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下孙悟空和哪吒的形象来源。

我觉得:孙悟空哪吒都是很中国的形象。

以及,许多文学形象的流变,和源头并没那么大的关系。

以前有人提过,孙悟空形象原型源自印度《罗摩衍那》里的神猴。

但鲁迅先生和金克木先生,都认为不太对:

《罗摩衍那》汉译本匮乏,又不像佛经故事这么普及;《西游记》作者,一个明朝的江南书生,怎么会写印度故事?

——我也觉得:明朝那会儿,哪怕知道《罗摩衍那》的印度神猴,也是经过不知第几手的传播了,那故事,那形象,还足够印度么?

鲁迅先生提过另一个说法,认为孙悟空形象来自中国古代的无支祁。

“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

这玩意长得像猴,神通广大,兴风作浪,最后被大禹镇在龟山脚下了。

——对应孙猴子大闹天宫,被镇在五行山下。这不更像?

当然,如果非要在中国古籍里找个孙悟空原型,我也可以来一个: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 。

——《庄子》

说吴王到一个猴山(这不可以类比花果山么?)有一只猴子在吴王面前炫耀自己机巧敏捷,吴王射他,射不中(这不可以类比孙悟空耍神通?)吴王让大家一起射,把猴子射死了。(这不可以类比十万天兵和五行山?)

这不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结果被十万天兵给按住了的原型故事?

当然不是咯……我举这个例子是觉得:

非要把孙悟空的原型扣到印度,我觉得不太靠谱,也没必要。

之前说过这个:

哪吒这名字,还真是印度来的,还真是《罗摩衍那》里的:多闻天王俱毗罗,有个儿子叫Nalakūvara,曾经杀死过亚穆纳河里的某种Nāga——也就是天龙八部里的龙。

后来,这个Nalakūvara,慢慢演化成了Nazhajuwaluo。在中文的翻译,叫做那吒矩钵罗,或者那吒俱伐罗。

但印度本初的哪吒,只是杀过印度大龙。

传到我国,历经变化。

南宋的《五灯会元》里说哪吒:

“那叱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

骨肉还了父母,现出本来面目,为父母说法。

明朝《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有一个完整的情节,大概意思:

哪吒本是玉皇驾下神仙,三头九眼八臂,能呼风唤雨。投胎到托塔天王李靖家里,生出来五天就闹了东海,杀了九条龙;还在天门下把龙给截杀了;射死了石记娘娘(《封神演义》里的石矶娘娘)的儿子,石记娘娘作为群魔之首不乐意了,起兵闹事。

于是李靖朝哪吒生气,哪吒于是割肉刻骨还了父亲。世尊以荷花让哪吒重生了,从此纵横四海。

哪吒的名字源自印度,但哪吒的故事,是个很中国的故事。

类似的,我们看孙悟空。

大闹天宫被镇在山下,像中国的无支祁,还多过印度的哈奴曼吧?

庄子笔下那只炫耀技巧然后被王给围杀的猴子,也挺像孙悟空吧?

何必追溯到印度呢?

孙悟空在《西游记》里,很中国:

爱变化,爱戏耍,比如车迟国,明明可以直接把三个妖怪打死,偏跟人家比猜东西,比砍头下油锅。

没事就喜欢钻铁扇公主和狮子精的肚子。

喜欢变成孩童去骗金鱼大王。

喜欢变成道士搞装天的把戏,变成总钻风去骗小钻风。

他的法术,比如定身法、变化和瞌睡虫,都不是横扫八荒的破坏技,却是游移躲避的手法。

他被十万天兵围困,与二郎神大战,到最后也是玩变化,你变条鱼,我变只鸟,最后还变了个土地庙之类:大兵当前,玩捉迷藏。

孙悟空的口头禅,不是“待俺一棒打死便是”,却是“造化!造化!买卖上门了!照顾老孙的生意!”

无论起源是神猴也好,是无支祁也好,是庄子笔下那只猴子也好,孙悟空这个形象最贴近的,我觉得,是明朝市井走街串巷的杂耍人,极具中国民间色彩:

一个猴子,学了法术,就可以欺负龙王、喝令阎王、当大圣、偷蟠桃、吃金丹,把仙人们耍得团团转;西游途中,他可以为朱紫国王治病,可以在车迟国求雨,可以变为童男童女去戏耍金鱼怪,可以钻进铁扇公主和狮子精的肚子里,可以让乌鸡国王起死回生。

就像我们可以说,郭靖的形象源头可以是成吉思汗麾下大将郭宝玉,韦小宝的形象源头可以是康熙身边的曹寅。

但郭靖和韦小宝的具体形象,却是金庸创造的,跟郭宝玉和曹寅,已经没太多相似了。

就像中国的哪吒和印度的哪吒,除了名字和事迹略有相似,本质已经是两回事了。

就像《西游记》里佛法无边的如来,与历史上的释迦摩尼也不是一回事了;《西游记》里的如来,就是个很中国的形象。

文学形象,无论源头如何,终究由经历与故事这些细节所塑造。

孙悟空,这会来事,爱变化,见多识广,聪明机变的轻盈形象,就是个很中国的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