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齐庄公不费什么口舌,就让齐国两位上卿国氏、高氏马上同意派出齐国最精锐的车兵甲士、随车步卒、邑兵劳役,加上齐庄公的铠甲护卫,乌央乌央近万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离开齐都临淄,向西进发。

不数日,齐庄公威武的车队到达了鲍敬叔的封地鲍邑,队伍就在鲍邑暂时停歇下来,齐庄公跟随行的鲍敬叔、连氏、管氏等一众近侍大夫聊起了他的小担心,齐庄公的小担心是什么呢?就是会不会太过夸张了,出行访问一趟带了上万人的护卫,不知道的还以为要去哪里攻城掠地呢,要不就留下一半的部众暂时驻扎在鲍邑?齐庄公向着众大夫随口征询道。

众大夫哪里敢有什么反对的意见,都附和起齐庄公。齐庄公就开开心心地留下了一半的部众驻扎在鲍邑,同时还留下鲍敬叔负责临时管控这支军队,临出发前,齐庄公交待鲍敬叔说,寡人将邀请郑伯(郑武公)莅临卢子国,在卢子国举行齐郑两国会盟仪式,除了祝国,齐庄公还将留下另外一半的部众,在卢子国筑建会盟台,所以筑建会盟台的事项也交由鲍敬叔一并负责,鲍敬叔更是很开心地接受了任务。

齐庄公的大队人马在行军一日,就抵达了祝国地盘,陪同的鲍敬叔立即前往祝国行人署通报齐庄公出访郑国的邦交事宜,并且跟祝国的行人署打过招呼说齐庄公将会同郑武公在卢子国举行齐郑两国会盟仪式。祝国得到郑武公将来到自己地盘的消息,那是开心的不得了,因为届时可以攀交上郑武公,荣幸至极呀,一边马上放行一边还问叨卢子国筑建会盟台的事务,需要协助的话大可以放话过来。鲍敬叔是千感谢万感谢的。

大部人马穿过祝国国境,不一日就进入卢子国境内,卢子国是子爵国,很小很听话,齐庄公再留下了又一半的人马屯驻在卢子国城郊,开始筑建会盟台的各项施工工程。齐庄公就让鲍敬叔留下了,既管控在鲍邑的齐军士卒,又负责卢子国城郊会盟台的建造事务。

齐庄公的车队现在算是轻车简从的,行军的速度自然就加速起来了。再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齐庄公回到卢子国了,带来了郑国的行人,行人,诸侯国邦交部门的最高领导人,相当于外交部长一样,齐庄公放出消息说,先由齐、郑两国的行人举行盟会前期仪式,然后郑武公再来到卢子国出席会盟祭祀礼仪环节,因为郑武公真是太忙了。

按照周王朝周礼礼制的规范,两国邦交的会和盟,有三个等级,国君级、卿士级、行人级,协议的约束力是一样的,对于签定盟约的两国来说,只是礼仪级别不同而已。

对于齐庄公来说,他已经见过了郑武公了,不用郑武公再亲自跑来卢子国出席两国会盟仪式。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齐庄公带的随从护卫部队,如果以祝国为中心的话,一半的部队驻扎在祝国的东侧鲍邑、另一半的军队屯兵在祝国的西侧卢子国,瞧见没有,东西两头的齐国军队已经悄然形成对祝国两头夹击的兵力部署了,这才是齐庄公真正要的效果。

在我们来揭晓齐庄公会采取什么行动的答案之前,我们来评估一下祝国的军事力量。

按照周王朝规定,王室可以拥有至少六军的规模,公爵国可以拥有三个军,侯爵国可以拥有两个军,伯爵国可以拥有一个军,子爵、男爵国拥有的军队编制则以师为单位了。

周王朝通用的部队编制制度,一般采取六级编制,从上往下设定为:军、师、旅、卒、两、伍。每个层级对应的兵员数量是这样的:

5个士兵组成一个伍,头领为下士伍长;

五个伍25名士兵组成两,头领为中士两司马;

四个两100名士兵组成一个卒,头领为上士卒长;

五个卒500名士兵组成一个旅,设旅大夫(下大夫);

五个旅2500名士兵组成一个师,设师氏(中大夫);

五个师12500名士兵组成一个军,设军将(上大夫)。

作战时,通常以师为基本单位,以一辆战车及配属的步兵合称为“乘”,乘为最小的战斗编制单位。大约一“乘”配置的步兵单位为两司马带领的一个“两”,加上驾乘御者一人、车左一人、车右一人、五个伍长,计有三十三人合成一个乘的战斗单位。

还有关键的问题是,王室的军队中有一半编制算是常备军,另一半轮流;但是诸侯国的军队都不是常备军编制,平时务农、战时从军,诸侯国常备军正常情况下只有国君的卫队、都城的守卫,以及各处城邑关隘少数的守城士卒。

所以,祝国虽然战时可以征调上限三个军的编制,但是现在不是战时状态,整个祝国都城内的兵卒数量大约就维持在一个师3000人左右。

祝国的国都,济南长清区段店镇祝阿故城一带;东侧鲍邑,济南历城区一带;西侧卢子国,济南长清区归德镇卢城洼一带。鲍邑、卢子国两边不下万人的齐国精锐部队,将不到3000人守军的祝国国都,隐隐约约地包了饺子的,何况鲍邑还有采邑的私兵部众、劳役民夫。

齐庄公举行着会盟仪式时,肯定还邀请了祝国公室的公子们,甚至还有可能的祝国朝堂的卿士大夫人等。卢之盟仪式一结束,齐庄公肯定是一声令下,东头鲍邑、西侧卢邑的齐军同时展开攻城行动,打了祝阿城一个措手不及。马上就攻克了祝阿城,控制了祝国的公室和朝堂,祝国就这样稀里糊涂被灭了国了。齐庄公就这般模样遂了一劳永逸解决祝国卡脖子的愿望吗?先就这么简单吧,简单,只是因为我们事后看热闹哪,当时的每一步可都不简单。

周平王东迁成周,定洛邑为京师,号令天下诸侯勤王,增强王城洛邑的军备防备。应该说从这时节开始,齐庄公就谋划要占领祝国的国土了。

这期间是齐庄公在位的中期,齐国政局内部相对稳定,人丁兴旺,经贸繁荣,完全具备向外拓展的实力和条件。向西进入中原腹地便成了齐国的国政诉求,而且西方来的郑国正高举“奉天子讨不臣”的大旗在中原搅动风云,迟了齐国的风头便会消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祝国正好是齐国西进中原的关隘地带,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缘地理地势。祝国的范围还很广,夹着黄河南北两岸,北岸的德州禹城、齐河,南岸的济南长清,地理优势非常明显。

这给要频繁参与中原格局博弈的齐国带来很多的不便,一旦祝国展开封锁,西进中原的齐国力量的退路便被隔断了,这是很致命的要素。

齐庄公如何攻克祝国国都,兼并祝国国土,目前没有确切的史料佐证,参照后来北方晋国南下中原发生的“假道伐虢”、以及伐虢灭虞的手法,保不齐晋献公的打法还就是学得齐庄公的手笔。

齐庄公占据了祝国的地盘,但是不能灭了祝国的祭祀,这也是老周家定下来的规矩,齐庄公不敢坏了这规矩,将祝国的祭祀宗庙迁移去了山东泰安宁阳一带,以延续供奉祝国姒姓先祖的香火。位于这里的祝国后来也被称为“铸国”,祝国的贵族国人遗老遗少后裔便以国名为氏,得祝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先借道邻国打外围诸侯国,然后转身灭了邻国的打法,兵法上叫做“假道伐虢”。假道伐虢的打法,最初的源头就在这里是无疑的。后来的楚国用过、晋国用过、春秋末期的吴国用过,因为晋国假道虞国攻伐虢国再转身灭了邻国虞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后世就用晋国的战例来命名这一兵法谋略。

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

假道伐虢的第一战例是公元前768年的齐国,借祝国的通道进军中原,然后回师灭了祝国,彻底打通齐国西进中原的通道,为他的孙子齐桓公称霸中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假道伐虢的第二战例,公元前688年的楚国,为了讨伐南申国,向邓国借道,讨伐南申国之后,回师的时候趁机攻克邓国;

假道伐虢的本尊战例,公元前655年的晋国,灭了虢国再回师灭了虞国,彻底打能南下中原的通道,20年后,晋文公就称霸中原,从此晋国就长期霸占了中原霸主榜;

假道伐虢的第四战例,公元前574年的吴国,吴王寿梦趁着楚共王在晋楚鄢陵之战中战败,便接受了舒庸国国主的邀请,借道舒庸国的通道袭击了楚国的巢城、驾城、虺城等军事战略要地。虽然吴王夫差回师的时候没有要灭舒庸国的军事行动,那只是因为舒庸国还具备吴楚两国之间战略缓冲的地缘作用,但是结局是舒庸却被非常不爽的楚国给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