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8380字,阅读约15分钟

《城市秘密》作者:小满、蓝红燕、黄万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塘江过富阳而来,江流婉转,到珊瑚沙后折向东而去,便一门心思奔向东海,在此间留下了“之江”的笔序。大江滚滚,过六和塔,到下沙至盐官,逐渐开阔,流水若骑兵迸掠,波涛如山峦重叠。日照碧浪,月引潮汐,江水如蝉脱壳,迫不及待地想要变成海洋。

于是来自新安江和富春江旖旎的波浪,将最后的温柔停留在了珊瑚沙,由南而北,划出浦沿和转塘。珊瑚沙这块地方,行政上曾经多次变迁调整,最后到2007年,因其地缘和文化相似性,最后划入转塘街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7月,转塘镇集市小摊上女生们正在挑选美女明星的照片,当时只要5分钱一张。摄影@阮晓

我少年时,在六和塔下航海俱乐部练习划艇,每日晚训,便是溯江而上,到珊瑚沙后绕巨大的航道浮标返程。此时静水深流,星月满天,珊瑚沙和浦沿一带的渔民解缆张帆,木船如箭一般向下游奔去,张网放笼,横断大江之鱼获。

因为一江之划,转塘便成为杭州城的一块飞地,1996年滨江建区,但一直要到2013年之江大桥通车,转塘才有了另一条与主城区勾连的道路。即便如此,2015年到浙江音乐学院报道的新生,恍若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工地,工程车来来回回,将渣土运送出去;四方塔吊,把希望建设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当时在转塘集市上做生意的人中,萧山人特别多(他们大多在闻家堰坐钱塘江上的渡船到袁浦,再骑自行车到转塘),这位带着典型的萧山竹帽的大爷正在取钱。摄影@阮晓

转塘开始转身,在午潮山和钱塘江包夹的腹地,山水已经眷顾千年,而城市带来的红利才刚刚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杭州城东和城西南各有一座大学城,城东的下沙大学城汇聚了13所高校,规模宏大,声名远扬;城西南只有两座艺术院校,独具特色,一所是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所是浙江音乐学院。

两座艺术院校坐落之地,便是转塘。想直观知道转塘有什么的时候,可以先说说老何的买房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象山两端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和浙江音乐学院 摄影@李蓓敏、子

台州人老何早在20年前,便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杭州城。2002年的时候,他帮他80多岁的老母亲在市区文二西路买了一套房子,彼时价格为5千一平米,而今新开的,6万一平;到了2014年,儿子临近大学毕业,他准备自己也买套房子。

在预算范围内,杭州城他能买的房子都看了一圈,最后选在了转塘。原因无他:一是烟火气,二是山水。

▲龙坞 摄影@徐世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坞 摄影@徐世明

“在转塘的学生,和在别的地方学习生活的大学生不一样。众所周知,学生要放寒暑假,每年过年最热闹的时候,往往是大学城最寂静的时候。可要参加艺考的学生,往往寒暑假是最忙碌的,因为要艺考,转塘汇集了大量的学习艺术、想考取中国美院的学生。寒暑假,高中生们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络绎不绝,留在转塘画室学画画,密集集训。这里,不存在一段时间忽然少很多人,一段时间又热闹非凡的状况,是没有潮汐的大学城。”

转塘是有烟火气的。

老何说起了他选择居住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此地有山有水。转塘的山水,是独一份的,是一幅可以延展开的水墨山水画,绵延数十公里。

向内,转塘有龙坞、外桐坞、大清谷,向外的第一圈是灵隐、梅家坞、铜鉴湖;第二圈是九溪、西溪、东洲岛;第三圈是西湖和富春江。

如今,老何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每周他都会带上4个塑料壶,骑着电瓶车,去龙坞打免费的山泉水,每来一次就能拎走40斤的水。“转塘的自来水听说是千岛湖的,水质也很好。我去打水,相当于去氧吧锻炼,还能省水费,也可以给儿子养的鱼用,好处多多。大夏天每次走到龙坞,都能感受到空气清新,凉风习习,非常舒服。”

▲龙坞里的翡翠秘境——龙尾巴水库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坞里的翡翠秘境——龙尾巴水库 摄影@停香

一半诗意一半烟火,用来形容转塘,最是恰好不过。

中国美术学院是艺术生的圣殿,每年从这里毕业的、走出去的知名人物很多,也有成千上万怀抱梦想的人前来转塘,迈向他们心中的圣殿。

2015年“五一”期间,中国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的研究生们迎来了特别的课程,此次为学生们上课的,是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孟中教授。在课上,他让学生们写写自己的生活,写“转塘漂”的故事。“转塘漂”这个词是接待他的美院学生说给他听的,他现学现用。

▲曾经的转塘老街 摄影@黄万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的转塘老街 摄影@黄万和

北漂、横漂,是在影视圈工作的人常年的工作状态,在转塘学习的学生们,则自我调侃“转塘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其中有一对是网红夫妻——十三阿全。

美院门口有个四四方方的区域,俗称“垃圾街”,在转塘区域工作生活的人,对于垃圾街,都有一段独特的记忆。

在转塘“垃圾街”还没有被拆的时候,在林立的餐馆里有一家特别的店铺,门口挂着一个巨大的牛头,店门刷成了醒目的蓝色,店名“流浪共和”,创立者十三阿全。十三和阿全是一对情侣,阿全从小有听觉障碍,基本的义务教育都很难完成,当时村里有个国美毕业的先生,阿全父母带着儿子,跪下恳求虔诚拜师。阿全有天赋加之努力,竟考入了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当然他入学的年龄,比同龄人大3岁。

▲垃圾街上的学生们 插画@朱小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垃圾街上的学生们 插画@朱小贱

十三是女孩,也是个美术生,学的是插画,却不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二人在杭州一次聚会上认识,后又在西藏的旅行中相遇,自此成为情侣。他们去了数十个国家,走遍了南北半球,也从国外带回来了许多的有意思的东西,从最开始摆摊,到后来开店。他们的店最多的时候,几乎在杭州每个大学,都有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店铺,可他们也遇到了和其他实体店一样的危机,面临困境,被迫一家家关掉。转塘垃圾街的“流浪共和”是他们开的最早的一家店,也是他们最晚关掉的一家店。

▲曾经流浪共和转塘店的门口 摄影@蓝红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流浪共和转塘店的门口 摄影@蓝红燕

他们一直在流浪,会走很远,尽情享受快意人生,但他们也会在转塘安心生活一阵子,在这里拼尽全力工作。阿全擅长首饰制作,店铺被关掉后,他一度很苦恼,十三则支撑起新的希望。她会设计漂亮的衣服,他们在转塘的工作室做起了服装设计,创立了“流浪共和”的同名服装品牌,作为特色女装品牌,很快在网上拥有了非常高的人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垃圾街”旁的西湖茶叶市场 摄影@阮晓

十三阿全一直坚定做漂着的人,做流浪的情侣,为了三个孩子,他们在转塘买下了房子。

“垃圾街”靠近上泗路有家转塘老照相馆,老板已经经营了大半辈子,来这里拍照的美院学生很多。最近,有个叫“一枝花”的摇滚乐队在制作他们的第一张专辑之前,刻意去老照相馆拍了一张宣传照片,镜头里的他们穿着西装、衬衫,打扮讲究,表情却随性、自我、有范。他们也在组织策划自己的演唱会,很可能听者寥寥,但谁又会在意结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象山艺术公社。很多美院的学生在毕业后也没有离开转塘,在附近开了工作室或者加入了附近的创作公司。 摄影@四月

“喝完这杯酒再也不回来,扔掉蔷薇踏上冬夜的列车,爱早已死在了黄昏的海边,她和我只剩下一封消失的信……”就如他们在歌中唱的那样,他们决绝地以音乐为生,将自由的精神进行到底。正是转塘这样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把这群有态度有梦想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

▲把艺术融合到生活的转塘 摄影@周静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艺术融合到生活的转塘 摄影@周静波

即便抛开诗意的想像,无数人也选择把肉身安放于此。浙江音乐学院民乐系毕业的大风,从老家山东来此学习南派古琴,毕业之后,在城西做了一家古琴培训机构。本来设想,在工作室旁边找一个公寓居住,无奈价格太贵,一直没有合适的。每天从转塘出发,经紫之隧道通勤,30多分钟的路程,他觉得还是居住在转塘划算。

疫情之后,工作室入不敷出,大风全面撤退,关闭了城西的教学点,在科海路附近租了LOFT,将探出去的触角收回,不咸不淡地教着几个学员。他的女朋友在小区里租了一套公寓,经营蝴蝶标本,大风闲时便帮着照顾生意,虽然说是家店吧,但经常大门紧闭,客人打来电话,大风慢悠悠过来开门,将挂在墙上的蝴蝶标本细说一遍,生意若不成,也算交个朋友。

古琴悠扬,散漫洒脱,听上去好像没有什么旋律似的,但需要经年累月的训练,才能凝练出内在的力量。凑巧的是,这种气质,和琴师大风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十分相契,越来越多的艺术文化机构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全山石美术馆 摄影@徐世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山石美术馆 摄影@徐世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将开放的之江文化中心,建发·云启之江就在他的马路对岸。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7年,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在转塘投入使用,逐渐以美院为核心,聚拢了上千家画室,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生。之后,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落子于此,转塘镇以另一种面貌焕发了新生,那是被年轻的热力和无穷尽的未来所包裹起来的焕新,目及之处,都是一双双热望的眼。

在这里生活过的年轻人,曾不仅余力地参与着这里的改造和发展,事实上,他们就是这里的一部分。带着纯真的愿望和异想天开的热情,他们把这里称之为“转塘帝国”。那么如果说一所所学校是帝国的营寨,那么位于老镇中心的“垃圾街”,就是帝国的“朱雀大道”。

▲2017年左右的垃圾街 摄影@黄万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左右的垃圾街 摄影@黄万和

直到2017年开始改造,到2020年这片旧城彻底在地图上被抹去,这两三年当中,在清空的房屋里、在紧闭的大门上,这片街巷的皮肤被涂鸦和诗篇覆盖,记忆中的锚点,变成了一块巨大的画板,这对天然具备创作力和表达欲的美院学生来说,简直是一场盛大的行为艺术,他们用喷漆和丙烯来为老街做最后的告别。

而如今,就连这些颜色都不复存在了,但是青春的回忆不但不会褪色,反而因时光的打磨而显得更加坚固和鲜艳,譬如在深夜长街的一次回首、万里故人的一声问候中,时不时地从心底里跳出来撩拨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拆除中的垃圾街 摄影@黄万和

从福建泉州来的美术生黄万和平生第一次看到落雪开始,到他在自己的公众号里用摄影作品缅怀业已消失的垃圾街,并引爆了无数人的青春回忆为落幕,时间过去了将近十年。

2010年冬天,黄万和来转塘备考时,大雪刚刚覆盖了龙坞的山峦和茶园,从来没有真正见过白雪的南方学子,光着膀子就从宿舍里冲了出来,对他们来说,一个崭新的世界就此打开,漫天的飞雪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新生活欢迎仪式。

上千个艺考培训班围绕着中国美院,除此之外,就是大片的农田和茶园,星落期间的村庄遥遥相望,混杂居住着本地的农人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院学子黄万和在垃圾街即将拆迁之前,特地拍摄下了这一组垃圾街“遗照”,并在他的公众号写下了《转塘帝国情史 | 别了,垃圾街》。 摄影@黄万和

“我七年前第一次来到转塘美术集训,那时这里的条件并不好,在许多朋友看来,就像个乡下地方。那时满大街的小蹦蹦(三轮电动车)起步价也就四五块钱,郎郡庭院还在建,还没有象山国际、金街美地;如今的簧外山庄周边,那年还是一片未知领域。”

位于美院北门口的转塘垃圾街,便是最繁华热闹的街道。画材店书店集中于此,成为美院、画室学生们采购必到之地,从而带动了周边的发展,吃穿住行应有尽有。转塘垃圾街,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美术学院非官方唯一指定消费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垃圾街被拆除变成停车场,美院北门口就冷清不少,就此很少有学生再来这门口等那辆开往龙翔桥的4路公交车。摄影@黄万和

这里阴冷的冬天没有暖气,能把南方人和北方人冻到一起怀疑人生。黄万和一直耿耿于怀的是,每个冬天,他都要和来自山东的同学,这分别来自一南一北的两个人,蜷缩在绿色的军大衣里吐槽杭州的寒冷。

黄万和第一次对杭州留下美好印象是在美院本部,沿着南山路一直走,湖山辉映城市,绿荫遮满道路。“没想到当年的转塘是这样一个乡下地方,”他笑了:“有个同学第一天来就哭成了狗。”

而如今,这里却成了依恋的地方。青春就像流水一样,倒入什么样的容器,就变成了什么样子。几年下来,黄万和和同学们对垃圾街的熟悉程度可以说如反掌观纹:去稻香、暖爱、张亮麻辣烫、衢州风味、青石谷解决三餐;去蜜糖、八零九零、根华饭店、印象坊、玖拾、老香居、龙记菜馆AA聚餐;去小王烧烤撸串,起点网吧打游戏;和姑娘们逛逛可莎蜜儿、甜丫丫、莫卡乡村;兜儿里还有几个闲钱的话,可以去YoCafe、玖馆坐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院垃圾街 摄影@黄万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院垃圾街 摄影@黄万和

“我印象里有一个圣诞节,大家在蜜糖聚餐,有个傻帽哥们竟然点了5瓶白酒,老板还送了一瓶,最后女生趴在桌上,男生直接倒在地上,大家轮流到厕所去吐……第二天大家从床上醒来,圣诞节已经过去了。”

所以当留在杭州工作的黄万和听说转塘老镇即将改造的时候,怀着复杂的心情背起相机,在多年之后,又一次来到了垃圾街。夜晚的霓虹灯亮起来了,映照出他青春的影子。

黄万和在照片的配文里写道:“美院一直在这没变,转塘却一年一个模样。”

▲拆除后的美院垃圾街 摄影@黄万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拆除后的美院垃圾街 摄影@黄万和

原以为垃圾街会和美院一起长久,但随着杭州的迅速发展,拆迁潮起,这些老旧街道的拆除也无可避免。这个承载了太多人共同回忆的地儿,即将逝去。每条街道、每家店、每个角落都有回忆,那些年在此拥有的友情、爱情和亲情,也将没有了重温的老地方。

我们告别的不仅是垃圾街这个地儿,也告别曾经的那些往事,跟往事干杯。如Homie所说:“杯酒下肚,往事了然,前程似锦。”

这些照片仿佛是一枚深水炸弹,炸出了潜伏在各方的转塘学子。无需多说,直接看他们的留言即可:

@长安。

很难再有这么一个地方,住着这么多“神经病”。

没有人在乎定不定性和稳不稳定,这种状态真的太好了;没有人要死要活去考个公务员,学网游的人跑去追求自己的餐饮梦想了,学染织的nini画漫画杀出一条血路;学公共雕塑的去做DJ和纹身师了。

而且周围的人不觉得我们奇怪。连炒粉的老板和超市的售货员都有点情怀,原来玖拾还在的时候,我们超喜欢半夜过去聚众喝酒撸串。后来玖拾拆掉了,再后来,转塘也要重新整容换脸了。

▲美院垃圾街组照 模特@许婕渟 摄影@黄万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院垃圾街组照 模特@许婕渟 摄影@黄万和

@是个丑子

我们只愿在这里分享彼此,有趣的灵魂注定相遇。

这里很忙碌,但是好像只要你愿意停留下来,青春就静止了。站在街角,我看见自己拎着沉沉的画材穿梭在各个小吃店,我看见自己翻墙进入向往的中国美院,我看见自己脏兮兮的走进小书店,这些转身的背影,重重叠叠。

4元起价的奶茶,5元超大份的章鱼烧,各种口味的寿司,刚出炉的玉米烤红薯和大饼,超足量的鸡蛋仔……最喜欢在周边的小饰品店走走停停,给自己创造浪漫的氛围。那些情怀和故事,在雨天和晴天里融化,变成记忆。记得有家小店的主人因常年在西藏,店里的民族风气息浓郁,墙上挂着的每一张明信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里东西不贵,质量不是很好,但是我们只愿在这里分享彼此,有趣的灵魂注定相遇。

我来杭州集训两次,自然对转塘的记忆也是双份的 。同一个画室, 同一个老师, 持续的鼓励和肯定。感恩(o^^o)

@风为裳

努力朝梦想奋斗的回忆,真的只能回忆了。

刚到转塘的时候我震惊于大街小巷满满的画室广告,有点激动,有点紧张。后来到了画室认识了一群好朋友,和他们周一放假的时候花二十多块钱打个黑车到镇上吃吃逛逛,然后晚上继续回到画室上课,周一的转塘是那段紧张日子里的一个期待。过年的时候画室朋友们都没回家,在北街买了东西,穿过美院到南门唱K,只记得那时很冷,年三十的转塘很安静,我们在路上聊了许多,十一个人在一起,一点也不孤单。

我想说,画室的朋友,我真的很想你们,希望你们都把自己照顾好。

▲美院垃圾街组照 摄影@黄万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院垃圾街组照 摄影@黄万和

@61

垃圾街事实上承载着我十八岁时候的一切美好记忆和幼稚。

2015年9月至12月我在转塘集训,认识了很多人虽然零零碎碎也散了。但是在转塘学画画这三个月,是我这二十年来最难忘的三个月了。我记得美院门口有个做鸡蛋仔的海龙小哥,他做的鸡蛋仔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鸡蛋仔了。不过他后来搬到街里去了,因为店铺老板看他生意好不让他做了。我和朋友还经常去他们楼上那个咖啡店吃下午茶,那家店是后来开的好像叫vivi,好吧,我也忘了。我好喜欢他们家的紫薯条,因为画室里网不好我们总是在那里蹭网,哈哈哈。垃圾街好多店我们一进去就问老板Wi-Fi密码是多少,对了还有家店叫“小明家”,那是几个小哥哥小姐姐开的,我们去正好赶上他们刚开业。他们好像因为是第一次开店所以有点紧张,推了新菜式让我们试吃,我记得是芝士焗饭,真的好吃。我们还经常去有一家在拐角处的衣服店,老板是个年轻的叔叔,他明明没有胡子还让我们叫他胡子叔叔。我记得我朋友送了我一件衣服,当时大家都没什么钱,她说那件衣服穿在我身上好看就一定要给我买下来,衣服我一直留着,有时候看到好像还在画画一样。还有一家韩国料理店,店主是韩国的,说话声音可好听了,喜欢。我还记得我们去网吧组队开黑做网瘾少女,还有家店叫“流浪共和”,我当时加了店主的微信,哇真的是好喜欢阿全和十三啊,爱情、旅行、 做设计,我的理想生活美滋滋。其实好多我都有点不记得了,但是偏偏总是忘不掉很多细节,还有那些人。

▲美院垃圾街组照 摄影@黄万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院垃圾街组照 摄影@黄万和

@Wu·Tantan

在蜜糖餐馆喝到深夜,相互依偎,那就是我的大学,和你们一起的大学。毕业后半年,手机里的照片全都丢了,好像丢掉了我对于你们的所有关联,我好像丢掉了整整一年所发生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風過也

第一次听说转塘是住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我没出过我家乡的江南小城,也不知道这个离家仅有一百五十公里的小镇会给我留下最无法忘记的记忆。

高中她和我是同桌,她说她想去中国美院,我说那你就去呗,她说你既然也是学美术的为什么不去呢?高二要集训了她跟我说她报了一个杭州转塘的培训机构,我说那我也去看看吧,就一起来了转塘。

2017年的2月11日,有人告诉我,他们在一起了,那时我在中国美院九号楼,考官刚进入考场。

考完了,我最后一次去了美院后门的小街,她带我吃的鸡排,喝的奶茶,章鱼丸子,韩国人开的石锅拌饭,她经常去的喵屋:她说她想偷偷养只小猫。

五月十五日她发了一条朋友圈,是转塘小街南入口,他送给了她一只喵。

十六日我删除了她的好友。

六月我彻底离开了转塘。

十一月转塘小街正式拆迁。

@来迦南

西湖职高的朋友们肯定忘不了吧,初来乍到,在转塘开始高中三年生活,曾经的我们嫌弃这个又小又普通的小地方,但,放学和三两同学一起去垃圾街吃晚饭,你们还记不记得暖爱的金汤排骨,张亮的烤肉拌饭,稻香的铁板猪排…哪怕是多不开心的事,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转塘记忆了我的全部高中生活。

▲美院垃圾街组照 摄影@黄万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院垃圾街组照 摄影@黄万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塘江绿道总长超过1000公里,东起曹娥江入海口,西至淳安千岛湖,串联起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和千岛湖一线的山水景观,是浙江首个完全贯通的城市主要水系绿道,也是全国目前已建成的最长沿江连续绿道。

在钱塘江绿道的不同段落,景色殊异,各有千秋,而从珊瑚沙开始到东江嘴的12公里,正巧是离开主城的第一站,从珊瑚沙水库拐一个弯,城市便抛在身后,穿过之江大桥后,江面宏大开阔,道路倚势蜿蜒,天风浩荡,碧波起伏,江堤边杨树参天,滩涂漫漫,芦苇高过一丈,迎风晃动,白花胜雪。

▲之江绿道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江绿道 摄影@停香

之江大桥下有座隐秘的公园,查了资料才知道,叫做“之江船工业遗址公园”。不知何故,公园主要道路被矮墙封死,所以多有人过而不察。翻过矮墙向江边走去,公园依旧保持着原来的面貌,只是有时会发现地面有淤泥堆积,仿若潮水漫过似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江潮侵岸,故此封闭。

但是公园依然保持得很好,巨大的龙门架矗立在当年的船坞之上;而为轮滑爱好者建造的水泥U型池规整专业;沿江而行,可穿过之江大桥腹部,巨大的混凝土立柱支撑起隆隆的车流,回声浩荡,如同城市不息的脉搏。

▲之江船工业遗址公园,距离建发·云启之江仅2km左右。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江船工业遗址公园,距离建发·云启之江仅2km左右。 摄影@停香

傍晚时分,会有附近的居民来这里露营烧烤,本地人带着闪光的浮子,在江中抛下钓竿,萤火在水面上浮浮沉沉,标注出江流的方向。在渐渐的黑暗中,对面的浦沿亮起万家灯火,而这里依然静谧如谜,仿若是设在绿道边的一处结界,从矮墙翻过之后,便隐身在丛林和流水之中了。

这就是这条绿道的一个奇幻开头,穿过这里,往东南方向走,过东江嘴,钱塘江就改换了名字。富春江从西而来,道路便复西向,拐弯的地方可以看见浦阳江携水北上,在此处三江汇流,波澜壮阔,有时候江水异色,可见泾渭分明。

这条绿道上可以过机动车,但是最愉快的,是闲散散步的人们、飞驰而过的公路自行车手和不知疲倦的夜跑者。每隔两三公里,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大江总会让出一片沙洲或是滩涂,连同几处废弃的码头,在堤边迂回婉转,供行人们得以近水休憩。春天绿草遍野、夏日繁花晚霞,秋天芦苇白头,冬日沉静肃杀。很难想象,这片富有野趣和生机的地方,才刚刚离开城市几公里。

如果有胆量和兴趣,在一人高的蒿草中穿行,会发现巨大的铁船矗立在芳草之中,铁锚跌落,锈迹斑斑。拖上岸的巨轮比在水里显得更为庞大,如同高楼广厦,覆盖着荒野,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异域般的之江绿道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异域般的之江绿道 摄影@停香

在江天寥廓的风景之外,突然遭遇的这一切是滨水绿道为我们埋下的彩蛋,找到它的人,也就有了一个奇幻的收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江板块的最新彩蛋——超百万方TOD未来社区“建发·云启之江”正在助力之江区域的生活进阶,云启之江以未来社区的“一心三化九场景”为模版,逐渐完成双地铁口TOD的交通规划、保俶塔实验学校(规划中)的落地等,云启之江,建面约103-199㎡新中式美宅,首开登记2451组,652套房源当天售罄,二开央景楼栋即将加推,敬请期待。

《城市秘密》本期创作团队

设计:徐世明

插画:朱小贱

摄影:停香、黄万和、黑白之舞

编辑:大倾城、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