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5530字,阅读约8分钟

《城市秘密》作者:一大碗

感谢黄湖镇民、line+建筑事务所朱培栋博士团队、高威ADR设计事务所对大溪理想的支持

如果让黄湖人描绘一张心中的理想生活画卷,没有一个人的画里,会逃过大溪。看到大溪,就是到家了。去年底,我们曾写过一篇关于黄湖大溪的文章,当时将大溪比喻为了“杭州的鸭川”。

浅溪滩、宽河道,两岸低矮民居进进退退自然延展,远处大溪尽头与山峦相接,黄湖溪与鸭川在尺度上有着天然的相似。图景很美丽,但要创造出鸭川沿岸的人居生态,仍需要研究、激活当下大溪里尚存的那些意味不明的灰色空间。

玄谈不如拔剑,“城市秘密”向来有很强的“凿空”能力,要把理想照进现实。观察了大溪18个月后,城市秘密联合line+建筑事务所,以大溪滨水空间的更新与再生为母题,开始谋划一幅真正的大溪理想图。这又是一次自下而上,充满想象和实践可能的空间创意设计,是不是很熟悉?和我们之前做的“恢复浣纱河的理想图”如出一辙,虽然它现在不会出现在杭州人的面前,但当时的“浣纱消夏图”震动了很多人,引发了很多思考。我们也希望即将到来的大溪理想图,能为黄湖带去更美好的烟火河滨,能接住青山村不断外溢的设计能量,从而真正实现一个互相赋能,共同富裕的黄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鸭川与黄湖大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鸭川与黄湖大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年里百分之八十的日子,大溪都很温和。

唯有汛期不同,风浪很大,水上凶险,暴雨过后,水涨筏高,漫过堤岸,便不是溪,是洪。

这是撑排人一年里最危险的时候,需驾驭竹排,上下跌宕,逐浪而行,遇上浅礁或暗涌,稍有差池,轻则人落水货散尽,重则排毁人亡。

但这也是放排最好的时节,竹排入溪,激流向下。发篙不回头,回头触霉头。黄湖溪是北苕溪上游干流,由百丈溪与鸬鸟溪汇合而成,其间汇入青山溪、赐璧溪,至径山与太平溪合为北苕溪。撑排人运载着临安过来的山货,会在黄湖堰停留一晚,待到第二天开堰放排,黄湖因而成为当时的商贸集镇。北苕溪一路向东南,四十里开外,直至抵达径山、瓶窑。

这批黄湖的撑排人里,有个男伢儿姓胡,名字里就带水,是当中年纪最小的一个。

▲现在大溪上仅存的竹排,成为了附近村民的钓鱼台。摄影@一大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大溪上仅存的竹排,成为了附近村民的钓鱼台。摄影@一大碗

半个世纪以后,胡水囡白发苍苍,坐在我们面前,笑眯眯地讲起他与大溪的故事。

他是黄湖溪上最后一个放排人,今年已有89岁,一辈子住在大溪边。听说我们举办的大溪住户调研会,交口称好,“到我这么大年纪,提不出什么改造建议,但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大溪不好错过!”

▲黄湖溪上最后一个放排人胡水囡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湖溪上最后一个放排人胡水囡 摄影@停香

这天是末伏头日,距离下午一点还有10分钟,气温36度,从宏图路停车场旁的家中走过来,到黄湖便民服务中心,大概两百米,比到大溪远一点。他边擦汗边用嘹亮但含混的土话,和年轻的工作人员打招呼。会议室里,已有几人坐定,有戴着眼镜仔细翻阅文件的中年人,也有面貌姣好的年轻女士。

这次研讨会里十四位不同行业、不同经历的本地“溪民”代表,四方奔赴而来。他们的名字旁带着一串数字,最长89岁,最年轻的也有29了,这是年龄,也是他们每个人在大溪边生活的时间。提到大溪,大家都有各自的故事和期待。

▲黄湖大溪研讨会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湖大溪研讨会 摄影@停香

董明明讲起,大溪边的夜生活,远比杭州人丰富,每晚不到凌晨,黄湖灯不灭夜不眠,清波路旁聚集一批夜猫子,主要是厂里打工的人,刚下班,就在大溪边吃夜宵吃烧烤,推杯换盏间,已到凌晨两点。这个点,有的人一天还没结束,有的人新一天已经开始。对面宏图路的农贸市场,一批周围村镇的小农户,每天凌晨来市场批发蔬菜。

▲清波路边的一家烤鱼店,年轻人正在吃夜宵。 摄影@张宝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波路边的一家烤鱼店,年轻人正在吃夜宵。 摄影@张宝柱

施美琴则希望溪边能多开一些咖啡馆、小商店,多一点年轻朋友可以喝喝饮料聚聚会的地方。毛小琴经常在大溪沿岸跳广场舞,她希望游步道旁多增加一些休闲运动设施。宓佳明讲到溪岸绿道还没有完全贯通,总有几处人行道太窄,或走着走着走上马路的地方。

在溪民们的表达里,反复被提及的,有两点:一是大溪的污染问题。污染一方面来源于周边菜场、村民的生活污水,另一方面也源于溪涧小渚上,村民们自发开垦种菜,施肥浇灌,都有可能渗入溪水中,这也是为什么目之所及的大溪,水生藻类植物有些轻微的富营养化。“福寿螺的入侵,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河道上到处小粉红。”洪峰很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溪水里的福寿螺本螺清晰可见

除了污染问题,大溪最关键的还在于水患。汪士荣至今对大溪洪水记忆犹新,我们拜访了他位于通达桥西的家,同样沿溪而居。直到上世纪末,但凡发大水,他和周边邻居家里一定会被水漫过,一楼的水最深可以到达大腿根,那个时候大水三五年来一次。

▲大溪里的藻类植物 摄影@hellohuta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溪里的藻类植物 摄影@hellohutao

为此,水利部门从未停止过工作。白直煜是水利部门的干部,为我们解释了大溪防洪的编年史。在经过详细的测算后,大溪两侧堤岸抬升了超过1.2米,同时在上游和中游分别设置了橡胶阀水坝,随着水位高低变化可抬升可沉降,足以应对五十年一遇的大水。如今,大溪两侧居民,已经离洪水泛滥的记忆很遥远了。“所有的一切改造和提升都要基于保证水利安全和水利职能的基础上完成。”这是一个前提条件,是一个坚硬条件。

▲水利部门干部白直煜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利部门干部白直煜 摄影@停香

这个条件同样适用于世界上的其他城市河流,全球各地许多滨水空间都经历着相似的流变,不仅关乎于人们如何通过水系生产、运输、生活,也关乎于人们如何与水的灾厄作战。京都鸭川同样经历过防洪至上的阶段。

从江户时代起,鸭川的沿河步道就因观光和集市非常热闹,民宿、居酒屋、茶馆,最多时,400个纳凉床排列在鸭川两岸。当时这些架在浅滩处的川床,还有个很美的称呼,叫「河原的凉意」

▲在鸭川川床上休憩的居民及河边的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鸭川川床上休憩的居民及河边的店

但同时,鸭川也曾是一条洪水肆虐泛滥的河流。直到八十多年前,两岸川床还多次被台风季节的暴雨和河流涨潮所冲毁。也因为这样的防汛压力,这个极富特征的鸭川风貌,一度被明令禁止使用。而我们似乎也正在经历着与母亲河近在咫尺却隔绝分离的阶段。

为了防范百年大水,河流堤岸一度矫枉过正,整改完善到即使一条小支流、即使海拔为零,都要形成“剃须刀堤防”的混凝土堤岸。而这样的垂直堤岸,不仅隔离了水与生活在水边的人的物理关系,也彻底改造了滨水百姓的生活方式。

上世纪50年代以后,当地市民们要求恢复川床这一京都风物的呼声越来越高,1955年,鸭川沿岸就曾有近50家餐厅提出纳凉床的营业申请。在市民的期望,和行政部门管理办法的调整细化之下,川床后来以一种非固定建筑物,而是可移动装置的方式,终于重现鸭川河岸。

同时随着水利设施的完善改进,鸭川河道分级防洪修护,亲水性堤岸的引导,周边植物呈现四季不同的色彩变化,一条城市一级防洪河道,转变成了世界知名滨水景观河道。

▲春日的鸭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日的鸭川

这样的变化,归根结底,源于民众与行政部门,对河川传统文化景观、滨水空间开放使用所达成的共识。在防范百年一遇级别的洪水的同时,也不能耽误老百姓一年里剩下的300多天,所谓“百年有一遇,天天被耽误”的情况,得到了扭转。

事实上,大溪来自山水,在一年里剩下的大多数时间,储水能力并不强,水位低至浅滩,如果水质达标,在水边钓鱼、在溪上戏水,甚至在溪渚露营,这些水上活动都是安全可实现的。洪峰特意带着我们,到位于下游的老河道考察了一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跟随洪峰走在郊野竹林小路上,左手边就是老河道。摄影@一大碗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每每汛期,大溪行至东山附近的U型河道,沿岸都会面临洪水的侵蚀。为了对抗水患,四十多年前,在地村民们上下一起,一担一担,用簸箕挑石子,挑出来一条少湾的新河道,将河道向西迁移了几十米。如今,上游水坝调节,下游河道线路平整,以更平稳的方式流向南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俯瞰黄湖大溪新河道(望川谷一带) 摄影@停香

废弃的老河道,如今草木丰茂,颇有郊野森林公园的味道。而新河道,在经历过拓宽规整,以及沿岸露营地的微改造后,已经成为配套健全、管理到位的余杭热门露营地也就是“望川谷自然营地”。“我觉得老河道就是可利用的天然空间,在这里建立水上设施,为游客提供夏日避暑之地,让本地居民回归与大溪亲近的生活方式,这个我很期待。”洪峰的期待与现实的场景之间隔了很大的工程量。

▲望川谷自然营地 摄影@张宝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望川谷自然营地 摄影@张宝柱

研讨会后,我们的心也就笃定了。整个下午,这间会议室里充斥着各种饱满的情绪,有对过去大溪往事的追忆和怀恋,有对大溪现状的挑刺捉虫,也有对未来大溪图景的憧憬和想象。而让我们欣慰的是,每位溪民都在积极拥抱大溪可能迎来的变化,一切的核心,都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黄湖大溪玩水的孩童 摄影@停香、hellohuta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筑师何志森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个法国建筑师在非洲看见妇女用最原始的方式背水回家特别辛苦,就主动提出要帮每家每户设计水龙头,以便在家洗东西。没想到非洲妇女们游行反对——解决打水问题,意味着剥夺了非洲家庭妇女生活中,外出放风的喘息时刻。

和曾经的中国相似,水井边,是人们倾诉交流的空间,也是交流八卦的信息情报网络。这个空间不是建筑师设计出来的,而是人的生活活动自然创造的。

一口井原本只是一口井,直到人们在此停留、洗衣、聊天,互相交换信息情报,它才成为一种公共空间。

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也在黄湖大溪中下游的驳坎旁,看到了一个类似的空间。这地方位于永峥桥西北岸的桥底。正常行走在沿岸绿道时,你甚至发现不了这样一个隐形区域的存在。只有走下驳坎,走到游步道底,才会发觉别有洞天。

▲黄湖大溪边的驳坎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湖大溪边的驳坎 摄影@停香

大溪在西北岸被溪涧沙渚一分为二,在橡皮阀水坝的阻隔控制下,支流小溪形成一条窄渠,建构了一个溪水自然流淌的水泥台池,隐蔽但公共。可以想见,在堤岸抬升、绿道贯通以前,这里就是溪边居民日常浣洗的地方,水位高时自然没过,水位低时就回归居民日常生活的使用空间。

有意思的是,抬升的堤岸游步道,并没有磨灭这个空间的存在,反而形成一种倾盖的庇荫所,遮日挡雨。大婶在台池上洗菜,水一刻不停流淌,流走的水又汇入溪中,分明是在类似地下水道的区域,溪水却清澈透底。零星溪渚上种满农家的瓜果蔬菜,阿姨正在田间浇菜。

▲台池边洗菜的阿姨 摄影@一大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池边洗菜的阿姨 摄影@一大碗

溪水、池台、沙渚,与其间的人、螺蛳、石榴树,有着自由随意但又千丝万缕的联系,非常接近广泛世界里的自然规律。人的活动,仿佛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与大溪水底清晰可现的鱼、虾以及水蚊子之间没有边界。这一立方米被藏起来的边角区域,让我们看到了溪民与大溪密切的相处模式,看到了在地者与空间最真实的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湖大溪与在地居民(动物也算) 摄影@一大碗、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湖大溪与在地居民(动物也算) 摄影@一大碗、停香

一个看似杂乱的废弃空间里,含着有效利用的实用逻辑和自然形成的活力。观察居民的需求、理解老百姓最为日常的空间使用方式,是我们展开滨水空间设计的前提。而这其中所包含的居民对大溪的依赖,以及大溪水污染、安全性等等问题,势必会成为我们促进大溪有机更新的重要切口。

而这只是其中一个小小切片,为了能够在改进大溪空间利用的同时,还原溪民对空间的需求,使之焕发生命力,今年八月,我们在烈日与暴雨的双重洗礼下,数次实地走访黄湖大溪沿线,用更接近直觉的方式,记录下了大溪两岸空间的使用情况,并绘制了一张简单的现状图。

▲大溪滨水空间使用现状图 插画@朱小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溪滨水空间使用现状图 插画@朱小贱

自黄后桥起,顺流而下,经过通达桥、永峥桥,直到最新的通学街三桥,两千米长的范围内,大溪不同段落,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貌。

上游两岸多为农田,人工痕迹较少,充满自然野趣,公共设施也以健身器械为主,适宜绿道徒步、运动锻炼的人群。

中游自通达桥至永峥桥段,是黄湖镇中心区域,老街商店林立,西岸游步道也经过精心设计,但沿街空铺仍然很多。

▲大溪沿河中游的部分商铺 摄影@一大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溪沿河中游的部分商铺 摄影@一大碗

下游通学街两岸,琴湖碧园和湖印晓庐两个新式商品房小区,像两尊大佛面溪对坐,沿溪的滨水空间也已经收拾得一干二净,桥上铺景观月季,堤岸垒石,新区风貌已然接近城市里的河景房。

应该说约2000米长的设计范围,既便有完整的设计图纸,如果落地,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动工,理想照进现实是通过一个口子,一个罅隙首先亮起来的,目前看最快可能实现的竟然是先发制人的茶厂,它完全是一个本地人的自发行为,却与我们这次的设计不谋而合,是的,我们都在呼唤大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峥桥东,有一片厂房,原来是生产径山茶的茶厂所在地,如今的主人是黄小明,曾经的清波村村委书记,也是乡镇企业家。2017年退下来之后,情怀不减,2019年在石扶梯水库边搞了个民宿,2021年又在石扶梯水库边发起了凡人有光·扶摇谷艺术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俯瞰茶厂旧址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俯瞰茶厂旧址 摄影@停香

作为土生土长的清波村民,黄书记就是在黄湖溪里泡大的。黄湖小学就在溪边,每天午间自修,他会和班里的男同学们溜出来,跑到溪上游泳、抓虾、打鱼,抓到的鱼用鱼篓子拴在溪边,等到放学后再提溜回家,养个两三天吃掉,炸一炸特别香。那时候大溪两岸都是浅滩,鹅卵石干净剔透。他家就在对岸的农贸市场边,有时懒得绕路,直接脱掉鞋袜穿溪而过。16岁后,他又在大溪挖砂讨生活,挖出来的沙铺成了瓶窑到安吉的砂石路。

在他的儿时记忆里,大溪是有香味的,永峥桥东的茶厂,茶香四溢;桥西则有一家供销社,制作各色糕饼,也是香气迷人,比塘栖的法根糕点名气还大,安吉、德清都要来这里批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改造中的老茶厂,原茶厂老厂房的夯土砖墙将被保留下来

摄影@停香、一大碗

今年年初,他自掏腰包,将茶厂9000方老厂房买下后,邀来自己的建筑师朋友高威,开始自行改造,一心要让这茶香重现大溪边。黄老板一向雷厉风行,有时也多少火赤郎当,“我图纸还没出来,他已经开始往里运建筑构件了。”在黄小明的图景里,修缮更新后的老厂房,会有茶馆、餐馆,也会有古色古香的戏台、大院,还要将大溪水引入。沿溪一侧的外墙,全部打开,做成连廊,形成与大溪的呼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茶厂改造后设计意向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茶厂改造后设计意向图

(引入酒店、主题餐厅、咖啡屋、音乐酒吧、茶馆、茶业主题馆、美术馆等)

▲老茶厂改造后的商铺设计意向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茶厂改造后的商铺设计意向图

如何聚拢人气,形成当年的黄湖商贸集镇的烟火气,这个问题不止规划师、行政部门在思考,本地企业家们也在动脑筋,“人间青山,烟火黄湖”,烟火不应该向外求,知根知底的黄小明本身就是烟火,只是像他这样的人要多一点,黄湖才会有更盛大的美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拟改造流域的两岸共有13个驳坎区域可供行人走下溪岸。母亲陪着孩子在溪边玩水;大爷撑把阳伞,用搁浅的老竹筏当作钓鱼台,一坐就是一个下午,桶里大小鱼满载而归;还有街边餐馆里打工的小青年,穿着拖鞋拎着拖把,穿过马路,就往溪里浸,浸完拖把再把脚也伸进去洗一洗。几乎每个驳坎边,我们都遇到了想亲近大溪的居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溪边的市民生活,下游仍有低岸河滩。摄影@一大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溪边的市民生活,下游仍有低岸河滩。摄影@一大碗

除了清波路小区沿线约200米长度受到绿化带阻隔无法贴溪而行以外,黄湖大溪两岸的绿道几乎已经被完全打通,并平均地设置了坐椅、公厕、紧急救援等微观民生设施,成为村民日常行走和休闲运动的最佳选择。

这与设计师团队的调研结果不谋而合。

line+建筑事务所,一家拥有国际声誉的多元化新锐设计事务所,在杭州留下了东梓关回迁民居、浙江音乐学院等获奖无数的地标作品,他们也是“城市秘密”的老朋友,四年前,疯狂的《浣纱消夏图》的设计团队之一,在恢复浣纱河的设计中,他们最出彩的地方是通过计算,把德国慕尼黑的城市河流冲浪概念引入浣纱河开元路段中。对于滨水空间的设计,朱培栋、李航、洪洋、张熠等设计师们有着充分深刻的理解和通达世界的认知。

▲城市秘密与line+建筑事务所朱培栋博士团队进行讨论会 摄影@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秘密与line+建筑事务所朱培栋博士团队进行讨论会 摄影@停

在朱培栋看来,黄湖溪与鸭川有着相似的自然禀赋,也有着不同的产业特征。另一个对实现大溪更新更具指导性的亚洲案例,是韩国清溪川。在浣纱消夏图的策划过程中,“城秘”也曾详细讲述过这条市内河道的故事。在经历了填埋、重新打开后,清溪川通过主题布置分段、生态修复、夜市开放等等营建策略,成为首尔市中心最迷人的滨水空间,为黄湖溪的更新提供了参考借鉴。

▲清溪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溪川

在line+的设计里,黄湖大溪被清晰分为郊野、老街和新区三段。通过防汛梯田、生态堤岸、观展堤岸等方式,重塑原有硬堤,设置离岸步道、绿地步道等亲水游步道,打破水岸间生硬的隔断,形成柔性的过渡空间。除了亲水,更要形成进入水面的机会,最有意思的设计,是将岸边的商业空间与水面结合,做出了一个水上乐船,如一盏河灯漂浮水面,它可以衍生出各种活动场景,在大溪的夏夜灼灼动人。

▲黄湖大溪未来水上乐船意向图 ©line+建筑事务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湖大溪未来水上乐船意向图 ©line+建筑事务所

“城秘”有幸第一时间看到了大溪整体的设计方案,让人心驰神往。接下来,大溪边会发生什么?我们下期揭晓黄湖的《大溪理想图》全景图,你如果是黄湖人,你期待吗?

《城市秘密》本期创作团队

设计:徐世明

插画:朱小贱

摄影:停香、一大碗

编辑:大倾城、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