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秋招,也就是所谓的金九银十马上就要来了。
但找工作这件事从数据上来看,似乎更难了。
此前据相关机构测算,2025年毕业生人数约为1200万,要知道这一数字在去年还是1179万。
也就是说:2025年的毕业生人数将再创新高。正是应了那句老话,记录就是用来打破的。
与此同时,7月份的全国失业率数据也披露了。
其中16-24岁的劳动力(不包含在校生)失业率高达17.1%,创下这一数据优化统计口径重新发布后的新高。
这两个数据足以表明:2025年的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更难了。
01 年轻人,通路狭窄
其实,年轻人失业率高企,工作不好找,更多的是结构性问题,即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失衡。
最近,一篇《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的文章爆火,讲述了一个来自宁夏西海固、考入北京211学校的90后单身女子,历经数次考公却仍失败后,孤身来西安找工作,而后不明不白死在出租屋里,引发轰动。
随着案件的进一步发酵:咸阳市秦都区主要负责人表示,经向秦都区公安机关了解,确有此事发生,初步排除他杀。目前,案件已由警方进行进一步处理。
自杀、211、考公、90后,这几个标签合在一起,让这件事想不上热搜都难。
面对最近两年的就业环境,很多年轻人选择了考公考编,为的就是能一劳永逸,在35岁时不被强制“毕业”。
结果可想而知,为了一张稳定、体面的长期“饭票”,从学霸到学渣,全员都在考公考编这条赛道上卷到飞起。
据此前某社交平台发起的问卷调研显示,有46.37%的2022年本科应届生将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工作视为好的工作机会,比例远高于互联网大厂、世界五百强企业、金融机构和咨询公司。
以2024年为例,招录职位数为18948,较去年增加了1293个职位;招录人数为39561人,较去年增加了2461人,增长6.6%,创历史新高。
虽然招录人数一路水涨船高,但与此同时报名人数也在暴增,招录比更是一直居高不下。
据2021年的数据显示,清华北大的八成毕业生,都进入了体制内工作。同时哈佛、斯坦福等海外名校的“留子”们也纷纷涌入体制赛道。
但能上岸的终究是少数人,大部分人只能充当分母,在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中产生自我怀疑。
可能有人会说,为啥不去企业打工,为啥不进厂拧螺丝,为啥不回老家?
其实普通年轻人手里的牌真的不多,无非就是年龄和学历。
读书十几年,投入的时间和金钱乃至机会成本都是巨大的。
如果没有好的岗位、没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十几年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而言就是亏本的。
当然我们还获得了知识、获得了学习的能力,这些都是无价之宝。
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经济的社会,知识需要变现,生活也需要money,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
尤其是在教育内卷、高校学费攀升的当下,从主观意愿上来看,读书十几年,没人想一毕业就去端盘子、就去送外卖。
而从客观现实来看,这个社会从认知上、等级上和物质上,确实在实实在在地告诉大家,编制就是香。
这种“官本位”的“思想钢印”在两千年前就刻进了中国人的骨子里。
所以,脱掉孔乙己的长衫又谈何容易?即便你好不容易想开了,终于要宽衣解带了,但你的父母、亲戚还会有无数双手上来阻止你。
既然如此,趁着年轻,当然要去试一试,要去卷一卷。一朝博上位,生活绽光彩。
真的不要吐槽年轻人频繁跳槽、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市面上有一堆工作不愿意做,谁不想努力一下,奔向美好生活呢?
屁股决定脑袋,换位思考一下,一代年轻人都有一代年轻人的命题要解。
所以,根治青年失业率高企的最好方法不是洗脑大家去摆摊、创业、脱长衫,而是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
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唯有这样才能为年轻人提供更多适配的岗位,激发出整个社会的活力,从而形成一个正向闭环。
02 中年人,如履薄冰
对于中年人来说,他们的处境更是如履薄冰。
不知道大家最近看没看一部被喷得体无完肤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逆行人生》。
它讲的是一个大厂高薪中年程序员被裁失业,为了房贷和孩子的学费,去跑外卖的故事。
这部片子虽然buff叠满,bug频出,以及一些出于外界压力下的妥协,但最难能可贵之处就是把“系统”的可怕之处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无论是贯穿全片的画外音“您有新的订单了……您的订单即将超时……您的订单已被用户取消……”还是恐怖的“笑脸计划”,甚至是主角高志垒本身算法工程师的设定:
他的被裁,是因为被他自己开发出的系统评分过低;
他去送外卖,又再次被算法背刺,成为算法的奴隶;
而结尾时暗示他未来可能的翻身,也是由于他在送外卖时开发出的小程序“路路通”,方便系统对劳动力进行进一步压榨……
影片之内,外卖员送同样距离的餐,虽然挣得钱越来越少了,但要求的时间却越来越短了。
为了赚到与过去同等的收入,他们只能无视交通规则,这就是系统操作下的互相伤害式“内卷”:
不仅让外卖员处于更危险、更拼命的境地,也让道路上所有人的交通风险都变大了。
影片之外,打工人们为了赚到与过去同样多的工资,甚至是保住饭碗,需要达成更高的业绩,为此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工作时长。
因为任何一个企业,从企业主到各层级的领导都要求业绩的正增长,无论外界环境如何、企业的产品如何、提供的资源如何。
而通过这种“劳动力内耗”赚到钱的,只有背后的大资本。
大家仔细想一想,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买到的甚至是吃到的,其实都是被系(资)统(本)所操控的。
哪家餐厅分数高、哪家店铺销量多、哪个品牌或者店铺能出现你的面前,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商家付费买来的。
因此我们才会深困于信息茧房之中,难以自拔,让独立的辩证思考成为“奢侈品”;而整个社会则是非黑即白,从众与站队让“个性”难有生存之地。
虽然信息是过载、甚至是爆炸的;但信息来源的平台却是愈发有限、甚至是单一的。
另外,这部影片也告诉我们,消费主义所炮制出的中产概念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个伪概念。
靠贷款买房、靠出卖自己劳动力赚钱的“中产阶级”本质上并不掌握任何生产资料,他们依旧是劳动阶层,是彻头彻尾的无产阶级。
并且,房贷、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重担、以及可怕的失业,每一种“系统危机”都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中年人的上方。
房子不仅掏空了劳动人民的钱包,也锁定了未来二三十年的现金流,更不用提动辄十几万一平的天价学区房了。
在全民鸡娃的时代,孩子教育的投入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人到中年,又面临着中年失业的危机,正所谓:35岁找工作嫌你老,60退休又嫌你小。
更不要说,如果不幸身患重病,那直接是全家返贫……
作为家庭的中流砥柱,疲倦的中年人如同陀螺一般,不敢也不能停下脚步,周旋于各个社会系统中,为的只是能保证自己的家庭系统能够稳定运转。
03 内卷之下,焉有完卵
谈微观的个人境遇,就不能不谈宏观的大环境。
近年来,GDP增速回归均值的趋势基本是不可逆的,这和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也是一致的。
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以一个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完整场马拉松,平稳有序的增长才是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十年前的2013年,当中国经济在谈论“保八”的时候,大家都还觉得,经济只是偶尔“回调”而已;
而十年后的2023年,已经开始讨论如何“保四争五”了。
GDP就像一块蛋糕,每个人都在吃这块大蛋糕中属于自己的那一块。
只有在这个蛋糕快速做大的阶段,每个人分到的那一块才会是年年增大的。
而当经济增速变得越来越慢时,普通人再想分到一块大蛋糕的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发展可以掩盖一切矛盾,只要能赚到银子,一切都好说。
可一旦发展变慢,预期就会转弱,而预期既是决定消费的基石,也是一个人获取幸福感的根源。
从增量时代步入存量时代,为了能多吃一口蛋糕,自然就会内卷升级。
打工人们越来越长的工作时间、商家们越来越惨烈的价格战都是这种内卷的生动表现,而其一大显著特点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但显然,经济的增长、科技的发展靠的不是这种“互残”式内卷,而是新技术、新产业、新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否则只能是劳动力过剩。
无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社会上打拼10多年的中年人,在已经完成卡位的存量市场都是冗余的。
如果不幸你所选择的专业或者曾经入行的行业日落西山,那么你很可能就会被剔除出系统之外,甚至根本没有再次入局的机会。
那咋办呢?
其实没啥特别的好的办法,转型的阵痛总要有一代人来承担。
身处在内卷的世界里,真正的赢家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懂得何时转身的人。
首先,在思想上就是要调低预期,别太执着于“增长”,毕竟幸福和痛苦的本质都是一种预期。
其次,在行动上无非就是两步走:一是在工作时积极苟住,保住饭碗;二是如果有余力,最好找到一个能长期坚持的爱好或兴趣。
它既是你前半生的多巴胺来源,也是你后半生的职场“兜底”。
每个普通人的逆袭点,大概率就是自己最喜欢、最擅长、做起来最不费力的那个领域。如果你在自己擅长且热爱的领域都赢不了,那你在别人擅长的领域就更没戏了。
最后,也是最应该卷的就是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宠辱不惊、情绪稳定、身体健康。
一套抗打的硬件+软件,不仅能帮你省下一笔数额不菲的银子,也能让你行稳致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格致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