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的良渚人就是传说中的共工氏,依据有二,其一是对良渚古城的考古研究。
与其他古城遗址相比,良渚古城最大特色是城门竟然建在水道上,九座城门竟然有八座水门。众多的水道纵横交错穿梭其间,而且众多的手工作坊遗迹都靠近水道。这样的规划显然是充分利用水道运输,手工作坊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很方便装载到船上,利用水道运输到天下各地。
也许受此启发,考古学家在古城北部大遮山的山脚下发现了绵延数公里,像城墙一样由人工堆积起来的堤坝遗迹。在两个丘陵之间就有用茅草包裹泥土堆砌而修筑的堤坝,把两个山包之间的低洼地带挡起来,以达到防洪的作用。当山洪爆发时,这些堤坝可以起到阻挡洪水的作用,保护莫角山的宫殿以及周围人口密集的区域免遭洪水的侵害。
堤坝与水道结合,构成一个规模庞大、多功能和多用途的水利系统,不仅可以灌溉周围稻田,还具有交流船运的作用。一般认为,修筑如此庞大的水利工程需要大规模的社会动员力。综合古籍记载以及各种传说,非共工氏莫属。正是由于共工氏在水利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因而获得了“水神共工”的称号。
雄伟的宫殿区、精美的玉器、再加上令人瞩目的水利工程系统,良渚古城被认为是东亚大陆最早出现的国家。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有着高度文明、持续繁荣一千多年的国家又是如何突然间消失的呢?
关于良渚消失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两类,一类是非人为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比如大洪水学、海侵说等等。海侵说就是海平面上升,良渚由于海拔不高,被海水淹没了。大洪水说则是由于气候变化而造成降雨明显增多,山洪爆发、洪水泛滥、江河暴涨、陆地被淹,到处是一片汪洋,人类自然无法生存下去。总之,大洪水假说是比较常见的解释,哪处遗址找不到消失的原因,往往会想到大洪水。
另一类是战争说。按道理,以良渚古城的规模,在当时应该是最发达、最强悍的巨无霸,周围地区还没发现能够威胁到良渚的势力。虽然还有各种原因分析,比如贵族首领追求生活上的享受、生活奢靡,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造成国力衰弱等等,这些原因都仅仅是猜测,关键是没有在良渚发现大规划战争的痕迹。
上古时期的良渚人就是传说中的共工氏,另一个依据是古籍的记载。
尽管在众多古籍记载中,找不到半点良渚的痕迹。然而通过对良渚遗址的研究分析就能发现,上古时期良渚人的情况与传说中共工氏高度相似。提起共工氏,几乎是无人不知,其中广为人们熟知的便祝融战共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传说。共工因为与祝融大战时打输了,一怒之下便撞向不周山,竟然将不周山撞塌了。不周山是天柱之一,不周山被撞塌,天就塌下来了。
天都塌下来了,人还怎么活?因而没有人将这些传说当成一回事。幸运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也有祝融和共工的相关记载,《史记·楚世家》的开头就这样说道:“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大概意思是说,楚国的先辈就是帝颛顼高阳。帝颛顼号称帝高阳是黄帝的孙子,也就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高阳生下的儿子叫称,称双生下儿子卷章,卷章又生下了重黎。重黎有幸成为帝喾的与火相关的官职或称号,因为很有功绩,就象阳光普照天下温暖人心,因而帝喾赐予他祝融这个称号。共工氏挑起战乱,帝喾就命令重黎前去讨伐,但是未能够诛杀干净,帝喾就在庚寅这天诛杀了重黎,并让他的弟弟吴回代替重黎,担任火正的官职,还是称为祝融。
司马迁的记载证实了共工氏就是被楚人的先辈,也就是颛顼的子孙诛灭的,负责带兵攻打共工氏的主帅重黎就是传说中的祝融,祝融就是颛顼的子孙。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主帅最后竟然被帝喾诛杀了,原因竟然是没有将共工氏斩尽杀绝。
帝喾为何要将共工氏灭绝呢?共工氏到底闯出多大的灾祸,结下了多大的仇恨呢?
看来,共工氏真的是把天捅破了!
根据包括《史记》在内的众多古籍记载我们知道,不论是颛顼或者帝喾,他们的势力范围主要还是在北方。然而,颛顼的子孙为何要跑到楚地去建国呢?或者说,楚国的先辈们是如何从北方的黄河流域跑到南方的江汉流域的呢?
要知道,古老的神州大地到处都是荒芜之地,从黄河流域到江汉流域,根本就没有陆路,楚国的先辈们从黄河流域来到江汉流域,不可能翻越中部的崇山峻岭,只能是沿着运河两岸的平原南下。当他们到达长江的北岸后,良渚就已经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了。良渚人看到北方的大军来势凶猛,知道自己取胜无望,只有弃城逃跑。
这些虽然只是猜测,但不管怎样,良渚的消亡与楚国的兴起脱不了关系,这是地点上的巧合。
还有时间的巧合。良渚的消亡正是楚国兴起,除了楚国的先辈们,又有哪一股势力能够与良渚人相抗衡呢?因此,祝融与共工之战就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既然良渚的消亡是因为楚国的兴起,那么,根据《史记·楚世家》的记载,良渚人就是传说中的共工氏。古籍缺乏有关良渚的记载,原因之一是古人将良渚人称为共工氏,是北方众多部落共同的敌人。还有一个原因是共工氏与北方部落决战的主场也不在良渚,而是在北方的冀州。
关于这场大战,《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比较系统的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在《山海经》中,尽管有很多关于上古时期的记载,但这些记载都十分粗略,零零碎碎,不成体系。难得可贵的是,《大荒北经》这段记载却系统地讲述了发生在冀州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记录了各方势力围绕着共工之台的控制权展开角逐。黄帝、蚩尤、应龙、女魃,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传奇人物,纷纷登上了共工之台这个历史舞台尽情表演,尤其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只是这些人物或故事都经过了后人的艺术加工,并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以今天的常识来看,显得很不合理。因此,我们在探讨上古时期的历史时,就不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比如,上述这段文字所说的“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就不是说蚩尤真的能够请来能够呼风唤雨的神人,这世间上根本没有能够呼风唤雨的神人。但是,向天求雨这种现象在古代经常出现。因此,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其实就是说蚩尤在向天求雨,只是所求来雨竟然是千年难遇的特大暴雨,这是一个巧合。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蚩尤求雨是一个巧合,女魃止雨也是一个巧合。共工氏有水神之称,雨天作战对共工氏十分有利,却让北方众多部落苦不堪言。由于连续下雨,北方部落联盟在与共工氏作战中节节失利,眼看就快撑不住了,黄帝便派出女魃前来助战。《山海经》的女魃只是人,并不具备止雨的能力,不过巧的是,女魃刚到来雨就停下来了。
由于女魃的到来,加上雨也停了,战场形势发生了逆转,北方部落取得了优势,蚩尤就被杀死了。需要注意的是,关于蚩尤的记载,自古以来争议很大。综合众多古籍来判断,蚩尤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人厌人恶的坏蛋。
不过,女魃最终也逃不了失败的命运,所以才会有“魃时亡之,所欲逐之”的说法。“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就是说女魃遭到共工氏追杀,回不来了。女魃所到之处基本上不雨水并不是因为她的本身,而是因为她专门选择雨水稀少的地方作为逃亡的路线,因为她知道,这种地方对她不利,但对共工氏更不利,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一线生机,大不了双方同归于尽。
女魃为什么会失败?在神话传说中,共工氏看到大势已去,于是一不干二不休,一头撞向不周山,把天柱撞塌。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这个传说之所能够延续至今,说明其本身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综合各种古籍记载来看,共工氏被称为恶神,确实是把天捅破了,《史记·楚世家》关于重黎被诛杀也正好证实了这点:“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
当然,以现有常识来看,共工氏撞塌天柱的说法确实令人费解。然而,经过考古学家的努力,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只要用简单的线条把良渚古城刻划出来,神话传说中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真相就一目了然。
为什么要用线条来刻划良渚古城?
我们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出现于商朝并广泛使用。也就是说,上古时期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古人为了记录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通常会经绘图的方式刻写在石碑或者工具器皿上。
也就是说,有关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并非文字记载,而是后人是看到某个地方的石壁上有古人刻划的图像,或者一些大型的陶器上也绘有类似的图像,然后将这些图像所表达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
当然,他们的文字表达并不一定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图像所表达的内容。如果我们有幸能够看到这些图像,那么就能够知道问题出来何处。
然而,经过数千年的岁月沧桑,这些图像,不管是刻划在石壁上,还是描绘在工具器皿上,都早已化作腐朽混杂在历史尘埃中而不见踪迹。不过,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让我们得以窥见上古帝都昆仑之墟的风貌。
也许有会人问,良渚与昆仑有何关系?
共工之台就在冀州的系昆之山,传说中的上古帝都昆仑。共工之台既然是共工氏修建,与良渚古城应该有一些相似的风格吧?比如,在良渚古城中,雄伟壮观的宫殿区要比其他地方高出十几米,象不象一个地台呢?这大概就是共工之台台这个名称的来历吧!共工氏战败后,共工之台就成了北方部落的胜利品,传说中的上古帝都昆仑之墟。
如前文所述,与其他古城遗址相比,良渚古城最大特色是城门竟然建在水道上,众多的水道纵横交错穿梭其间,从城门出来的水道向外延伸连接其他水系。如果用线条来勾勒,这些水道是不是像一根根柱子支撑起古城呢?如果将良渚古城看作是天庭,这些水道就是支撑天庭的天柱。在古人看来,天柱一旦被毁,天就得塌下来。
冀州的系昆之山就是传说中的昆仑,在古人眼里简直是天庭。看到良渚古城的遗址后,我们可以推知这个共工之台的一些大概。共工之台之所以受到各方势力的觊觎,它的规模肯定比良渚大得多。它能够成为天下的商品交易中心,自然有水道与大江大河相连。如果用线条来勾勒,水道就是天柱。共工怒触不周山毁掉天柱,自然与水道有关,确切来说是水道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共工氏是如何破坏水道?正常来看是堵塞。但是,共工氏堵塞水道,在对与北方部落决战时显然没有什么好处。另一种可能是毁掉与黄河相连的防洪堤坝,洪水沿着水道淹没城市,依据有:
根据《大荒北经》的记载,这时候冀州连续下雨,河水暴涨。
毁掉堤坝造成中原地区被洪水淹没,这才有后来的大禹治水,与后来的史实相吻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