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老一辈开国领导人中,周恩来与朱德是毛主席重要的左膀右臂,同时他们二人经过长期严峻的革命斗争考验,从相识到相知,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于四川仪陇一个佃农家庭,在他童年时期,大清王朝已经处于大厦将倾、风雨飘摇的时刻,外有帝国主义入侵,内有封建主义压迫,老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德青年时代,全国各地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他虽然投身军阀部队,但内心却埋藏着一颗救国救民的理想种子,同时,他在军队中显露出了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如同一股春风吹进中华大地,让苦苦探索救国真理的进步人士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旧军队出身的朱德逐渐认识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决心放弃已经拥有的高官厚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者。

由于朱德是滇军中的成名将领,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名望,陈独秀出于政治因素的考量,婉拒了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

入党遭拒的朱德并未心灰意冷,他跟随好友孙炳文远赴欧洲,寻找党组织,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探索救国之路。

20世纪20年代初,周恩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很快便成为巴黎共产主义小组的核心成员,经常在西欧各国之间为革命事业往返奔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2年11月,周恩来正在德国柏林莱茵河畔的临时住所办公,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周恩来打开门一看,发现门口站着两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其中一人身材健壮,眉宇之间透着一股英气,他率先伸出手道:“我叫朱德,四川仪陇人,这位是我的朋友孙炳文,我们是来寻找共产党的。

周恩来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但对国内的各种大事却了如指掌,对于参加过护国讨袁运动的朱德,他早有耳闻,今日有幸在柏林相见,自然欣喜万分。

周恩来热情地将朱德和孙炳文迎进屋里,奉上热茶。

周恩来当时年仅24岁,风度翩翩,但已经是党内重要领导人之一,朱德对他的智慧和谋略极为钦佩。同时,周恩来明确地感受到了朱德对于革命的充分热情,并未因为他旧军阀的出身而另眼相看。

在周恩来的小屋里,三人纵情畅谈了一整天,从白天到黑夜,又通宵达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十分坦诚地向周恩来诉说着自己的苦闷,他抛弃了在旧军队中的高官厚禄,希望追随马克思主义的救国道路,却被陈独秀拒之门外,说他不适合加入共产党,并劝他回到旧军队中去。

周恩来一边认真聆听,一边询问着二人对共产主义的看法,认真地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

朱德是滇军名将,当过护国军的旅长,这年已经36岁,多年枪林弹雨的军旅生涯让他脸上布满沧桑,凭他的资历和地位,荣华富贵唾手可得,如今却放弃一切来加入新生的中国共产党,这样的革命热情,让周恩来为之动容。

朱德的真诚和热情打动了周恩来,认为他将是革命队伍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帮助他实现心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很快,在周恩来和张申府的介绍下,朱德和孙炳文如愿在欧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革命生涯。

就这样,周恩来和朱德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伟大友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虑到朱德曾经在滇军中的地位,遵照党组织的指示,他以特殊党员的身份入党,对外严格保密,以便在关键时刻发挥特殊作用。

周恩来与朱德的第一次合作,就是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蒋介石与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这让全国范围内的党组织活动都陷入了低潮,共产党人意识到必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开展武装斗争,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正如毛主席说的那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人的领导下,“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残酷镇压的第一枪。

实事求是地说,朱德在当时并不是南昌起义的核心领导人,反而有些边缘化,因为他共产党员的身份并未公开,名义上是南昌公安局局长。

在周恩来等人领导起义时,为了削弱敌人的力量,朱德在自己的寓所设宴招待几位国民党军的团长,为起义赢得了时间和人数上的优势。

后来,起义军南下广东遭遇了失败,大部队被打散,几位领导人各奔东西,唯有朱德收拢了残余八百人的队伍,保存下革命火种,最后上了井冈山与毛主席秋收起义队伍会师,从此成为红军的核心领导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昌起义以后,周恩来与朱德便从之前隐蔽战线的合作发展到公开战线,起义的号角声奏响了两位伟人亲密合作的新篇章。

1933年,虽然周恩来多次向中央力争,请求让毛主席指挥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但中央仍坚持让周恩来取代毛主席的位置,负责军事指挥。

无奈之下,周恩来只得接受命令,与朱德一起指挥红军主力作战。他们当机立断,没有接受向大城市发起进攻的错误命令,而是以少数兵力诱敌深入,将主力部队埋伏于后方,最终一举击溃敌人,缴获大量物资。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战斗,是周恩来和朱德在毛主席被免职的情况下,携手合作取得的精彩胜利,也是二人在军事上最完美的一次合作。

周恩来与朱德不仅在战场上配合默契,私底下也十分关心彼此的生活。

1937年4月,周恩来前往西安洽谈国共合作事宜,当时北方的天气还十分寒冷,朱德担心周恩来受冻,便将一条从长征时期就跟随自己的毛毯送给他,让他在旅途中御寒。

周恩来出发以后,车队在劳山地区遭遇了土匪袭击,虽然他本人最终化险为夷,但他的副官陈友才却身中六弹牺牲,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身下这条毛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延安以后,邓颖超将这条毛毯清洗缝补,交给周恩来继续使用。

抗战爆发以后,朱德率领八路军东渡黄河迎击日军,周恩来担心他在前线受冻,便又将这条毛毯赠送了回去。

从此,这条毛毯伴随着朱德走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1937年夏天,周恩来骑马到延安党校去作报告,随行的江青突然纵马狂奔,致使周恩来的马受惊,将他从马背上掀了下来,造成右臂骨折。

周恩来担心毛主席责怪江青,也怕大家议论,只说自己是太久没有骑马太过生疏才不慎摔倒,没有向任何人吐露实情,包括妻子邓颖超。

唯独在朱德前来探视时,周恩来才向他说出真相,自己右臂受伤是江青的责任。

由此可见,周恩来与朱德的关系是多么亲密无间,可谓无话不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与朱德见面的机会就更多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也越发深厚。

但凡是朱德的事,周恩来总是记在心上。

1969年,珍宝岛战役爆发,中苏两国关系紧张,朱德作为中央高级领导人,被紧急疏散到广东从化。

当时朱德已经83岁高龄,身边不能没有人照顾,但他的夫人康克清却不被允许同行。朱德无奈之下,只好向周恩来求助。

周恩来得知以后极为重视,亲自下令,让康克清随同前往从化,不得有任何人阻挠。

1971年,朱德在北戴河疗养,周恩来公务缠身,无暇分身前去探望,便委托陈毅专门去一趟北戴河,转达他对朱德的关心和问候。

周恩来这些点点滴滴的关心,让朱德铭记在心,一提起这些事双眼总是噙着泪水。

在西花厅周恩来的卧室里,床头边有一张小圆桌,上面摆放着一张朱德戴着老花镜看文件的照片,照片前还恭恭敬敬地铺着一条花毛巾,由此可见周恩来对朱德的尊敬和爱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政局一片动乱,老一辈革命家们年龄都已不小,对于各项事务力不从心,周恩来在这一时期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苦撑危局。

每一天,周恩来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二十个小时,在当时的形势背景下,很多不属于总理负责的事务,也只能交由他来处理。

周恩来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几十年如一日地付出,身体终于承受不了这样高负荷的工作,病倒了。

周恩来生命中最后一年半是在医院中度过的,承受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手术。而当时朱德也是年近九十的老人,饱受各种病痛的折磨。

曾经并肩携手战斗几十年的战友,此刻虽然同在北京,却因病魔的阻隔,连见一面都十分困难。

1975年1月,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主持。

周恩来在会议上作了由邓小平起草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他26年总理生涯里,最后一次作政府工作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周恩来站起身讲话之时,工作人员赶紧将他的椅子往后挪了挪,以免影响他站直。

就在此刻,挨着周恩来坐着的朱德竟然也站起了身,工作人员赶紧调整了一下他的椅子,并搀扶着让他坐下,但年迈的朱德却拒绝了,他与周恩来并肩而立,直到报告结束。

主席台上站立的两人,一个是耄耋之年的委员长朱德,一个是重病在身的总理周恩来。参会的人们看到这一幕,不禁湿润了眼眶。

在那个特殊的年月里,周恩来的重病之躯已经经不起透支,朱德想用自己年迈的身躯陪周恩来再站上一程,用行动表达对他的坚定支持,此时此刻,他十分清楚,这样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1975年7月11日下午,午睡过后的周恩来精神比往日好了很多,他在病房里锻炼了一会儿身体。休息的时候,他突然对卫士高振普说:“你给朱老总打个电话,问一下他身体怎么样了,有没有时间,如果可以,请他到病房里来坐一会儿。

高振普听了连忙就要去打电话,却又被周恩来叫住说:“现在是四点多,如果朱老总可以过来,五点多就能到,我们谈半个小时,他就能在六点多回家吃饭。他年纪大了,又有糖尿病,不要影响他回家吃饭。如果今天他不能来,那就改天,但一定要请他在去北戴河疗养之前,到我这里来看看。”

因为朱德患有糖尿病,必须要吃家里安排好的饭菜,定时服药,周恩来关心他的病情,尽量不要影响到他的生活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振普找到邓颖超,告诉她周恩来想见朱德,邓颖超便让他直接给康克清打电话。

康克清接到电话以后兴奋地说:“老总身体很好,让总理不要担心。他一直都想去看总理,过几天就要离开北京了。你等着,我这就去叫他见总理。”

高振普挂掉电话以后,连忙去向周恩来汇报,得知朱德马上就要过来,周恩来高兴地在病房里来回踱步。

过了一会儿,周恩来突然说:“我要去换件衣服,不能穿着病号服在这里见朱老总,你陪我去医院的会客厅。”

周恩来换好衣服后,又整理了一下头发,让自己看起来显得没有那么憔悴,这才来到会客厅,静静地等待着朱德的到来。

大约5点50分的时候,朱德乘车来到305医院,来到会客厅的时候,周恩来连忙起身迎了上去,两人同时伸出了手,紧紧握在一起。

看到周恩来藏不住的病容,朱德内心五味杂陈,他努力控制着情绪,让自己显得不那么悲伤,然后问道:“你还好吗?

周恩来微笑着点点头说:“我还好,咱们到沙发上坐着谈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朱德已经89岁高龄,虽然精神状态不错,但身体却十分迟缓,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他才慢慢坐到了沙发上。

朱德注视着周恩来,从前那个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战友,此时已经被病痛折磨得憔悴不堪,眼神里也不复昔日的光芒。

此时的周恩来体重只有70多斤,曾经标志性的灰色中山装穿在身上都显得有些肥大。

朱德最后将目光落到周恩来的脚上,连连叹息说:“还说没事,脚都肿成这样了。”

面对朱德的关心,周恩来始终以微笑应对,他们彼此心里都明白,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这次谈话仅仅持续了半个小时,他们回忆着当年的革命岁月,如今新中国已经成立了二十多年,他们却都已经老了,悲伤的情绪弥漫在整个会客厅。

为了不耽误朱德回家吃饭和服药,周恩来主动结束了谈话。

临别之时,两位老战友依依不舍地握手道别,朱德一步三回头,不断向周恩来挥手。

在走到门口的时候,朱德又停下脚步,和周恩来对视了几秒钟,两人都会意地点了点头。

朱德走出门以后,周恩来来到窗边,目送他的车子消失在道路尽头,这才回到病床上休息。

谁也没有想到,这便是两位伟人最后一次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与世长辞,享年78岁。

就在周恩来去世的当天下午,朱德还在会见外宾,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家人们决定暂时向他隐瞒这个噩耗。

康克清知道这件事瞒不了多久,为了让朱德有个心理准备,她便主动聊起周恩来的病情说:“我听说总理的病情不太乐观,又恶化了。”

朱德听了以后心头一沉,问道:“我听说他手术很成功,怎么这么快就恶化了呢?

在周恩来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被病痛折磨得痛苦不堪,但人们没有将实情告诉朱德,怕他太过担心影响身体,所以他一直以为周恩来的病情控制得不错。

看到朱德一脸担忧的模样,康克清不忍心说出周恩来已经去世的事实,更害怕自己控制不住流下眼泪,只好默默地走开了。

晚上8点多,朱德在休息的时候,突然从收音机里听到了周恩来逝世的讣告,整个人一下子惊呆了,他一动不动地坐在沙发里,沉默了许久,两行热泪才缓缓从脸颊滑落,这种无声的悲痛让人无比揪心。

尽管朱德的身体十分虚弱,但在接到参加周恩来遗体告别仪式的通知以后,他还是坚决要亲自前去,送老战友最后一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天,朱德叫来女儿朱敏,让她陪同自己到医院去送别周恩来。

行车途中,朱德多次想要摘下帽子,向老战友致哀,但朱敏担心他着凉,每一次都将帽子又给他戴好。

到了医院以后,朱德拄着拐杖来到周恩来的遗体面前,静静地看着躺在灵床上的老战友,老泪纵横地呼唤道:“恩来!恩来!

可惜这一次,周恩来再也无法回答他了。

戎马一生的朱德总司令,此刻突然努力挺直身躯,颤抖地举起右手,向周恩来的遗体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没有更多的语言,朱德将一切的悲痛和思念都融入到这个军礼中,这是他人生中敬出的最后一个军礼,敬给了他的入党介绍人。

在场的人们看到朱德红肿的双眼和久久不肯放下的右手,悲伤再也无法抑制,许多人痛哭失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医院回来以后,朱德一连几天不怎么吃饭,也不说话,整个人都笼罩在失去亲密战友周恩来的巨大悲痛之中。

1月15日,周恩来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可朱德由于悲痛过度,身体十分虚弱,两腿软得站不起来,虽然尝试了多次,却一点劲也用不上。

朱德一边捶打着自己的双腿,一边流着眼泪说:“去不成了,这可怎么对得起恩来啊!

无奈之下,朱德只得让家人打开电视机,通过电视对追悼会的转播,送老战友最后一程。

听着电视机里的哀乐阵阵,系着黑纱的灵车渐行渐远,朱德早已泪流满面。

周恩来逝世半年以后,朱德也与世长辞,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两位老战友能够重逢。

周恩来与朱德两位伟人,他们的情谊始于共产党,也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共产党,在半个世纪并肩携手的战斗中,他们的友谊经过岁月的考验,情比金坚。

两位伟人的革命情谊,注定会像他们的革命功勋一样,永垂不朽,永远被世人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