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高考和学生填报志愿,都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件大事。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幸福,而且也是千万个家庭所关心的一个热点。其实,学生高考和志愿填报,不应只是在高考之后才开始了解、关注,应该是越早关注越好。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前提尤其需要重视,下面我们就一一解析一下。
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例,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高考填报志愿而言,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都需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分数的学生当然志愿填报不会一样,即使分数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因为兴趣、性格、个人意愿等方面的不同,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此外,现在高考体制之下,东部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情况不同、一个省与其他省的情况不同、大城市的学生与偏远农村的学生情况不同、即使同一学校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同而志愿会出现很大差异······
因此,所有称“一键搞定”“输分、输位次就可报志愿”的填报方法,不能说都是骗人的,也是有失之偏颇的,最多只能作为一方面的参考。因为作为高考志愿填报主体的学生,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大学志愿、职业规划,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权衡取舍,是不可能用一组诸如高考成绩、高考位次等简单的数字输入就能完美规划的。
在高考之前,学生忙于学习和提升成绩,对自身志愿和规划缺乏了解、知之甚少,而且对社会也缺乏全面深入认知。所以,高考填报志愿,需要家长、老师等“人”的参与与指导,需要“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并在交流沟通中,一定程度上形成职业启蒙,为未来工作、生活埋下一颗美好的种子。
从这一点上讲,尤其对于高分的学生的意义更为重要。所以说,高考填报志愿,家长、学生知道得越早越好。越早就获得的信息越全面、越早,就越有利于对学生从容进行长期规划,更有利于学生以后长期发展。
二、从心理深层次上讲,高考志愿填报实际上是一种妥协和调整,是一个从妥协、调整而最终达到内外平衡的过程。
在高考志愿填报实际操作中,这一点往往容易忽略。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充分重这一个过程,因为这涉及到学生的心理层面的建设和成长。高考志愿填报不能看作只是一件单纯的“事”,不能看作学生高中毕业后一个孤立的“点”,而是应该看作在学生心理成长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为,填报志愿及上大学不是学生的终点,而恰恰相反,这是学生作为一个“人”真正的起点。以前的十二年的艰辛学习,都可以看作是序幕。从这里开始,学生从相对封闭的高中,走入比较开放的大学,开始逐步接触、见识精彩的社会与人生,也为更好以后融入社会做更好地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讲,志愿填报也是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社会教育、理想教育的一个良好契机,是学生心理、情感、志向等方面继续优化、继续提升的良好时刻,同时也是实现学生自我逐步社会化、身份转变与社会身份认同的重要契机。
那么,为什么所高考志愿填报,是学生不断心理退让、妥协,而达到内在心理上、外在事理上平衡的一个过程呢?
因为,在高考填报志愿过程中,95%以上的学生会经历从高考过后的高度企盼甚至志得意满,到对志愿填报的院校专业不太满意甚至失望沮丧,然后到逐渐理解认同的心理过程。
来源:http://shiliuzhong.com
(http://slsvw.cn)
来源:http://snxmyy.com
(http://syxhhy.cn)
来源:http://tomttk.cn
(http://tongcen.cn)
来源:http://tugaybi.cn
(http://whantrade.com)
来源:http://xiangfeng520.cn
(http://xinzu.cc)
即使是全省高考前50名的学生,即使基本能被清北录取没有多大意外,其中仍然会有一部分学生在专业上希望再好一些。“攀高”“理想化”“追求完美”,导致对志愿填报的现实不太满意,是高考过后学生的普遍心理状态。“再考高一些就好了”“现在的分数,是不是可以上更好的大学?”“分数这么高,只能上这样的大学吗?”这也是是高考过后,学生的普遍的心理疑问。
所以说,高考填报志愿首先要过“心理关”。这是学生面对现实不断调整甚至退让、妥协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考生从偏于理想化、感性企盼逐步到理性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外部的世界的过程。这一“心理关”过不好,学生不仅读大学时期表现的不会很理想,而且以后步入社会,个人工作发展、个人生活也不会很理想;过了这一“关”,也就促进了学生逐渐成长,使他们不断走向成熟,在“人”的层面上,心理、情感、认知也不断得到优化,从而为以后的走入大学走入社会做好铺垫。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