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毛泽东在红四军的党代表大会上,提出要从工农群众中争取工人武装力量的主张。于是1930年下半年,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在萍乡、攸县等多地辗转,到达了安源扩大红军队伍。

毛泽东到达安源的消息,传遍了安源路矿的每一个角落,几个领头的工友兴奋地高喊:“毛委员要来了!毛委员要给我们讲话了!”许多工人们虽然不知道毛委员是谁,但是听说有大人物要来演讲,顿时激动不已,纷纷奔走相告,期待着毛委员的讲话。

这天下午,天气很热,一丝风都没有,炽热的阳光照耀在工人俱乐部门前的广场空地上,也照亮了矿厂深井里无边的黑暗。

在工人广场的前方,几块木板搭起了一个简陋的台子。台上摆着几张方桌,台下摆着几条长凳,台子两边高高挂着几块长长的红布。红布上写着几个大字:“打倒资本家,工人求解放”、“砸烂旧制度,建立苏维埃”。

这一天异常热闹,工人们一般都是在工厂里没日没夜地工作,哪里参加过这样的集会,纷纷拥挤在讲台下。矿工们有些站着,有些坐着,台下一片拥挤,甚至还有几个童工爬到一旁的柳树上,兴致勃勃等着台上的人讲话。短时间内,工人俱乐部广场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没过多久,台上一个穿着粗布军装的人,冲着工人们喊道:“各位工友兄弟们,接下来让我们请毛委员上台给我们讲话。”台下随即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只见一个高高大大,身穿灰布衫,脚踩着一双草鞋,一副知识分子模样的人,神采奕奕地迈着大步走到了台中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声音洪亮,跟工友们打完招呼后,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开始了自己的演讲。

咱们工人干的是牛马活,吃的却是猪狗食,是命不好吗?

台下的工人们面面相觑,满脸疑惑。

毛泽东顿了一会儿,用掷地有声地自问自答道:“不是的!”

“是因为我们身上压着三座大山!这三座大山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以咱们工人农民要解放,就要团结起来!拿起枪杆子,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打倒那些贪官污吏!我们要推翻旧制度,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工农苏维埃政权,让工人和农民来当这个国家的主人!”

最后毛泽东振臂一呼,铿锵有力的声音回荡在工人广场上。听完毛泽东的演讲,场下备受欺压的工人瞬间被点醒,解开了多年始终没有想明白的问题,顿时像炸开了锅似的,热血沸腾起来。许多工人纷纷响应他的号召,争着抢着要加入工农红军,跟着红军闹革命,求解放。

在这群工人里,有一个瘦弱的伢子,在听完毛泽东的演讲后,同样大受鼓舞,一股强烈的热情激励着他,当时他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跟着毛泽东走。

后来,这个少年就开始了自己长达六十年的军事生涯,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中将,建国后又成为了人民爱戴的好政委。

这个人就是毛主席的湖南老乡:丁秋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3年11月,丁秋生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离毛泽东老家不远。封建社会的农民阶级,是可以被随意欺压的最底层阶级,要想在这个旧社会讨生活,要不就卖身给地主,为地主劳作;要不就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生存。丁秋生的父亲选择了后者。

于是在他还没出生时,他的父亲就外出谋生了。但是,在这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他的父亲这一去就再也没有了音讯,从此下落不明。

1920年,为了生存下去,七岁的丁秋生不得不随着母亲离开家乡,一路逃荒要饭来到了安源。为了不拖累母亲,十一岁时,丁秋生就进入了煤矿厂,成为了安源煤矿六方井的一名童工,在这个天昏地暗的矿厂里,丁秋生一干就是六年。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黑暗时期,百姓们过着民不聊生的悲惨生活。在矿井里劳作的工人们,每天干的是最重的活,吃的是最难吃的饭菜,因此饿死、累死的工人不计其数。

短短几句描述,我们可能无法体会,旧社会的矿井工人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但是后来,丁秋生在《星火燎原》的一篇文章中,曾详细地叙述了这段暗无天日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1930年,十七岁的丁秋生终于等来了自己人生的晴朗天。在这天,听完毛泽东激动人心的演讲后,丁秋生连忙拉着身边十几个当童工的伙伴,到红三军团的扩工点报了名。

红军干部们询问完他们的姓名、年龄、籍贯等基本信息后,叮嘱他们要趁着部队在安源休整的几天,和家里人说明情况,做好亲属工作。

丁秋生听着红军干部的嘱咐,不由得想起了家中的母亲。自己这一参军,就不能陪着母亲,而要远走他乡、奔赴战场了。战场上子弹不长眼睛,这一去恐怕生死难料,怕是要让母亲日夜担忧了。想到这些,丁秋生陷入了两难之地。

但是,“自古忠孝两难全”。丁秋生心想:自己既然已经决定了为国参军,决定为了千千万万被压迫的农民工上战场,就必须要舍弃一些东西。等到自己打完胜仗回来,再好好陪在母亲身边,跟母亲一起过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的好日子。

于是,丁秋生兴冲冲地回到了家中,将自己要跟着红军打仗的消息告诉了母亲。未曾料到,母亲听后,死活也不同意他去参军,还把他反锁在房间里面。其实,母亲这样做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丁秋生家里本来还有一个哥哥,也闹着要参军,随后加入了北伐军,跟他的父亲一样再也没有消息,他的哥哥没了下落后,他的嫂子就扔下侄子改嫁了。如今,只剩下丁秋生和母亲相依为命,还要照顾一个年幼的孩子,母亲年老体弱,没有他在旁边帮衬着,靠着母亲做一些缝补帮佣的活,养活一个年幼的孩子实在太难了。

丁秋生心里理解母亲的难处,便不再说服母亲同意他去当兵,但是丁秋生想当兵的心愿还是没有改变。于是在红军出发那天,丁秋生默默告别母亲,含泪跳窗跑走了,从此踏上了革命斗争的新征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趟离家,丁秋生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了。当兵后不久,丁秋生随着部队在江西宜春打土豪时,分到了六块银圆,便立马托人将这六块银圆寄给了母亲。

在打仗的这段日子里,虽然战事紧张,工作繁忙,但丁秋生心里总惦念着母亲,一有机会就积极与母亲取得联系。可是丁秋生因上级任务调遣,辗转多地,最终还是和母亲断了联系。

直至新中国成立,丁秋生才知道自己的母亲已经去世,死前母亲还一直叫着自己的小名。丁秋生得知这一噩耗时,几乎伤心得昏厥过去,母亲临死也没能见自己最后一面,这恐怕是丁秋生心里永远的伤痛了。

丁秋生加入红军后,红军就开始了反“围剿”斗争。初次上战场的丁秋生并没有实战经验,对战斗中的危险没有什么警备心。在一次战斗结束后,敌人派出一架侦察机在红军根据地上方侦察,这是他第一次看见飞机,什么都不懂的他觉得十分稀奇,便随着几个新兵蛋子一起追着敌机跑,被敌机发现后直接遭到了轰炸。炮弹落下,一声巨响,丁秋生消失在浓烟之中。

周围的战士都以为他牺牲了,连忙把他找出来。幸运的是,丁秋生并没有被炮弹炸中,只是被土掩埋,受了点轻伤。在这次经历中,丁秋生死里逃生,虽然没受什么重伤,但是得到了一个经验教训,从此在战场上处处小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经过一次次战斗的洗礼后,丁秋生迅速成长起来,在战场上沉着冷静,英勇无畏,屡次挂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他奉命带领部队在广昌对国民党进行反击。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三分之一的战士牺牲在战场上,丁秋生也身负重伤,左臂的动脉被子弹打断,顿时鲜血像涌泉一样流出来。

师长见状,连忙喊来八个战士把他抬到担架上,马不停蹄地送往了军区医院治疗。因为失血过多,丁秋生昏迷了七天七夜,最终靠着战士们给他输血,才醒了过来。这次受伤让丁秋生的手腕上留下了一个小碗口大的伤疤,他的左手基本丧失了劳动功能,后来被评为二级甲等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