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到了晚年,在选继承人这事儿上出了岔子,闹得儿子
们争起了皇位,民间管这叫“九子夺嫡”。主要是他九个年长的儿子,像长子胤禔、太子胤礽也就是老二、三子胤祉、四子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八子胤禩、九子胤禟、十子胤誐、十三子胤祥、十四子胤禵,都掺和进了争位这事儿。最后呢,雍正皇帝在激烈竞争里胜出当了皇帝,可他一继位,就对当初争位的那些兄弟下了狠手。
咱要是站在现代人的立场琢磨,康熙那些参与争位的儿子们咋就非得去抢那仅有一个的皇位呢?他们身为皇子,要是放下野心,当个逍遥自在又富贵的王爷,难道不好吗?
【不是所有皇子都能当王爷】
答案肯定是不香呀,要是能一辈子啥也不愁地当那富贵逍遥的王爷,他们哪还用去争啊?清朝的王爷可没那么自在,再者清朝初期和中期,皇子也不是个个都能被封王爷,所以呀,只有当上皇帝或者成为皇帝的心腹,才能过得逍遥又富贵。
在清朝的开头和中间那段时候,皇子们要想当上王爷,只有两
条路,一是靠皇帝开恩封,这叫恩封;二是靠立军功,有了军功才能封王。
好比康熙的第十子敦郡王胤誐,那就是恩封王。胤誐本人呐,康熙可不怎么喜欢他,不过他母系家族势力强得很,康熙是瞧着他母家的势力背景,这才把他恩封为郡王的。
胤誐的亲妈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这钮祜禄氏呢,是康熙初期四大辅臣里遏必隆的小闺女,遏必隆的大闺女是康熙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这么说吧,康熙既是胤誐他爹,又是他大姨夫。
遏必隆家里头势力可大啦!他爹额亦都那可是清朝开国的五大臣之一,他妈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女儿穆库什公主。这么一来,遏必隆就是努尔哈赤的外孙,跟康熙他爹顺治皇帝是表兄弟,按辈分算是康熙的表叔。算起来胤誐外公的外公跟爷爷的爷爷都是同一个人,就是努尔哈赤。
那时候遏必隆家族可厉害啦,是特别强盛的豪门。胤誐呢,靠着他母系的遏必隆家族,康熙自然就高看他一眼,他一开始封爵直接就是郡王。就因为胤誐母系家族势力大,胤禩争位的时候才能把胤誐拉拢过来。
要说康熙啊,在给自己儿子封爵这事儿上挺小气的。头一回册封儿子们爵位的时候,就年长的皇子能受封。而且呢,也就老大胤禔和老三胤祉
,因为跟着他亲征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立了军功,才被封为郡王。像老四雍正、老五胤祺、老七胤祐、老八胤禩这四位,就只给封了个贝勒。
胤誐在康熙第二次给诸子封爵的时候,直接就成了郡王。他没军功,本事也不咋出众,一上来就是郡王,这全是康熙瞧着他母系家族的面子给他的恩封。那时候跟胤誐一起封爵的还有老十二胤祹,胤祹跟胤誐情况差不多,差别就在于母亲。胤祹的母亲定嫔万琉哈氏家族出身低,所以胤祹就只封了个贝子。
到了清朝初期和中期往后,天下越来越太平,没啥军功好挣啦,靠军功封王爷这条路差不多算是堵死了,那就只剩恩封咯。恩封呢,要么是皇帝特别喜欢,要么是势力背景厉害。可不是谁都有胤誐那样的老妈,所以只能想法子讨好皇帝,让皇帝喜欢,才能封王。
您瞧瞧康熙的那些老来子,康熙走的时候他们岁数还小呢,就算对皇位没啥威胁,到了雍正朝能被封为亲王的也没几个。
康熙的这几个老来子有二十子胤祎、二十一子胤禧、二十二子胤祜、二十三子胤祁、二十四子胤祕。这五个里头,就最小的胤祕,因为是老小,被雍正当儿子似的宠着,还封了諴亲王。剩下那四个呢,封爵只是贝勒,胤禧还是到乾隆时候,得乾隆喜欢,才封了个慎郡王。
瞧瞧这情形,康熙的那些儿子们啊,就算不掺和争皇位这档子事儿,想做个有钱又悠闲的王爷,那也是没啥指望喽。
【想富贵还得靠与皇帝的关系】
那不当王爷,老老实实当个贝勒或者贝子总行吧,可您得明白,皇子打小就在皇宫里长大,过着那锦衣玉食的日子,在宫里有他们皇帝老爹给掏钱,可皇子成年分出去单过了,就得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啦,之前在宫里享受的锦衣玉食,到了外头都得花真金白银去买,没爵位的收入可咋养活自己哟。
咱这儿简单唠唠清朝爵位的收入哈。在清朝,亲王挣得最多,每年能有一万两银子,还外加一万斛禄米。亲王要是有了儿子,能跟宗人府说一声,申报个亲王世子,这亲王世子每年又能有六千两银子和六千斛禄米的进账。
这么一算,一个亲王每年总共能有一万六千两银子和一万六千斛禄米的收入。
那郡王的收入可比亲王少多啦!郡王一年也就五千两银子和五千斛禄米。郡王能跟宗人府说有郡王长子,这长子每年有三千两银子和三千斛禄米的进项,这么一合计,郡王每年总共能有八千两银子和八千斛禄米,还不到亲王的一半呢!
贝勒每年能拿到两千五百两银子和两千五百斛禄米,贝子可就惨喽,只有一千三百两银子和一千三百斛禄米。康熙那时候,皇子们最低的封爵也就是贝子了,再低些的爵位收入啥样就不细说了。
您瞧瞧,亲王和贝子的待遇那可是差了十倍还多呢!在清朝的时候,皇子要是没得到封爵,那就跟闲散宗室一个样。康熙那会儿,闲散宗室一年连一分钱的收入都没有。一直到乾隆中期,乾隆觉着闲散宗室过得太惨啦,这才特意下旨,每年给他们三十六两银子和四十三斛禄米当低保,好让他们活得稍微有点面子。
那当然啦,皇子的待遇肯定比闲散宗室要好点。皇子成年搬出皇宫去管事的时候,内务府会赏给他们一些皇家的产业,像当铺、田庄啥的。皇子要是没封爵的收入,就得靠内务府分的这些产业过活。内务府分的产业多少,得看皇子受不受宠。要是皇帝特别喜欢的皇子,分的产业就多些。或者像胤誐
,母系家族势力大,也能多拿点。要是这皇子不受皇帝待见,母系家族又没啥地位,那分到的产业就少得可怜,日子也就过得紧巴巴的啦。
好比康熙的第十三子胤祥,在一废太子胤礽那阵子,胤祥不得康熙喜欢,还被圈禁了些时日。就因为这样,康熙两次给众皇子册封爵位,胤祥都没捞着,再加上胤祥的生母敏妃章佳氏出身低,胤祥失了康熙的宠,生母家族地位也不行,所以胤祥分府治事后得到的产业不多,在康熙那时候,日子过得挺穷。
可但是呢,雍正一继位,胤祥那可就走上人生巅峰啦!为啥呢?就因为胤祥是雍正继位的铁打支持者,所以雍正一上台就投桃报李,把胤祥封为怡亲王。而且胤祥办事特认真负责,对雍正那是尽心尽力的,雍正也就特别喜欢和信得着胤祥。
雍正老是操心胤祥在康熙那会儿日子过得穷嗖嗖的,怕他手头紧,所以常常找由头赏他钱,每次赏都起码五万两银子打底,让内务府包揽他怡亲王府六年的费用,还给他双王的俸禄。胤祥走了以后,雍正特地开恩,让胤祥的怡亲王爵位能世袭罔替,成为铁帽子王。
您得清楚,在清朝那会,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啥意思呢?就是一代传一代的时候,爵位得降一级。好比老爹是亲王,儿子继承爵位就只能是
郡王啦。就这么一级一级降,从亲王爵位开始的后人,一直降到镇国公就不降了。不过,清朝只有极少的亲王能得到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待遇,他们不用降级承袭爵位。
就因为这个,皇子们哪怕是冲着钱,也得去争着继承皇位,或者帮跟自己关系铁的兄弟登上皇位,只有这么着,才能保证自己的子孙后代一直过着荣华富贵的日子。
雍正跟胤祥在九子夺嫡里胜出啦,所以胤祥得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子孙后代都能一直富贵,跟大清共存亡。要是胜出的是老八胤禩,最后胤禩当了皇帝,那对胤禩帮助最大的老九胤禟也就会跟胤祥一样有这待遇喽。
在清朝,爵位传承是世袭递降的,这意味着每一代人的收入都越来越少。要晓得那些皇子打从生下来就奢侈得很,开府办事后花销更是大得吓人。就算成了王爷,要是不像胤祥那样常常能得到皇帝的各种赏赐,光靠亲王
那点收入,子孙后代很难一直富贵不愁,除非能像康熙的第五子恒亲王胤祺那样。
(http://www.dvdvd.cn)
来源:http://www.zxp.net.cn
(http://www.100baohe.cn)
来源:http://www.5men.cn
(http://www.56jp.cn)
来源:http://www.hhaz.com.cn
(http://www.arielwh.cn)
来源:http://www.njap.cn
(http://www.noucu.cn)
来源:http://www.loverbook.cn
(http://www.4x4goods.com)
来源:http://www.chuanjialong.com.cn
(http://www.moscon.cn)
来源:http://www.10ybb.cn
(http://www.kjspdm.cn)
来源:http://www.huoshange.cn
(http://www.k238.cn)
来源:http://www.hivista.cn
(http://www.wj50.cn)
来源:http://www.njtlky.cn
胤祺在康熙那时候就被封作恒亲王啦,因为为人老实厚道又善良,很得康熙喜欢。雍正登基以后,虽说胤祺在九子夺嫡的时候保持中立,可胤祺的同母弟弟胤禟是雍正的对头还参与了争位,所以雍正对胤祺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给他的赏赐也比不上康熙的时候。
不过胤祺那可是相当勤俭持家,为人朴素,特别能攒钱。他儿子弘晊也随了他家风。当初弘晊承爵位时,雍正特意开恩,准许他这代不用降爵袭封,直接就得了恒亲王爵位。收入算不错啦,可他日子过得照样很勤俭。
《清史稿》里说:恒恪亲王,那可是仁皇帝的孙子。小时候就承袭了父亲的爵位。这人性格严肃,生活俭朴。当时国家昌盛,各藩王府都养着歌姬舞女,扩建园林,可就这位王爷崇尚朴素。他的俸禄粮食,除了日常开销,都拿去买田产房屋,每年收租获利。有人笑话他小气,王爷却说:“你们咋这么没远见?藩王府除了俸禄、田产,没别的来钱道儿,不在有富余的时候积攒下来留给后人,等子孙多起来,拿啥分家产?”可那些王府因为骄奢,都慢慢衰败了,甚至有的连饭都做不起,而这王爷的子孙却一直富裕。这时大家才明白王爷有先见之明。
这就是说啊,那时候的王公贵族都笑话弘晊小气,可弘晊反倒讥讽他们没远见。等到世袭递降传承爵位过了几代人,好多当时的王公贵族家族都落魄啦,甚至连饭都吃不上。而胤祺的后人到了晚清的时候还只是承袭镇国公爵位,不过他们家却一直很有钱,就因为胤祺和弘晊父子有勤俭持家的好风气。
您瞧瞧胤祺这儿就明白啦,在清朝当个王爷可没那么富贵逍遥,为了子孙的将来,都得仔细算计着过日子,要不然啊,富不过三代的惨事儿就来了。要想一直富贵,让子孙也都富贵长久,那就得要么当皇帝,要么像胤祥帮着雍正争位,只有这样子孙才能富贵不愁。所以利益也是促使这些皇子们拼命争位的缘由。
【亲王很容易受到皇帝猜忌和敲打】
皇帝的兄弟终归对皇位威胁不小,所以清朝的皇帝对近亲宗室老是防备着,心里满是猜疑。为了让这些皇室近亲没心思惦记皇位,皇帝常常把一堆繁琐零碎的活儿扔给他们去干,而且办这些小事还总被皇帝挑刺儿,有时甚至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被罚俸禄、降爵位,甚至被圈禁起来。
瞧瞧清朝那些高级宗室,除了胤祥这种深得皇帝宠爱的,多数都挨过或大或小的罚。犯错也是有轻有重,重的被安上个谋逆的大罪名,轻的像在朝会上交头接耳啦、站错地方啦、写文书写错名号啦,都得受罚。
好比康熙的第十二子胤祹,这人天性挺低调、挺内敛的,在九子夺嫡那档子事儿里始终保持中立。雍正继位后,为拉拢人心,特地把他从贝子爵位提到了履郡王。可胤祹的岳父是康熙临终时的顾命大臣大学士马齐,所以雍正对胤祹也挺猜忌。
胤祹刚被封为履郡王没多久,雍正就因为他在负责写乾隆老妈钮祜禄氏晋封熹妃的册文时,把姓氏错写成了钱氏,就把他降成了镇国公。这就能看出,胤祹就算没去争位,想当个自在的富贵王爷,也得被雍正猜疑和整治。
再有康熙的第二十子胤祎,他是老来子,压根没资格争皇位,就只想当个有钱又自在的皇子。雍正等他成年封了贝勒,可没多久就让他去看守康熙的清景陵。在那深山里护陵可不是啥美差,一门心思只想富贵逍遥的胤祎当然不乐意去啦。
这下可好,胤祎竟拿生病当幌子拖着不去,雍正一瞧,这胤祎分明是故意找由头,当下气得不行,直接把胤祎降为辅国公啦。
那胤祎这当然是自个儿找的麻烦!他这般违背雍正的皇命,这可就牵扯到不服从皇权啦。要是跟皇帝关系好,兴许皇帝不跟他计较,可显然胤祎不讨雍正喜欢呀,那他这不服从皇权就可能变成不拥护雍正了,雍正肯定得狠狠惩治他。
您瞧瞧这些就知道,就算不去争那个位子,想做个有钱又自在的皇子也不容易,在皇家啊,一不小心就会被收拾,皇权跟前哪有啥亲情哟!
【写在最后】
这么说吧,康熙的那些皇子们得争位,那是为保住自己和子孙的利益。就算他们不去争,像胤祺、胤祹、胤祎这类的,也别想当个逍遥自在又富贵的王爷,只有胤祥那样的才能真正富贵又安稳没烦恼。争皇位就跟一场大赌似的,赌赢了说不定啥都有了,不赌也好不到哪儿去。反正生在皇家就是没办法,别指望能在皇家没愁没忧地过日子。
热门跟贴