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群里偶然聊了一下电解质饮料,发现大家对很多的添加剂还是不太清楚。今天咱们就来说一下吧。
这是一管维生素,里面有一个配方叫做“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大家一听天门冬,就会联想起可以入药的天门冬,例如:天门冬为天门冬科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根稍肉质,分枝具棱或狭翅。叶状枝通常3枚为一簇,扁平,镰刀状。叶鳞片状,基部具硬刺。浆果红色,其块根为常用中药材,治疗滋肾、虚劳、气喘、咳嗽、吐血、消渴、便秘、盗汗、痛风、低热不退等症。
但维生素C补充剂里面放天门冬做什么呢?少年,想多了,片剂中放入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主要是调节维生素C补充剂的口感,让这玩意泡水之后喝起来更甜一些。“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其实还有一个让大家更熟悉的名字叫做“阿斯巴甜(Aspartame)”。
为什么在配料表中不写“阿斯巴甜”而写一长串既拗口又不好记的“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呢?原因是目前大多数人都有一个意识“阿斯巴甜致癌”。
2B类致癌物问题实际上并不大,但是厂商会觉得消费者忌讳这些东西于是就在配料表中将“阿斯巴甜”改成了“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你要没有点有机化学基础的话,还就真的可以蒙混过关了。
无独有偶,类似的东西还有一种叫做“赤藓糖醇”的配料,这种配料主要是很多无糖饮料中甜味的来源,大量的以0卡无糖为卖点的饮料中都会大量的添加赤藓糖醇作为甜味剂。
如果2023年2月《自然》杂志的医学子刊物中对赤藓糖醇这种物质和心血管疾病的报道被广泛引用的话。
大家也就会知道赤藓糖醇其实和阿斯巴甜一样都会有健康风险。厂商能不用吗?不能的!!一个现代食品工业中的产品风味恰恰就是由添加剂而产生的,产生厂商在舆论的攻势下并不会修改产品配方,而是在配料表上换成“(2R,3S)-丁-1,2,3,4-四醇”这样大家不熟悉的化学名,其实这还是“赤藓糖醇”。毕竟改改商品包装的文字排版要比修改产品的配方设计要简单可行低风险。
不过,面对这些添加剂名称的更换,消费者该如何应对呢?其实,了解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对食品配料表的敏感度,可以让我们在选择商品时更有底气。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变成化学专家,但至少要具备一些常识。例如,在看见一些不熟悉的化学名时,可以通过快速查找相关信息来确认其是否为常见的添加剂。
再回到阿斯巴甜和赤藓糖醇的例子上。我们都知道,这些甜味剂被广泛用于无糖饮料、维生素片剂、零食等许多产品中,其目的就是让食品和饮品在保留原有口感的基础上,减少热量摄入。因此,这类甜味剂对减肥人群或有健康管理需求的人群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些物质可能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
关于赤藓糖醇的研究表明,它可能与某些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有关,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完全避免它。然而,在日常饮食中,控制添加剂的摄入总是明智的选择。对于厂商来说,如何在保证产品风味和品质的同时,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与健康性,依然是食品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其实,不仅是甜味剂,很多其他添加剂也常常引起争议,比如防腐剂、人工色素、增稠剂等。有些消费者可能更愿意选择“天然”或“有机”产品,认为这类食品更为健康安全。但即便是“天然”标签下的产品,也可能含有一些同样的化学物质,只是包装上用了不同的名称。毕竟,所有物质都是化学物质,“天然”与“合成”之间的界限往往并不如想象中那样明确。
例如在某苏打汽水的包装上声明:本品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赤藓糖醇,是微生物发酵生产的糖醇。就好像“微生物发酵”的更安全了,但是事实是——生物发酵是赤藓糖醇最高效最廉价的生产方法。
以咱们国内赤藓糖醇的龙头企业华康华康为例,每年可以生产出3万吨赤藓糖醇,用的就是发酵法,不过,对于发酵类企业,大多数他们会给大家公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照片,但对于生产车间一般的情况下是很少公布的,至于原因大家自己想。
写到这里,也许大家会有一个疑问: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在纷繁复杂的食品添加剂中做出明智的选择?我的建议是,适度了解、合理选择、不过度恐慌。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科学知识的积累,辨别哪些添加剂对我们的健康可能有较大影响,哪些则是可以放心摄入的。最重要的是,不管选择哪种食品,都要保持均衡饮食,不要依赖单一的食品或补充剂来维持健康。
总结来说,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它们的功能与潜在风险是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厂商在配料表中使用复杂的化学名称,也许是为了避免争议,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被蒙蔽。只要我们保持理性和警觉,就能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最后,记住一句话:读懂标签,吃得明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