实际上,“三皇五帝”算不上真正的帝王,他们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对人类有突出贡献的部落首领或者部落联盟首领,后人把他们尊称为“皇”或者“帝”。
“皇”原本指的是可以掌控制造及使用火种的人,意思是最高的统领。
“帝”本来的意思是掌控世间所有东西的神,代表着地位最高的天神。
【秦始皇发明了“皇帝”的称呼;】
其实在秦始皇那会之前,“皇帝”这个叫法是没有的,那时候大家对一个国家君主的叫法通常是“王”,要不就是“公”,再不然就是“侯”之类的。
秦始皇把六国统一了以后,觉得自己功劳特别大,那是从古到今都没人能比的,简直就是功劳超过“五帝”,品德比得上“三皇”。
于是把三皇的“皇”和五帝的“帝”这俩称呼合到一块儿,就有了“皇帝”这俩字,这就是“皇帝”这个称谓咋来的。
得嘞,是秦始皇最先弄出了“皇帝”这个叫法,他还被人叫做“始皇帝”呢。
【“三皇五帝”指的是哪“三皇”、哪“五帝”?】
一直以来,不同的史学家对于“三皇五帝”的概念,有着各式各样的分歧,那“三皇五帝”到底是谁呢?说法不一!
“三皇”跟“五帝”的说法和定义都不一样,“三皇”有六种讲法,“五帝”有五种讲法,下面就分别给大伙说道说道:
【一、首先说说“三皇”;】
“三皇”在不同的史书记载里,有好多不一样的讲法,我整理了一下,总共有六种说法,牵涉到了十一位人,分别是:
【第一种说法:天皇、地皇、泰皇;】
按照《史记·秦始皇本纪》所写:
我们这帮人小心地跟博士商量说:古时候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是最尊贵的。
这种说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有,秦始皇把六国统一后,叫丞相王绾跟廷尉李斯等人一块儿琢磨,要给他弄个啥尊贵的名号呢?
于是李斯他们提议秦王用“泰皇”这个头衔,可秦始皇对这称号不乐意。
他就用了一个“皇”字,想到有“三皇五帝”的说法,就在“皇”字后边添了个“帝”字,这样就造出了“皇帝”这个称号。
【第二种说法:燧人、伏羲、神农;】
西汉伏胜写的《尚书大传》,这人可是文学派的开山祖师,书里把燧人、伏羲、神农算作“三皇”,这种说法就是从这儿来的。
【第三种说法:伏羲、女娲、神农;】
这种说法是汉代没留名字的人在《春秋运斗枢》里说的,还有《吕氏春秋》里也有。
大伙都知道,在《吕氏春秋》记载的“三皇”里:伏羲管造神这事儿,女娲管造人这事儿,神农则管造兽这事儿。
在古时候的传说里,伏羲跟女娲是两口子,还是人类再次繁衍的祖先。
那神农呢,其实就是“炎帝”,是咱国家远古时候的“太阳神”,还是咱国家农业跟医学这俩领域的开创者。
“三皇”的模样都不是普通人的样子,伏羲跟女娲被说成是蛇身子人脑袋,神农呢,则是人的身子牛脑袋,这仨的形象更像是神。
【第四种说法:伏羲、神农、黄帝;】
据南宋的学者、教育家以及政治家王应麟所著的《三字经》记载,有这样一种说法:
从羲农开始,一直到黄帝那里。
三皇的名号,存在于上古时代。
文中说的“羲农”,指的是之前提到的伏羲和神农,“黄帝”呢,就是炎黄子孙里的那个“黄”,还被称作“人文始祖”。
《三字经》里提到的“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
从伏羲氏、神农氏一直到黄帝,上古时候以这“三皇”作代表的那段时期,叫做“居上世” 。
【第五种说法:天皇、地皇、人皇;】
北宋的李昉、李穆、徐铉等人标注的《太平御览》卷七十八里,引用《春秋纬》的记载提到了这种说法
《太平御览》那书跟百科全书似的,啥古今的事儿都有,是咱国家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这本书里写着“三皇”是天皇、地皇与人皇。
“人皇”就是《史记》里的“泰皇”,其实也就是“秦皇”
【第六种说法:伏羲、神农、祝融;】
这种说法是东汉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他的经学作品《白虎通义》里提出来的:
那三皇是啥呢?就是伏羲、神农、燧人呗。
在《白虎通义》里所记载的“三皇”为:伏羲、神农、祝融 。
公元79年,汉章帝在洛阳城北宫白虎观搞了个会议,去参加的有太常、将、大夫、博士等好几十位有名的人,这会议是专门研究五经有啥不一样以及经学方面各种不同看法的。
最后汉章帝拍板决定:把会议讨论的结果让班固写成一本书,叫《白虎通义》,简称《白虎通》。
【那么“三皇”有这么多种说法,到底哪一种说法更为精准呢?
】
从各种史书记载综合来看,“三皇”最有可能是:燧人、伏羲、神农。
为啥这么讲呢?头一个原因是这种说法是从《尚书大传》来的,那《尚书大传》是给《尚书》作的传文。
《尚书》属于我国儒家经典“五经”里的一本,是历代儒家学习研究的基础书籍,还被称作《书》或者《书经》。
“先秦诸子”说的是咱国家先秦那会儿,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这些学术思想方面的代表人物。
这么一看,就能知道《尚书》是真实可信的。《尚书大传》是从《尚书》来的,挺有代表性,涉及面也广,里面好多内容都被别的史书给引用了。
这儿说个题外话哈,大伙晓得不?《上海复旦大学》这校名里的“复旦”俩字,是从《尚书大传》里来的。
这本书把道德标准当作核心,主张“以仁为本”的德治理念,还将“贤人共治”当作人才方面的保障。
另外,这本书里有着重民、爱民之类的观念,还有经学、史学方面的史料啥的。
《尚书大传》的语言简单易懂,人们通过它可以充分知晓上古的事情,文学价值挺高的。
在这“三皇”里边,燧人搞出了取火的办法,让人类不再过那种吃生肉喝生血的日子;伏羲造出了人类,还弄出了华夏龙图腾;神农整出了医药跟农业。
这三个人对远古人类历史的贡献极大,没人能比得过。
按照《尚书大传》所记:
燧人用火来纪事,火如同太阳,所以把燧皇与天相联系;伏羲依据人间之事来记录,故而将羲皇与人相关联;神农熟知土地的力量,种植谷物蔬菜,因此把农皇和地相依托。
因为《尚书大传》的缘故,好多史学家都觉得:燧人、伏羲、神农是“三皇”最合适的人选。
【二、接下来讲讲“五帝”;】
历史上对“五帝”的记录,比神话时代“三皇”那种各种说法都有的情况要详细不少。
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觉得,“五帝”的传说比“三皇”的传说可信不少。
所以他写的《史记》开头是《五帝本纪》,压根儿没《三皇本纪》这回事。
“五帝”的说法在周、秦那会儿就有了,我整理了一下,有五种讲法。不过这些讲法好像都有点道理,牵扯到了十一个人,分别是: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太昊、炎帝、少昊、伏羲、神农
【第一种说法: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来源:http://www.banr.com.cn
(http://www.sjbfb.cn)
这种说法源于西汉的大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里的首篇《五帝本纪》,还有西汉礼学家戴德编的《大戴礼记》。
《五帝本纪》讲的是在远古传说里,被后人当作帝王的五个部落联盟头儿的事儿,这五个人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大戴礼记》记录的是从战国至汉代儒家的言论,是探究中国早期儒学的基础资料,其史料价值与学术意义不容小觑。
【第二种说法: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这种说法源自秦国的丞相吕不韦所著的《吕氏春秋》,它还被称作《吕览》。
吕不韦觉得《吕氏春秋》特别棒,他对这本书很重视,还放话说:“这书把天地、万物还有古今都包含进去了,是本奇书!”
《吕氏春秋》这本书推崇道家,对老子那种顺应客观情况的道家理念给予了充分认可。
同时把儒、墨、法、兵等各家的优点融合起来,构建出涵盖政、经、哲、道、军等各个领域的理论系统。
吕不韦想给那本书做宣传,就让人把整本书抄下来,挂在咸阳城的城门上,还放话:“要是谁能改一个字,就给千金赏赐。”
这消息一传开,人们都呼呼啦啦地赶去了,那些各诸侯国的宾客名人也去了,可谁也没法改动书上的字。
可见吕不韦对《吕氏春秋》这本书的认可程度。
再说个题外话哈:那个大家都知道的“刻舟求剑”的故事,是从《吕氏春秋》里来的。
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里讲,“五帝”是: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第三种说法: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
北宋的史学与藏书家刘恕所编写的《资治通鉴外纪》中提到了这种说法。
它是本史书,以《资治通鉴》的题材为参照,把周威烈王姬午时期之前《资治通鉴》里缺少的史实资料给补齐了。
这本书里的内容是从《史传》《经书》《诸子百家之说》等二百来种书里选取的,不会记那些荒唐事,也不会用虚头巴脑的话来写,里面记的上古的事,也是能信的。
在这本《资治通鉴外纪》里,所说的五帝是: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
【第四种说法:庖牺、神农、黄帝、尧、舜;】
这种说法是西汉的经学家、文学家刘向在《战国策》里提出来的。
《战国策》是国别体的史书,主要讲了战国时期的政治与策略主张,还有那时候的历史特点跟社会面貌,这也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这本书挺会讲明白道理的,文章里用了寓言跟比喻来描写,语言挺生动多样的,不过书里记的一些历史事实和说法,也不能都信。
《战国策》里记载的“五帝”为:庖牺、神农、黄帝、尧以及舜。
【第五种说法: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这种说法源自《尚书序》,是汉武帝时的谏大夫、临淮太守孔安国给《尚书》写的序。
孔安国在潜山县的大山里隐居,一心修道,老是练运功、闭气功,还吃自己炼的铅丹。他活了三百岁,脸看着还跟小孩似的嫩。
孔安国在儒家经学里地位挺高的,他所认为的“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那么“五帝”也有这么多种说法,到底哪一种说法才是最靠谱的呢?】
“五帝”是开启历史的五位先人,得依据史实进行论证,还要看他们的名声以及对华夏的贡献来选定。
我觉得在《大戴礼记》跟《史记》里,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当作“五帝”的这种讲法挺可靠的。
《大戴礼记》与《史记》里的“五帝”都源自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这是众多儒家都“认可”的一个统一说法。
并且在后来的史籍里,都采用了这个说法,大家也觉得这种说法最可靠,就这样,这一“五帝”的说法,就被当成了古代的真实历史。
【结语:】
在咱中国华夏文明的古史传说里,“三皇五帝”的事儿传得挺广,虽说这是神话,可也给咱中华民族的华夏文化打下了基础。
后人对“三皇”与“五帝”的争议不少,不过咱要是仔细瞧瞧,就能发现他们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
比如说,“三皇”的神性比人性更强,好多都是神话故事,虽说有过记录,可大多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五帝”更具人的特性,而非神的特性,而且随着人类文明进步以及文字出现,他们的很多事迹都有真实的历史记录。
虽说“三皇五帝”只在古史传说里有,可这些古代的神话传说,着实表明:人类社会最初的文明,那也是通过艰辛无比的劳动和斗争才造就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