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学思接到中央命令,秘密到东北开展工作。

东北局的彭真、林枫向他说明到东北的任务:“希望你能以张学良四弟的身份开展工作,接收伪政权,成立人民武装。”

交代完工作后,林枫对他说:“吃过饭,你该回家看看了。你离开大帅府已经十几年了吧?大帅府保存完整,既然你回来了,也该物归原主了!”

面对林枫的劝导,张学思摇了摇头:“我不回去,我从接到任务那刻起,就没想过回家!”

作为张作霖的孩子,为什么张学思到了东北,却始终不愿意回到大帅府?

走出大帅府的军阀子弟

二十年代初,大军阀张作霖坐上“陆海军大元帅”的宝座,虽然没有称帝,但也是东北的无冕之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穷兵黩武,造成国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但他也对东北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尤其是东北铁路。

因此,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在他的家族中,出现两位值得名垂青史的英豪,一位是大公子张学良,他发动了西安事变,促使蒋介石和共产党一致抗日;

一位是四公子张学思,是八路军高级将领,也是我国海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张学思1916年1月6日出生在沈阳市远近闻名的“大帅府”,大帅府在百姓眼中是地位、权力的象征。

但是张学思却是个例外,他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唯一的爱好便是读书。

他八岁到省立第四小学读书,打破了家里定下的张家子弟不入学堂的禁律。

在学校里,张学思从来不觉得作为张作霖的儿子,应该高人一等,反而还为人低调,没有架子。

没过多久,他和同班同学王金竟成为好朋友。

两人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也有共同的理想目标。

一有时间,两人就凑在一起畅想未来,讨论今后的人生方向,还成为莫逆之交。

后来,王金竟向张学思介绍了一位老师王西征。

和这位老师接触后,张学思发现他学识渊博、思想进步、教学方式新颖。

他深深被这位老师的学识所折服,他很想让这样的老师来教导自己。

回家后,张学思和母亲沟通。

在他的恳求下,王西征被按照大学教授的待遇聘请到张家,给张学思授课。

王西征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他拥有先进的革命理念,并且成功为张学思走上革命道路做了启蒙。

通过王西征的影响,张学思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不再局限于东北这个地方。

也是在他的鼓励下,张学思离开沈阳,来到北平求学。

在北平求学的这段时间,张学思通过大量阅读政治书籍和进步文章,突然找到了救国的希望。

除了在思想上发生转变外,他还决定做剥削阶级的叛逆者,萌生离开生活优渥、却官僚思想严重的“大帅府”。

他没想到在北平竟然能再一次碰到王金竟。

这次相遇,张学思发现王金竟有些不一样,从他嘴里讲述出来的革命思想,是张学思一直向往的。

原来他们分开后,王金竟结识一些革命志士,受到他们很深的启发。

他将这些思想又完整传递给张学思,经常带他参加一些我党组织的活动,共产主义对张学思产生了初步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思逐渐意识到只有无产阶级才能真正帮助中国站起来。

他很想要为拯救中国贡献一份力量,也萌生了加入共产党的愿望。

其实像张学思这样的家庭出身,能够坚定站在无产阶级这边是非常难得的,若不是他接触共产主义,若不是他有血性,应该会成为一个纨绔子弟。

他虽然积极参加救国运动,但是同学都对张学良的“不抵抗主义”大加责骂,痛恨他的不作为。

作为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也遭到同学的疏远和仇恨,甚至有人在他衣服上写下:“不抵抗将军之弟。”

气得他回家找到张学良,怒气冲冲质问他:“你为什么不抵抗?为什么不和日本人斗争到底?”

张学良无奈叹了口气:“你相信我,四弟,我会用事实洗刷这一耻辱!”

1933年,在王金竟的介绍下,张学思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和过去的自己彻底告别

自从他加入共产党后,便下定决心和封建军阀的家庭彻底划分界限。

不仅不回家,也不和家里的任何人联系,专心致志干革命。

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一到南京,他便被蒋介石软禁。

张学思也接到党组织的命令,来到奉化看望失去自由的张学良。

他们一行人来到张学良被关押的“别墅”里面。

为了不让张学良轻举妄动,三十多个特务和一个连的武装宪兵就住在附近的雪窦寺里。

他们日夜把守,根本不给张学良任何逃走的可能。

虽然成功见到张学良,但是那些特务一直守在他身边,根本不给兄弟俩单独说话的机会。

眼看着一天,两天,三天时间过去,张学思还是没能找到机会,他心急如焚。

在他离开的前一天,从早上开始,突然电闪雷鸣,大风呼啸,天色一下子暗了下来。

张学良告诉弟弟说:“看来天公不作美,今天我们没办法到外面欣赏风景,不如我们欣赏别的。”

赵四小姐看着兄弟俩走到书房,意识到他们可能需要单独相处,就将看守的特务都聚集到一起,和他们一起打牌消遣。

张学良确认特务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后,将张学思带到书房的一个角落,这里是大厅视线的盲区,门外特务无法探寻他们的动作。

张学思这才明白,表面上兄长云淡风轻,不怎么在意,实际上一直在等待和他谈话的最佳时机。

张学思刚准备开口说什么,就看到张学良给他做了一个噤声的动作,还指了指墙壁。

意思是说,墙壁上安装有窃听器,然后轻轻拿出纸和笔,进行无言的交流。

虽然是无声的交流,但他们的心像翻山倒海一般,只是谁也没想到这竟然会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烽火抗日路

1938年1月,张学思在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获得周总理的接见,他向周总理提出要求,希望到国民党第五十三军建立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张作霖儿子这一身份,他能很快开展工作。

周总理批准后,他广泛联系昔日的朋友、同学、亲人,在河南操办起一支将近百人的东北抗日队伍。

原本他计划把这支队伍培养成骨干,带回五十三军,只是没想到五十三军在和日军交战中惨败。

组织上决定让他到延安工作。

10月下旬,张学思由武汉经过西安来到延安,也是在这里,张学思见到了毛主席,还被毛主席接待,毛主席的鼓励给他很大信心。

虽然延安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张学思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家庭,但为了革命,他克服重重困难。

1940年,也就是张学思奔赴延安的第三个年头,他从延安马列学校毕业,担任抗大的一个队长。

1940年9月14日,张学思率领东北干部队到晋察冀,投身抗日活动,担任冀中军区参谋处长。

6月11日拂晓,冀中军区在威县掌史村遇到突然袭击的日军,张学思根据前沿观察的情况,判断他们只是小股部队,误打误撞来到这里,并不清楚村里隐藏着他们要寻找的冀中军区机关和主力部队。

为了不暴露,张学思建议隐藏实力,麻痹敌人,等到晚上,进行他们最擅长的夜袭战。

部队和日军展开一场拉锯战,连续打垮日军多次冲锋。

他们由最初的200人小部队增加到3000人,可还是没能占得一丝便宜。

恼羞成怒的他们向冀中军区使用毒气弹。

张学思一边指挥部队作战,一边指导他们如何防御毒气弹。

最终在他的带领下,部队突围。

遇到爱情

也是在延安学习的过程中,张学思遇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一个被命运折磨的女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0年初春,延安女子大学举办一场报告会,主讲人是校长王明,一向喜欢学习的张学思,这种场合从来不会错过。

为了能够占到靠前排的位置,张学思一大早就来到女大礼堂,挑了一个视野最好的位置。

因为来得早,活动还没开始,大家都四处寻找彼此相熟的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说着话,会场里一片喧哗。

张学思却没有四处溜达,而是一个人静静坐在第三排的长条板凳上。

他环顾四周,发现这种太热闹的氛围有些不适合他,便想找点事做。

没想到无意间看见距离自己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恬静、端庄、梳着长辫子的年轻姑娘,正安静坐在那里看着手里的画报,好像这熙熙攘攘的环境都与她无关。

张学思按捺不住,走了过来,还问了句:“同志,你这画报是哪里借的?”

“图书馆。”这个女孩头也不抬回答,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听你说话的口音,你不是北方人啊?”张学思打量眼前这个专注的姑娘。

“我是广东人。”或许是她画报里的内容太过吸引人,让她不舍得将眼睛离开,也或许是这个姑娘不太喜欢被人打扰,比较慢热,她仍然没有抬头看张学思。

可是张学思却不觉得有任何不妥,继续和她聊天:“你一个女孩子怎么跑这么远?”

“只要是为了革命,距离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个专心看画报的姑娘终于抬起头来看了一下张学思。

大概是想知道谁这么无趣,一直喋喋不休找自己聊天,打扰自己看画报吧。

张学思几乎是在看见姑娘的那一瞬间就喜欢上了她,他感觉自己的心在扑通扑通跳跃。

张学思的英俊潇洒也吸引了面前这个姑娘。

她一眼能够看得出来,面前的这个英俊青年是一个很有教养,训练有素的革命军人,于是对他投以和善的微笑。

这一笑,把张学思的魂都带走了,报告上校长讲了什么,张学思一点都没有听进去。

满脑子都是姑娘那甜甜的笑容,从那以后,张学思经常魂不守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