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之智经济原创)

政府部门债务不合理扩张将带来诸多风险,包括财政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等等。如果债务规模过大,政府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偿还债务,从而减少对其他公共服务和建设的投入,这就会对民生领域如教育、医疗、社保等产生冲击,削弱社会福利水平。过度的政府债务也将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因为大量的资金流入政府部门而非进入市场部门,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和经营,市场活力下降、经济增长放缓。政府债务扩张过快并引起财政压力增大,将影响政府的财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地位。如果公众对政府债务的担忧加剧,可能会导致信任危机,进而引发社会不满和抗议,影响社会稳定。

政府部门债务扩张,尽管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但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确实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债务融资,政府能够在不立即增加税收负担的情况下,快速筹集资金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公共交通、水利设施、通信网络等。在经济衰退或危机时期,政府债务可以成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有效刺激总需求,帮助经济恢复增长。政府债券是金融市场上的重要投资品种,尤其是国债通常被视为无风险资产,是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政府债务的存在和有效管理可以增强国家的信用评级,是国家主权信用的一种体现,对于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这些关于政府部门债务的作用已经广为人知,不是本文分析的重点。在这里,主要向大家分析下政府债务鲜为人知的另一半,更深入全面地认识政府债务对于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这样的重要性突出表现在维持部门经济资金流量平衡,这是政府权力和义务的体现。

根据学之智广义需求理论,维持部门经济平衡需要政府债务扩张。即从部门经济的角度来看,政府部门必须保持财政赤字才能维持经济稳定,这意味着政府的债务规模扩大成为必然。

在封闭的经济环境中,始终遵循部门经济资金流动守恒原则。即公共部门(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包括企业部门、居民部门)之间的资金净流量必然为0,也就是所有部门资金流合计盈亏保持平衡。这很好理解。经济活动中,资金在政府、企业、居民这三个部门之间流动,某个部门的资金流入,必定对应另外部门同等规模的资金流出。例如,政府对企业征税100元,政府获得100元资金净流入,企业必然存在资金净流出100元。

那么,只要经济活动中不同部门之间产生了资金流动,其中必定有一个部门的资金净流量为负值,即处于赤字状态。赤字是流量,债务是存量,持续单向的流量必定形成相应的存量。无论那个部门,如果持续性产生赤字,其结果必然导致该部门债务攀升。例如,企业出现资金净流出通常是由于扩大生产且收不抵支引起,在这过程中必然引起债务攀升,不然就得出售股权。又如,居民购买住房需要支付大量资金,当持有现金不能全款购房时,向银行贷款就会形成债务。再如,政府出现财政赤字时,通过发行国债、地方债等方式筹集资金弥补赤字,必然形成相应的债务。

因此,根据部门经济资金流量平衡规则,公共部门(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包括企业部门、居民部门)中至少有一个部门处于赤字和债务扩张状态。从职责与义务、职能与权力来看,能够持续性承担赤字和净债务的部门只能是政府部门。

一方面,从职责与义务来看,促进经济社会稳定是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由于市场部门保持动态盈余是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保动态持赤字,其结果必然引起政府债务扩张。

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可以偶尔出现赤字,但不能出现持续性赤字。赤字意味着支出超过了收入,对于企业或居民来说,这会消耗他们的现金流,并引起现金流枯竭和资金链断裂,进而导致破产。如果企业部门或居民部门产生了持续性赤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债务会不断积累,这可能引起资不抵债的情况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出现流动性危机,企业或居民也将陷于破产境地,必将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比较典型的现象是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银行信贷紧缩和常规货币政策失灵,引起需求萎缩、经济萧条甚至经济危机。因此,需要让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保持适度盈余状态,这是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是经济社会保持稳定的基础。

那么,政府部门出现动态赤字就成为必然,政府部门债务扩大也成为必然。实际上,这是政府必须履行的义务,只有这样政府才能维持经济社会的稳定。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存在的意义不在于盈利,具备盈利空间的商业活动应该交给市场去完成。政府的职责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对市场进行监管,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不应该获得盈利收入,除了合理的税收以外,通常而言必然存在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扩张。因此,要想较好地履行公共部门职责,政府就得不可避免地保持财政赤字,并要承受政府债务扩张的必然结果。

无数次实践经验已经证明,只有政府保持财政赤字,经济才能正常运转;如果政府缩小财政赤字或者出现盈余,总需求就会萎缩,经济随之下滑。19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19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都存在明显的持续性财政盈余现象(本公众之前文章对此有详细分析)。为了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维持经济平稳运行,几乎所有经济体都处于财政赤字状况,这已经成为现代政府必须履行的义务。

然而,很多主流经济学家普遍仍然坚持财政收支动态平衡才是良好的财政状况,极力反对政府举债。这种错误的理论观点已经被经济实践所否定,平衡财政的结果必然导致经济衰退,意味着政府处于“不作为”的失职状态。

另一方面,从职能与权力来看,政府是主权信用的主体机构,这就赋予了政府独特的职能,即掌握财政大权和主权货币发行权。掌握了这样的特权,意味着政府具有承担赤字和债务的能力。

当今世界各国几乎都采用主权信用货币制度,这是政府部门需要保持财政赤字且政府债务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等债务工具来筹集资金,填补财政收支缺口和财政赤字,更好地履行政府的各项公共职责。由于政府可以自行决定货币发行量,因此当政府需要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的时候,通常需要通过增加货币发行来保持市场资金充裕。国债的发行以主权信用为基础,不以政府掌握的资产作为支撑;主权信用货币的发行同样以主权信用为基础,不以贵金属作为支撑。从这个角度而言,国债与货币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主权信用货币制度赋予了政府发行货币的权力,同时也要求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那就是为经济社会提供基础性资金流动性,以财政赤字的方式维持部门经济平衡运转。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不具备发行流通货币的权力,不能够承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流动性的职责,也就难以承受持续性赤字和净债务状态。假如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可以发行信用货币,只要信用没有消失,就不用担心赤字和净负债,负债也不需要资产作为支撑,仅需增发信用货币就能够填补债务缺口。然而,居民和企业作为市场部门的主体,不能获得这样的权力,只有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才具有主权信用货币发行权。

此外,政府部门财政赤字和债务扩张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即便政府部门保持赤字,也难以确保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都能够实现盈余,也可能出现结构性失衡。第一,有可能居民部门保持盈余,但企业部门出现赤字,经济运行将出现问题。例如,企业部门过度举债扩大生产规模,大面积产能过剩导致企业亏损而产生赤字,可能引发经济衰退。第二,也可能企业部门出现盈余,但居民部门产生了赤字,将引起严重的经济问题。例如,居民部门入不熬出,可能出现住房按揭贷款断供激增,引发房地产泡沫破灭,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和经济下滑。第三,如果存在国际收支逆差,即便政府部门保持赤字,但是赤字规模小于国际收支逆差,市场部门也会处于赤字状态,经济平衡将被打破。

需要注意的是,正是由于政府部门享有财政大权和主权货币发行权,可能出现政府滥用权利的情况。例如,政府债务盲目扩大,但并未促进市场部门保持盈余,即政府部门只顾着享受权利,却没有履行义务。有时候,政府债务扩张太快,为了偿还债务,政府加大对市场部门的税收和罚没收入,进一步滥用职权损坏经济运行。尤其在市场经济疲弱的时候,政府这些渎职行为将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起经济萧条。为了防止这样的不良后果,加强政府行为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原创作品,请关注学之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